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之学:性善说、仁政说和民本说

孟子之学:性善说、仁政说和民本说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晚年回乡,与学生公孙丑、万章等继述仲尼之学,作《孟子》七篇,其学说主要是性善说、仁政说和民本说。孟子发扬孔子“仁学”之说,提出“仁政”政治主张。孟子之治国方略是“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重农抑商”等。大丈夫精神是孟子对人格精神之经典论述。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就是天地正气,这种气贯注于人就是正义之气、道德之气。

孟子之学:性善说、仁政说和民本说

战国时代,战乱不已,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混乱,百家争鸣,各售其说。在礼乐崩解,天下失序,人欲横流之时,孟子挺身而起,斥诸侯,讨大夫,口诛墨翟,笔伐杨朱,承先王之道,绍孔子学说,首发性善之言,向往仁政,成为儒家亚圣。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孟子幼年曾受到良好教育,史称他“受业于思之门人”。孟子对其学说十分自信,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力图通过游说诸侯,实现其仁政、王道之理想。然而,在列国纷争年代,孟子学说却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未被采纳。孟子晚年回乡,与学生公孙丑、万章等继述仲尼之学,作《孟子》七篇,其学说主要是性善说、仁政说和民本说。

性善说是孟子谈人论世依据,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之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之根本标志。孟子认为人性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叫“良知”。他主张人要不断探索内心“善端”,从而达到对天命之认识,通过自我行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他认为后天环境尤其是后天恶习,可以使人遮蔽和丧失原有之善性,对普通民众而言,教化比政治更有效。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泽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提出要重视培养“明人伦”之君子,使君子成为具有担当意识和独立人格之大丈夫,成己成人,泽被百姓。孟子设想之理想社会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发扬孔子“仁学”之说,提出“仁政”政治主张。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仁德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爱护亲人,扩展到爱护国民,这就是仁政。孟子提出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王道”,即“保民而王”。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固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不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之治国方略是“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重农抑商”等。民本说是孟子最可贵之主张,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民本思想提醒君主应该以爱护民生为先,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www.xing528.com)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与普通人一样,都是人之类。尧舜成为圣人,因其有极高尚人格。如何才能成为尧舜呢?孟子提出:“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人之一生,只要始终遵从仁义之道,将生命时刻安立于“仁”天“善”地中,并一直行走在“义”之大道上,就是尧舜。大丈夫精神是孟子对人格精神之经典论述。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下之广居”、“天下之正位”、“天下之大道”是生命活动场所,这种场所至广、至正、至大,它就是天地本身。“居”、“立”、“行”是人类生命活动由静向动转换之形态,这三种形态涵盖了人类全部生命实践活动,人类生命活动在至广、至正、至大场域里完成,这个场域就是天地,就是宇宙。孟子所说之天地,不只是物理意义上之天地,还包括精神上之天地。他强调人类生命活动要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以至与天地精神融合为一。至广者为仁,至正者为礼,至大者为义,仁、礼、义即道德精神,道德精神就是天地精神。人类生命活动能充分践行道德精神,“上下与天地同流”,个体生命就成为道德化身,也就体现了天地精神。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就是天地正气,这种气贯注于人就是正义之气、道德之气。扩充和培养这种浩然正气,就可以使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世界拥有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以及百折不挠精神,拥有这种精神,一个人就会自尊无畏,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一个民族和国家一旦拥有这种精神,就会形成强大凝聚力,万众一心,百折不回,愈挫愈勇,奋斗不息。这种精神来自于孟子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人类若秉持孟子以天下为己任之大丈夫精神,审视人类未来,为家国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成功,也会成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