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地区风格迥异,饱满构图与建筑相得益彰

不同地区风格迥异,饱满构图与建筑相得益彰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礼教等级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关中不同地区的石雕艺术在形制、工艺与题材内容上都有所区别,风格迥异。总体上说,关中中北部地区民居上的石雕,工艺纯熟,构图饱满,颇有豪迈之气,与建筑相得益彰;关中南部地区则要逊色得多。兽形柱础将石质柱础雕刻为兽形,有扶正祛邪之意,同时给人威严庄重的神圣感。门枕石一般放于大门两侧,起固定作用,通常由整石雕刻而成。

不同地区风格迥异,饱满构图与建筑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石为土之精”的说法,赋予了石头文化的意义。于是,在中华祖先的眼里,石头是自然界赋予的一份珍宝,集聚着日月之精华,生命之灵气。从历史上看,石头对于人类早期文明的孕育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功不可没,在开辟新旧石器时代的同时,也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石文化”。

石头本身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当创造者将人的情感意识与文化追求融注其中,石头就具有了艺术气息,成了文化的载体关中民居中石雕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安半坡遗址就有这方面的发现。唐代以后逐渐成为民居建筑艺术的主流之一,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石雕工艺更加纯熟,石雕器物甚至成为一些大户人家用来装点门面的必备之物,不惜工本。

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石雕较多地运用为柱础、门枕石、拴马桩与上马石三大类。受礼教等级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关中不同地区的石雕艺术在形制、工艺与题材内容上都有所区别,风格迥异。总体上说,关中中北部地区民居上的石雕,工艺纯熟,构图饱满,颇有豪迈之气,与建筑相得益彰;关中南部地区则要逊色得多。下面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1.柱础

柱础,即柱子下面的基础石,起承重和防潮作用。关中传统民居多以木柱为竖向支撑,为了防止雨水与潮气对木柱的侵蚀,下端常设石质基础,同时也加强了柱基的承受力。为了使柱础与木柱紧密连接,官式的做法一般是在石础的中部打出卯孔,在木柱的中部留出榫头,安装时卯与榫相接,实现石与木的精准对接(图5-11)。民间通常的做法是在雕琢成型的石础上面凿出一个毛面,木柱的一个端口也留出毛茬,对接时毛面对毛茬,同样可以实现稳固的结合。

最初的柱础并没有什么雕刻之类的美化,随着工具的改进,人们对柱础的审美要求也日益增强,从浅雕到深雕再到透雕,手法越来越复杂,工艺越来越讲究,图案造型也越来越丰富立体,柱础的装饰性也大大超越了实用性。根据柱础的暴露程度,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埋于墙体,只露出两面或三面(图5-12);二是自成体系,独立出现在廊檐下(图5-13)。

图5-11 木柱与柱础的衔接

图5-12 一半埋入墙体的柱础

柱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不过,当时的柱础只具有实用功能,以卵石或碎石料铺垫在木柱的底部,给柱子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与美观无缘。大概到了先秦时期,随着青铜器的普及,人们有了对大块石头进行精细加工的条件,柱础石上开始出现了浅浅的装饰纹样。西汉中期,铁器的普及使柱础的装饰效果取得了突破,雕刻的深度大大增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为包括柱础在内的各种器物加工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盛唐时期,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柱础的审美要求,雕饰技艺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关中地区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减速,进入了较为稳定的阶段。明清时期,柱础的发展整体趋缓,但是加工柱础的工艺更加纯熟和老道,一些精美的作品也出现在了普通的民居建筑中。

从柱础的材质运用上看,主要有木材、砖材和石材,关中传统民居中的柱础主要以石材为主,木与砖都因材料本身的局限性逐渐被石材取代。作为实用与艺术的结合体,关中传统民居柱础上的文化气息也很重,并通过不同样式、形体、工艺来体现。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主人的身份和信仰,都可能反映在柱础上,下面试举几例:

(1)平础石 即只有或圆或方的石头垫在木柱之下,粗细与柱子相当,上面没有雕琢任何图案,一般出现在相对简陋的小型建筑和普通民居中。

(2)鼓形柱础 鼓形柱础产生于清代早期,柱础上下部分向内收,中部凸出,具有张力,整体与圆鼓外形相似,圆润可爱,简洁而不失美感,将实用与审美进行了结合(图5-14)。

(3)复合式柱础 由多种造型复合而成,图案丰富,加工工艺也很复杂。如图5-15 就是由多种造型构成,上部为圆鼓造型,下部为方形,体现“天圆地方”的文化寓意;中间部位的兽型图案,既是力量的象征,也是生命力的体现。

图5-13 独立的柱础

(4)覆莲柱础 东汉时期,佛教西来,佛教文化浓郁的寺院也开始兴建。莲花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被广泛运用,覆盆莲花柱础因鼓镜部分雕刻莲花而得名,造型优雅美观(图5-16)。

(5)方形柱础 整体形制方正,常见有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等。常见的石柱各立面都没有雕饰,一般采用双层或多层叠加,中部束腰,整体凹凸有致,造型简单(图5-17),多用在小型建筑的柱子下面。

(6)兽形柱础 将石质柱础雕刻为兽形,有扶正祛邪之意,同时给人威严庄重的神圣感。兽形柱础多出现在比较有威严感的空间,如宗祠和庙宇之中(图5-18),普通民居则比较少见。

不同造型的柱础,反映了民间营造的讲究和智慧。柱础往往是建筑的承重点所在,是建筑的基础与主体相衔接的结合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民居中在这里大做文章,既是对建筑质量的重视,也是对建筑精神的彰显,反映了当年人们在营造家园时的一丝不苟。

图5-14 鼓形柱础

图5-15 复合式柱础

图5-16 覆莲柱础

图5-17 方形柱础

图5-18 兽形柱础

2.门枕石

门枕石俗称门墩、门座、门台、镇门石、抱鼓石等,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用于支撑门框、固定门轴的重要石质构件,因其雕制成枕头形或箱子形而得名。门枕石又叫“门当”,门框上方突出的一对木头门簪叫“户对”,它们一对在下,一对在上,形成“门当户对”的格局。

门枕石一般放于大门两侧,起固定作用,通常由整石雕刻而成。枕石的高处一般放在大门外,低处放在大门内,中间部分有固定门框的凹槽。上部中间的横槽用于支撑门框,紧挨着的圆洞是放大门轴的地方,靠大门内侧相对部分有一凹槽,是插放门槛的地方(图5-19)。

据考证,早在汉代,门枕石就开始被使用,最初主要是配合大门的安装而产生的,后来由于位置突出,是主人门户的象征,因此讲究也慢慢多起来。尤其是雕刻题材与造型体量,也随着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从功能角度讲,门枕石的主要作用是增强门框的稳定性,给门框和门轴一个着力点。同时,宅门由枕石垫高后,也能有效防潮。从装饰角度来看,门枕石属于宅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门簪、门槛、门框、门扇一起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关中的传统民居中,门枕石雕刻技艺精湛纯熟,造型或古朴大气,或灵动活泼,可粗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狮子形门枕石(图5-20)。通常,雄狮居左,右足踏绣球,狮口张开;雌狮居右,左足踏幼狮,称为“太师少师”,寓意子嗣昌盛,世代高官,以象征门第富贵,有吉祥避邪之意,多见于行伍出身的府第门前。

图5-19 门枕石

图5-20 狮子形门枕石

第二类是抱鼓石,通常下部为须弥座,中间为鼓形,雕饰花纹,上部为浮雕狮子,鼓面刻有各种图案,如“麒麟卧松”“犀牛望月”“二龙戏珠”等,文化内涵丰富,多出现在文官宅院的门前,整体造型古朴自然却又不失生机(图5-21)。

第三类是箱型门枕石,造型简洁而朴素,石材四周多以浅雕的形式雕出纹路或花草果木,雕饰简单,整体风格粗犷又不失端庄,在关中传统民居中较多地用在普通百姓的大门前(图5-22)。(www.xing528.com)

图5-21 抱鼓石

图5-22 箱型门枕石

3.拴马桩与上马石

拴马桩可谓是农耕文明的一大遗存,生成于民间,源于实用,是关中民俗艺术的典型代表。最初,拴马桩是地方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直立条石,犹如木桩子。因其位于民居宅门侧旁,于是也成了民居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愈加重视,拴马桩的装饰性日益凸显,通过桩体上的雕刻造型,可以反映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美学修养。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一般通高约300 厘米,中型的约260 厘米,小型的约230 厘米。

图5-23 胡人骑狮拴马桩

从分布来看,关中北部地区是拴马桩使用的密集区,澄城、大荔蒲城、白水一带的拴马桩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不少人物卷发直鼻,大有胡人气概,反映出这一地区胡汉杂居的历史痕迹(图5-23)。三原、泾阳、西安等关中中部地区的拴马桩在工艺和造型上则比较秀气,多以动植物为主,也会出现一些神话故事中的情节,具有一定的正统文化的味道。关中南部拴马桩的造型比较简单,多以狮子、狗、猴子等动物为主,实用性显然大于装饰性。

拴马桩的桩体主要分三个部分:

(1)桩柱 这一部分深埋于黄土之中。为了增加与黄土的结合,这一部分往往打造得比较粗糙,既可以省工,也有利于桩子与黄土的结合,以提高稳定性。

(2)桩颈 桩颈是方正的桩柱与造型多样的桩首的连接部分,多以须弥座形式为主,多以浮雕莲瓣、云、水等图案进行点缀,体现了主人的文化追求和喜好。

(3)桩首 桩首是整个桩体的重要装饰部位,多采用圆雕和透雕手法来处理,雕刻技艺纯熟,造型古朴又不失细腻,是拴马桩上最为精彩的部分。桩首的雕刻题材丰富,兽类偏多,常见的有狮、猴、鹰、象、牛、马等(图5-24、5-25)。其次是人物类,有寿星、仙翁、和合二仙等,或是二者的巧妙结合。在一些地方我们还见到了“人驭狮”的造型(图5-26),形态逼真,造型活泼有趣。

拴马桩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出不同地区营造工艺上所达到的水平。从简单地用作拴马,到加入造型,拴马桩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十分明显,成为关中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传统民居增加了一个文化看点。

图5-24 狮子拴马桩

图5-25 背背(辈辈)猴拴马桩

图5-26 胡人驭狮拴马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