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历史回顾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历史回顾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宝琨坐落在老城东马路上的天津市少年宫,原是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址。基督教青年会顾名思义含有宗教色彩,其建筑设计和活动模式都是从美国输入的。在解放前天津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实是凤毛麟角,因此青年会成为天津开展体育活动的最佳阵地。学校共有教室12间,分布在青年会的二、三楼。《天津青年》每月出版一次,为八开小报,内容刊登会务消息以与会员交流,印数视会员人数多少而定。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历史回顾

宋宝琨

坐落在老城东马路上的天津市少年宫,原是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址。

基督教青年会顾名思义含有宗教色彩,其建筑设计和活动模式都是从美国输入的。青年会内有体育馆、规模不大,设备也较简单,在里面既可以进行篮球排球乒乓球、地球、台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也能做体操运动(由于场地狭小,打篮球时球碰边墙不算界外,可以继续比赛,熟悉场地的人甚至可以利用边墙进行传递)。在解放前天津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实是凤毛麟角,因此青年会成为天津开展体育活动的最佳阵地。特别是篮球运动,最初是通过青年会的媒介在天津开展起来的。像老一代的体育名家李清安、齐守愚、姚恩汉、李友珍以及后来的刘学奇等人,都在青年会打过球,也曾帮助青年会体育部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若干年来青年会与新学书院、南开中、大学同称为促进天津体育运动的三大支柱。20年代以聂辅臣、孙思敬、朱宝琛、卞松年组成的“新学同门”足球队颇为有名。另外新学篮球实力也不弱。还先后培养出刁培树(撑竿跳)、周恩德(短跑)、余富贵长跑)、吴必显(跳高)等一批优秀选手。除以唐宝坤等南开五虎将闻名的篮球队以外,还曾培养出张锡祜、刘志聪、严仁颖等一大批优秀的球类和田径名将。他们不但在天津,就是在全国体育界也有着重大影响。

在二三十年代,青年会几乎每年都举办全市篮球比赛,设成年组、少年组。许多工厂企业、机关和学校都组队参加,情况热烈盛大,对促进天津篮球运动的蓬勃开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笔者在30年代还是个中学生,也曾代表新学中学的“斌成会”参加少年组比赛,当时盛况至今还记忆犹新。体育馆楼下有沐浴室,比赛之后冲一个淋浴实在惬意,这现在看来很平常,但在当时还是难得的。

青年会从本世纪初即开展篮球普及活动,20年代初期至1937年前为其鼎盛时期,天津沦陷后即销声匿迹,场地一般只供给打篮球和羽毛球锻炼身体,一天只利用有限几个小时,显得冷冷清清。日本投降后则举行过多次中美对抗赛和美军表演赛(多为黑人选手),一时球迷趋鹜,又恢复了往日景象。解放后以王树楷为主力的“旧雨”篮球队活跃在场地上,也搞了一些群众性篮球比赛。解放初期邀请过解放军文艺队作过大秧歌和腰鼓表演,群众怀着极大兴趣和热情踊跃观看。此外青年会体育部还搞过全市性的马拉松赛跑和兵乓球比赛等,

青年会的会徽为一正三角形,中贯一横条,象征着德、智、体、群四充,以上所述属体育部工作范畴,其智充又做些什么呢?

智充部的日常工作是办夜学校和义务学校。英文夜校在前期是以搞正规系统学习为主,三四十年代则以搞分班补习性质为主;义务学校主要是召收失学的少年儿童,也包括妇女识字班,由联青社负责筹集经费,发给书籍(平民千字课),不收学费,因入学者家境多属贫苦,间或分发一些救济物资。《大公报》社总编辑王芸生青年时期就在青年会所办学校就读,以后由此基础自学成为全国新闻著名编辑。(www.xing528.com)

夜校的英文补习班分初、中、高三类。入学学员可根据个人程度报名,入学者有失业青年也有各行各业职工,学习时间以三个月或半年为一阶段,到期可以继续深造,因上课时间都在晚饭后,所以称为夜学校。学校共有教室12间,分布在青年会的二、三楼。教室设备在解放前堪称全市一流。天津沦陷后一段时间除英语课外,还设有商业簿记班,并附设华英文打字班。日本投降后,学习英语者日多,所聘教员多为燕京大学毕业生或有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高级班由外籍人士执教;为了增强学生听力,在正常课之外还举办英语演讲会(演讲者为新学书院的英籍教师及卫理公会美籍牧师),学生最多时可逾千人。

解放初期根据社会需要加开俄语班商业簿记会计班以及数理文化班。俄语班由俄籍人Heinsdorff和Chemluatoff任教,参加学习人数甚多;H老太太出语幽默,能侃善谈并操流利华语和英语,更受学生欢迎。商业簿记会计班由知名人士周毓之、李承骏、李承祜、陈厚堃等任教,一时造就人才甚广,为各大国营企业工厂输送不少财会人员,仅当时的天津七一二厂(今广播通讯公司)就吸收了近10名入厂;市公用局和工业局吸收10多人,也有一些人去了东北鞍山抚顺鹤岗等地。文化班由南大在校学生担任,热情负责。经过一段学习,不少学生考入了一中、三中和女三中。

义务学校在解放后经教育局批准改为私立联青小学,1952年由政府接管改为市第二十小学,1956年与第十一小学合并,改称仓廒街小学。青年会夜校1954年后全部改为文化班,后合并到市三十一中学。

在该时期内夜学校还有“团契”(后改为乐园)的组织,参加者有进步男女青年数十人,每周集会一次。除政治学习外约请进城干部做报告,最后搞了些室内游戏。由于觉悟提高,通过民主青年联合会推荐先后有郑乃松、齐建中等六人参加了抗美援朝运动。

智充部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编辑出版会刊《天津青年》(沦陷期更名为《会员通迅》)和一年一度的“徵友”期间的《徵友日刊》工作。《天津青年》每月出版一次,为八开小报,内容刊登会务消息以与会员交流,印数视会员人数多少而定。1940年左右起为增加会员阅读兴趣,刊登会务消息之外,也辟栏刊载一些短小文章。长期供稿的有吴云心、李木、朋弟、刘荣恩、胸科专家张纪正和现仍活跃在文坛的秦佩珩等人。以杂文和译文为主,也有漫画和医学常识。值得一提的是,在沦陷期间所有大小刊物报纸都必须遵照日伪命令所谓的“大东亚圣战”和“强化治安运动”歌功颂德,但《天津青年》从无一篇这样的文章,甚至连一条反动标语也不曾见过。在当时条件下,这是难能可贵的。该刊解放后在军管会注册登记经批准后继续出版。

此外,天津青年会还有许多值得叙述的活动,如救灾活动(包括1939年的水灾)、联青社组织及其活动、电影院的设立、广播电台的兴亡、学院演讲会、歌咏团、奶站与个案调查,还有30年代首创的集体结婚和几次青年夏令营等等,本文不一一记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