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研究成果分享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研究成果分享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正的中国青年会研究肇始于美国。再后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专列“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一章,是了解青年会在华活动的简要记述[177]。随后则有陈秀萍编著的《沉浮录:中国青运与基督教男女青年会》。除了以上的概述外,海内外几本博士论文也对基督教青年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研究成果分享

较早的关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的文字,是中国青年会的首任干事来会理和华籍总干事余日章对青年会早期历史的回忆及记述,这些文字对了解其早期历史极具参考价值[173]。其后有袁访赉的《余日章传》,该书影响较大,是了解这位任期最长的青年会总干事生平的重要参考[174]。

真正的中国青年会研究肇始于美国。赖德烈在其所著的《服务世界——美国加拿大青年会服务世界和外国工作的历史》一书中,有专章介绍青年会北美协会在中国的服务历程以及中国青年会的成长和活动,积极肯定了青年会在中国的贡献[175]。其后,魏外扬的《清末民初的“青年会”》以简洁的文字介绍了清末民初青年会在中国的德、智、体、群四育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176]。再后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专列“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一章,是了解青年会在华活动的简要记述[177]。随后则有陈秀萍编著的《沉浮录:中国青运与基督教男女青年会》。该书是大陆首本介绍青年会的专著,是了解男女青年会在中国的基本论著,对青年会的评价比较正面。当然,该书时间跨度较大,未能很深入地去探讨相关问题[178]。顾卫民的《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也以简短的篇幅论述了青年会在中国的发展并分析了其迅速进展的原因[179]。

除了以上的概述外,海内外几本博士论文也对基督教青年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较早的是台湾留美学人吴致皋(Wu Chih-Kang)的《青年会对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探讨了青年会对近代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180]。其后美国学者格瑞特(Shirley S.Garret)1970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中国都市的社会改革者: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895—1926)》是专门探讨中国青年会历史的第一本专著。该书主要考察中国青年会在其黄金时期开展的教育、卫生、科学实验、演讲等各种社会改良活动及其在近代中国城市改革、现代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意在刻画出其作为改革者的脸谱。《甘博与普林斯顿在北京》则通过考察北京青年会干事甘博(Sidney D.Gamble)和普林斯顿计划在北京的活动,例如,甘博进行的中国城市和乡村研究,以及“普林斯顿在北京”计划下开展的在社会福音影响下的社区服务社会工作及高等教育等,以人物和组织为个案,折射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181]。之后又有莱斯道夫(Kimberly A.Risedorph)的博士论文《改革者、运动员和学生: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1895—1935》考察了青年会如何通过教育、体育及社会服务等事业,在中国学生中产生的影响,进而说明青年会在时代变革中的适应与转变[182]。大陆留美学生邢军的《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的社会福音和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1919—1937》则研究了青年会中国实践的美国背景,将社会福音与青年会在中国的展开连接起来。作者认为,社会福音是青年会曾经辉煌的原因,而其本身的不足后来又成为其走向衰落的急症,意图消解过往研究解释中的流行观点[183]。凯勒(Charles Andrew Keller)199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制造现代公民:民国时期的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社会行动主义和国际主义,1919—1937》探讨了青年会在社会行动主义的影响下,在中国所从事的社会服务、公民教育和学生运动等事工,以及这些活动在塑造模范公民与促进国家建设方面的作用[184]。鲁珍晞也曾从公民社会构筑的角度,探讨了男女青年会活动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185]。(www.xing528.com)

近年来,汉语学术界也出现了研究青年会的博士论文。台湾刘远城的《中美文化交流的激荡:基督教青年会对晚清社会的适应与交融》是比较重要的一篇论文。该文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模式下,通过探讨青年会的价值理念、组织架构等,透视出青年会在适应晚清社会及在中国扎根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其系列论文进一步论证了青年会在推广科学、民主教育中所扮演的实践角色。他认为陈独秀等知识精英提出的“德先生”“赛先生”更多只是一种口号的鼓吹,而青年会则是真正的实践者并有卓越的贡献[186]。大陆则有左芙蓉香港中文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1906—1949》的出版,该书及系列论文主要以北京青年会为个案,以社会学跨文化理论为理论方法,探讨其在社会福音影响下的社会改良和社会服务事业。本书最大贡献在于对抗战爆发后的青年会的探究,是个案研究中较深入的一本,唯该书史料发掘略显不足,部分内容似有重复[187]。

关于青年会的细目课题较著者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青年会与近代中国体育的关联是学界关注最多的课题,除了吴致皋的博士论文外,另有傅浩坚的《基督教青年会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探讨了青年会在近代中国体育发展中的开创作用及其重要影响[188]。其次,城市个案方面,除了左芙蓉的论文外,较多的是各地文史资料中对各地青年会的回忆和记述。天津、香港青年会则有专书出版[189]。再次,人物研究方面,除了以上探讨中夹杂的研究外,查时杰《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中有多篇关涉青年会华籍要人的传记[190]。鲁珍晞(Jessie G.Lutz)则整理出版了全国协会干事鲍乃德(Eu-gene Barnett)的回忆录并初步研究其生平事迹。大陆沈建中也曾撰文介绍[191]。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受到的关注最多,以王成勉和赵晓阳的研究最著[1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