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都的兴建-元史|修建工程详解

大都的兴建-元史|修建工程详解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66年十二月,忽必烈正式任命安肃公张柔与行工部尚书段天祐等同行工部事,开始了大规模的两都修建工程,而重点却是中都的修建。金元之际,金中都城池宫阙都已遭到极严重的破坏。至元九年二月,明令改中都为大都。至元三十年最后完成了从大都东连通州的通惠河。它同样表明,在大都的兴建设制上,忽必烈也是在改行汉法与沿行

大都的兴建-元史|修建工程详解

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忽必烈开平府为上都,翌年八月,复诏:“开平府阙廷所在,加号上都,外燕京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因改燕京为中都路,其府号大兴。[596]忽必烈在以皇弟总理漠南时,开府金莲川,筑开平府,这是同他当时的政治需要相适应的。中统践祚,形成与阿里不哥的对抗。忽必烈利用燕京为依托,凭借中原华北的丰厚人力、物力来与漠北的阿里不哥抗衡,并取得胜利。在新王朝的政治配置上,燕京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并建两都,以开平来联系蒙古宗亲,以燕京来控御丰饶的汉地这一政治设计,似乎是从忽必烈的即位开始,就已经很明确的。[597]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政治的建设,政治的重心又进一步南移,燕京已经开始成为事实上的首都。然中统及至元初,忽必烈住燕京,皆以琼华岛之广寒殿(今北海)为行幄,故至元三年四月,“五山珍御榻成,置琼华岛广寒殿”。四年九月,“作玉殿于广寒殿中”。迟至至元十年三月,《元史》中还有“帝御广寒殿”的记载。1266年十二月,忽必烈正式任命安肃公张柔与行工部尚书段天祐等同行工部事,开始了大规模的两都修建工程,而重点却是中都的修建。重凿金口,导卢沟河(今永定河)以漕运西山木石,加紧了迁都燕京的准备。

金元之际,金中都城池宫阙都已遭到极严重的破坏。蒙古风俗,“当一个斡耳朵曾在一个地方安置时,在它搬走以后,只要那里有任何曾经烧过火的痕迹,就没有一个人敢经过它曾经安置过的地点,不管是骑马还是步行”[598]。蒙古人把废弃的古城遗址称之为马兀八里(máubalik),马兀,蒙古语意为坏或恶;八里,突厥语意为城。在亡金宫阙废墟上来重建新宫,在蒙古人是一种禁忌。加上拆迁、供水等诸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新城城址的选择上,忽必烈宁愿彻底抛开金中都的旧址,而在它的东北海子一带旷野上重新建筑新城。有关新城城址的择定,城池、宫阙的规划,包括“祖社朝市之位,经营制作之方”,都是由号为聪书记的僧子聪(即刘秉忠)总设计的,赵秉温、赵铉助成其事。工程的指挥和组织者除张柔(1266年死,其子弘略代)、段天祐、王庆端、刘思敬、谢仲温、高觿等外,还有色目人野速不花与也黑迭儿等。

至元四年(1267年)初,筑城工程正式开始,进展十分迅速。当年四月,新筑宫城。翌年十月宫城成。至元七年因岁饥而罢散修筑宫城役夫,工程进展稍缓。至元八年又加快进度,始筑大内[599]。二月,“发中都、真定、顺天、河间、平滦民二万八千余人筑宫城”。至元九年二月,明令改中都为大都。五月,宫城初建东、西华,左、右掖门。“敕修筑都城,凡费悉从官给,毋取诸民,并蠲伐木役夫税赋。”至元十年十月,初建正殿、寝殿、香阁周庑两翼室。至元十一年正月,宫阙告成,忽必烈始御正殿,受百官朝贺。四月,初建东宫。十一月,起阁南直大殿及东西殿。至元十三年,城成。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掘城壕。至元二十二年二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所有贵族功臣,都受到一份宅地,多在内城之西,广起第宅。至元二十四年,筑城工程全部告成。至元三十年最后完成了从大都东连通州的通惠河。全部工程从至元四年开始,历时二十六年,始告完成,其规模之浩大罕与伦比,而工程的主要部分却是在元初由疮痍未复的华北人民负担的。在工程最紧张的至元八九年间,全年估计用工不下一百五六十万。这些参加修造的“合用诸色人匠,每年逐旋于随路椿要”。人夫日支工价钞一钱三分,粮盐一分,共计一钱四分。百姓之家,有不能应役者,往往贴钞一钱或一钱有零,顾请民夫代替。凡应征参加筑城工役的夫匠,其在家原应负担的赋税,一般也不予减免,而是由邻里负担。对各种物资及运输车辆,名为和买、和雇,实际上却“行移迁调,有数年不得足其价者”。百姓之负担沉重,可以想见。而其中大都人民的负担,据魏初的报道:“其赋役差科,比之外方更为烦重。每岁除包银、丝料、课程、税粮外,略于总管府各科分取问得:打造石材、般载木植及一切营造等处不下一百五六十万工,和买秆草、烧草又不下数十百万束,料粟不下数十万石,车具不下数千余辆。其余杂细,不能缕数。”[600](www.xing528.com)

为了达到“大业甫定,国势方张,宫室城邑,非巨丽宏深,无以雄视八表”的政治效果,新建的大都城,在规模上几乎是亘古空前的。城址坐北朝南,呈一个方整的矩形,南北较长。它的中心点在积水潭(今什刹海)东岸的中心阁。城周总计两万八千六百米。分设城门十一座。正南居中为丽正门,左为文明门,右为顺承门。东面居中为崇仁门,南为齐化门,北为光熙门。西面居中为和义门,南为平则门,北为肃清门。正北之东为安贞门,西为健德门。皇城在城南而稍偏西,周围约二十里。宫殿主要分大明殿、与延春阁以及东宫三组,前两组分布在从城南丽正门直达钟鼓楼、中心阁的正南北向中轴线上。太液池之西为东宫。城内区划方整,“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601]全城分设五十坊。商业区集中在城中心的钟鼓楼及城西的羊角市一带。太庙在齐化门,社稷坛在平则门。整个的城市与宫廷的设计与陈设,既体现了仪文制度采用汉法,同时又大量保存蒙古风俗,因而显示了蒙汉制度杂糅的特点。

在整体上,所有城池、宫阙、社庙的布置,都一准《周礼·冬官·考工记下》所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原则。宫阙的建筑风格与形制以及它们的命名,都本于汉制。城门、坊名都从《易经》命名。[602]但殿庭内的布置与陈设又带有蒙古斡耳朵的特色。如大明殿,是皇帝登极、正旦、寿节与朝会的正衙,殿中除设有七宝云龙御榻外,还设皇后座位,两旁则诸王、百寮、怯薛官侍宴坐床重列。入门处有木质银里漆瓮一,高一丈七尺,可贮酒五十石。旁置雕像酒桌。又有玉编磬、玉笙、玉箜篌及巨笙等乐器。丹墀之前,又种有一种从漠北引种过来的“誓(或作思)俭草”,“示子孙无忘草地”。这些又都是与汉人王朝的布置不相同的。它同样表明,在大都的兴建设制上,忽必烈也是在改行汉法与沿行祖制上,作过悉心安排与取舍,务使两者各得其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