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都暴动引发的元史历史事件

大都暴动引发的元史历史事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史·阿合马传》记入大都者为八十余人。无论如何,这是一支人数众多的暴动队伍。忽必烈在察罕脑儿行宫接到暴乱的消息,即令枢密副使孛罗、司徒和礼霍孙、参政阿里等驰驿返大都,镇压叛乱。这次暴动是在一批汉人上层人物的秘密策划下进行的。但他对这次暴动性质的看法却无疑是真实的。元廷大为震动,忽必烈急忙决定,把文天祥杀死;并将被封为瀛国公的宋幼主赵迁往上都居住。

大都暴动引发的元史历史事件

阿合马的骄恣横暴引起了朝野上下汉人的愤恨。益都人王著,字子明,有侠士风,作过小吏,后从军。他与高和尚等秘密串连图谋刺杀阿合马。高和尚徒众甚多,自称有神术,能役鬼神为兵,遥制敌军,得到枢密副使张易的信任。至元十七年二月,经过张易的推荐,忽必烈派高和尚随同和礼霍孙出征漠北,以试验神术;王著亦假授千户同行。可见高和尚等与张易是早有联系的。这次出征无验而还,高和尚便僵卧家中,诈称死去。四十天后,他又复出,扬言再生。人们益以为神奇,争事拜奉,徒众甚多,其中多有官员、军士。

至元十九年三月,忽必烈循例前往上都避暑,阿合马则留守大都。王著、高和尚等乘机图谋举事。十七日,他们在大都城北聚集党众,分遣一部前往控制居庸关;另一部分则拥簇皇太子仪仗,诈称皇太子真金还京作佛事,向健德门进发。据《史集》记载,往据居庸关者为二千人(另本作十千人);入大都城者为一千人。《元史·阿合马传》记入大都者为八十余人。无论如何,这是一支人数众多的暴动队伍。他们能调用皇太子仪仗,也说明这些人绝不是普通百姓。暴动的组织者先期遣番僧二人前去中书省,传令备办斋品供物。又遣崔总管矫用皇太子令旨,命枢密副使张易发兵,于当夜会集东宫前。王著本人驰见阿合马,通知他真金将至,命令他会集中书省官员齐往东宫前迎候。阿合马素惧真金。他接到命令后,即遣中书右司郎中脱欢察儿领数骑出健德门,觇伺究竟。脱欢察儿等出城十余里,正与拥仪仗乘轿前来的伪太子一行相遇,尽被处死。伪太子的队伍通过健德门,直奔东宫西门。守卫东宫的高觿,与尚书忙兀儿、张九思等已调集卫兵在迎候。张易率领右卫指挥使颜义(或作颜进)也领兵前来。高觿一再探问发生了什么事,张易神秘地告诉他:今夜皇太子来诛阿合马。当时,天已入夜,伪太子的队伍来至东宫西门,传令开宫门。由于高觿坚持必先遣皇太子的亲信完泽、赛羊二人来见,始允开宫门。这一行人见赚门无计,便转趋南门,在宫前下马。阿合马和省官们正在宫前的柳林内恭候。伪太子传省官们前来,责问了阿合马几句,王著立即将阿合马牵去,用袖藏的铜锤将他击死。左丞郝桢也被处死,并执右丞张惠。其他官员们都噤声遥立,莫测其故。宫门上的高觿、张九思看出情况异常,大呼有诈。留守司达鲁花赤博敦闻声持挺直前,击伪太子落马。军卫们弓矢乱发,暴乱者队伍四溃。王著挺身受捕;高和尚乘乱逃走,寻在高粱河被捕。

忽必烈在察罕脑儿行宫接到暴乱的消息,即令枢密副使孛罗、司徒和礼霍孙、参政阿里等驰驿返大都,镇压叛乱。王著、高和尚被处死。张易也受牵连被处极刑。据说:当阿合马被杀的消息传开,大都市内,甚至“贫人亦莫不典衣,歌饮相庆,燕市酒三日俱空”[683]。一些有影响的人物甚至毫无顾忌地把王著赞誉为侠义。张九思、王思廉等人也直接为涉嫌及有关人员辩解开脱。这些都表明在汉族人民中情绪之激烈。一贯在色目与汉人官僚之间玩弄平衡,以稳定其统治地位的忽必烈,又不失时机地采取缓和汉人舆情的措施,将张易的罪名由预谋改为“应变不审”,颜义的家属也免收籍。随着阿合马恶行的大量揭发,忽必烈乃命将阿合马开棺戮尸,并说:“王著杀之诚是也。”(www.xing528.com)

这次暴动是在一批汉人上层人物的秘密策划下进行的。观其能够窃用皇太子仪仗、使用关防赚开大都城门,调集官员、军队,甚至连阿合马本人都毫无觉察,可知这绝不可能是一般的下层平民组织所能完成。它本质上是朝廷中汉人官僚与色目人阿合马的拼死争夺。当时在大都适逢其会的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记:王著等定谋之后,“遂以其谋通知国中之契丹(按即汉人)要人,诸人皆赞成其谋,并转告其他不少城市友人,定期举事。以信火为号,见信火起,凡有须之人悉屠杀之。盖契丹人当然无须,仅鞑靼人、回教徒及基督教徒有须也。契丹人之厌恶大汗政府者,盖因其所任之长官是鞑靼人,而多为回教徒,待遇契丹人如同奴隶也。”[684]马可·波罗作为外国侨居者,不谙汉语,他的记载中有混淆、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对这次暴动性质的看法却无疑是真实的。因为他同样是一个色目人,暴动对他也是一个威胁,他必须认真对待。因此这一记载不可能是杜撰,而是恰恰表明了当时元廷的色目人对这次暴动本质的认识。

同年十二月,中山人薛保住上匿名书告变,说有人聚众数千,以放火烧蓑城的苇草为号,[685]率两翼兵起事,杀进大都城,要救出长期囚系在狱中、坚贞不屈的宋丞相文天祥。元廷大为震动,忽必烈急忙决定,把文天祥杀死;并将被封为瀛国公的宋幼主赵㬎迁往上都居住。这些也同样反映了当时朝廷上下民族矛盾的尖锐情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