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的性善论与礼的重要性

孟子的性善论与礼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性善论将传统封建所提倡的“仁”“义”建立在天性基础上,然而孟子绝对没有天真地主张“人天生就是好的”。“人性本善”指的是人天生带着一些好的素质,不能被抛弃,更不应该被抛弃。所谓性善,指的就是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善”。更进一步,孟子诉诸性善解释礼的来源,以及礼为何那么重要,不能被废弃。孟子没有推翻“圣人制礼”的说法,但改写了圣人的作用。礼是依照每个人内在善的本能而制定的。

孟子的性善论与礼的重要性

性善论将传统封建所提倡的“仁”“义”建立在天性基础上,然而孟子绝对没有天真地主张“人天生就是好的”。“人性本善”指的是人天生带着一些好的素质,不能被抛弃,更不应该被抛弃。这样的善性是普遍的,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以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大家都有的善性素质上,是最合理,也最稳固的。

“可欲之谓善”,意思是我们如何知道“善”是普遍的?又如何知道“善”有什么内容?在论辩上,孟子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看看有什么东西是大家共通喜欢的、欲求的。

我们每个人都喜爱好吃的东西,都喜欢漂亮的东西,好吃的、漂亮的,就是“善”。同理,我们每个人也都喜欢秩序、条理,所以秩序、条理也是“善”。墙上的画看起来挂歪了,没人要求,我们也会忍不住去把画摆正。一堆椅子放着,我们自然就会忍不住将它们摆成前后左右对齐的一排排。店里有两座钟待售,一座钟面是圆的,一座是不规则形的,我们自然会选圆形的那座。这就是人的秩序天性,内在的“善”。

依照孟子所说,我们人天生就“识好歹”,与生俱来拥有分辨各种好坏的能力。精确些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天生具备这四种“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所以,“仁义礼智”都是人天生的“善”。所谓性善,指的就是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善”。

人性不是一张白纸,不能一高兴在上面涂画什么都可以。孟子“拒杨墨”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指出“杨”“墨”极端为己或极端无私的主张,都是违背人性的。更进一步,孟子诉诸性善解释礼的来源,以及礼为何那么重要,不能被废弃。(www.xing528.com)

古代(文明诞生之前)有人不懂或不行葬礼,父母死了,就将尸体丢在沟里。过了几天经过那里,发现父母的尸体被狐狸啃食了,上面苍蝇小虫群聚啮咬。突然之间,他额头上冒出汗来,只敢用眼角偷瞄,不敢正视。额头出汗,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从内心发出的自然感情,直接表现在脸上。于是他就回家拿了锄头等工具将父母的尸体埋了。埋了才是对的,孝子仁人好好埋葬亲人,是有道理的。

对于礼的起源,从王官学延续到儒家,采信的说法是“圣人制礼”。礼是圣人发明的,为了让人可以离开动物性,变得更好更文明。孟子没有推翻“圣人制礼”的说法,但改写了圣人的作用。在“仁义礼智”的良能、良知上,圣人跟一般人没有任何两样,只是比一般人更早并更清楚地察觉这些内在善性,将之落实律定为礼。礼是依照每个人内在善的本能而制定的。

《孟子·万章》中有一句话:“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意思是圣人就是先知先觉,先认识了人内在的善,察觉了善的道理,因而制定了礼,让其他人也能知,也能觉。守礼,不是乖乖听圣人的话,按照圣人规定的改变我们自己,而是借由圣人的先知先觉,唤醒并强化我们心中本来就已经有的仁义礼智。

后代宋明理学中,王阳明就进一步推扩孟子的这个说法,用“成色分两”来比喻我们和圣人之间的异同。我们和圣人所拥有的善性都是一样的,就好像所有的“九九纯金”有一样的“成色”。我们和圣人的不同不在于“成色”而在于“分两”,圣人的善性是比较大块的“九九纯金”,我们一般人是比较小块的。良知良能的本体,所有人都有,而且都一样纯美,会有差别的,是拥有多少分量。分量多的,能成就更大更多的善事,分量少的,善常常会被掩蔽,无法发挥,所以需要“先知先觉”来予以启发、协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