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人迁徙:礼乐世界、泾渭流域、周豳考证

周人迁徙:礼乐世界、泾渭流域、周豳考证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记载中周人祖先迁徙的事迹,都应该以此自然环境的大变动为背景,才能够得到理解。这些出现在文献中与周人祖先有关的诸多地名,前人多认为在今天陕西省和甘肃省的泾水、渭水流域。周人祖先迁徙的路线,大致是在泾、渭之间兜了个圈子。如此一来,周、豳都是周人迁徙后从山西带到陕西的地名,周人的祖先未必仅仅生活在今泾渭流域。这也证明了文献中不断与周人祖先发生冲突的戎狄的存在。

周人迁徙:礼乐世界、泾渭流域、周豳考证

不过,这支以农业见长的族群,其农耕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史记·周本纪》上说,由于夏太康失国前后,有大约半个世纪的大动乱,后稷之子不窋失去了农官之职,放弃了原有的农业而来到戎狄地区,与那里的人们一同过起了游牧生活。直到他的后代公刘带领部族迁徙,才又回到农业生产的文化轨迹上来。此后又曾发生反复,及至公刘后九代的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刘之业”,再次率部迁移,最后定居于岐山脚下的周原,才终于来到周人的乐土。

夏朝距今约四千年。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发现,正是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全球气候发生较大的变迁,逐渐趋于干冷。而这一过程中,中国北方鄂尔多斯地区受到青藏高原抬升运动的影响,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形成并逐渐加强。这种气候显然对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利。

新石器时代晚期,沿着鄂尔多斯地区南缘,生活在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方山岳地带的人群,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农业的经济生活:定居,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和采集。但公元前2000年以后,除了陕北之外,这一区域许多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居住的聚落被纷纷放弃。在此之前,遗址中代表畜牧或狩猎的细石器及角骨器,在所有工具中的比例大幅升高;聚落采用石墙自卫,或是修筑在河谷断崖之上—这一切都表明,生存环境使人们越来越依赖动物性资源而非农业作物,而资源的愈发短缺,导致了人群间竞争愈发激烈。 [1]最终这一区域原先以农业为主的生态系统崩溃,人们或者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游牧人群,或者被迫迁移,寻找并保卫更适宜农业生活的家园。文献记载中周人祖先迁徙的事迹,都应该以此自然环境的大变动为背景,才能够得到理解。

周文王

在传说中,不窋“去稷不务”,“奔于戎狄之间”;公刘先是“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之后又率族迁徙,其子庆节“国于豳(bīn)”。古公亶父的事迹最为详细。他为什么要离开已经居住了九代人的豳地?《孟子》、《史记》和《后汉书》都记载是由于受到戎狄侵扰的缘故。

《孟子·梁惠王下》说:当年古公亶父在豳地的时候,狄人侵扰不断,无论是给予“皮币”(毛皮和缯帛)、犬马还是珠玉,都不能满足其贪欲。古公告知百姓,狄人想要的是土地;自己不能因此而让民众受到伤害,决定选择离开。百姓认为他是仁德之人,“从之者如归市”。

侵扰古公的戎狄,《孟子》一说是狄人,一说“獯鬻(xūn yù)”,《史记·周本纪》因此引作“薰育戎狄”,《后汉书·西羌传》则作“犬戎”。《诗经·大雅·绵》和《皇矣》中又提到古公迁都之后还曾与“混夷”和“串夷”发生冲突。这都说明,周人祖先生活的地区,存在许多武装化的隶属于不同部族的人群,资源争夺十分激烈。(www.xing528.com)

周人的祖先生活在哪里呢?传说周人始祖后稷曾被舜封于邰,其后公刘、庆节迁至豳地(《诗经·大雅·公刘》言公刘“于豳斯馆”,与《史记》记庆节“国于豳”不同);又九传至古公亶父,他带领部族南渡漆水、沮水,到达岐山南面的周原,开创基业。这些出现在文献中与周人祖先有关的诸多地名,前人多认为在今天陕西省和甘肃省的泾水、渭水流域。邰即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豳为今陕西旬邑县或邠县,周原就是现今陕西岐山县、扶风县一带。周人祖先迁徙的路线,大致是在泾、渭之间兜了个圈子。史念海还详细考证了古公亶父的迁徙路线:“由邠县、旬邑、长武出发,越过永寿、乾县的梁山,过杜水河,沿今日的漆水南下,东拐至大北河再南下,西折沿湋河(即沮水,引者按)西上,定居于今扶风县北、岐山县东北三十里的黄堆、法门、京当等公社(今为乡,引者按)的广大地区。” [2]

与大多数学者观点不同,钱穆认为周人始于山西南部。如此一来,周、豳都是周人迁徙后从山西带到陕西的地名,周人的祖先未必仅仅生活在今泾渭流域。 [3]钱氏的观点,也获得了一些学者的支持。 [4]

周武王像

从考古发现来看,今陕甘地区发现不少先周文化遗存,为周人的起源提供了考古学上的证据。所谓“先周”,就是指西周文王、武王建国以前;先周文化,也就是西周文化的前身。其文化遗址遍布泾渭流域的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武功、兴平、周至、户县、长安、邠县、长武、麟游、乾县、耀县、泾阳、咸阳各处。 [5]其中泾水上游长武地区的遗址时代最早,碾子坡先周文化早期遗址的年代,可能略早于古公亶父的时期。 [6]从长武至周原,先周文化遗址的时代由早到晚,分布地点由北至南,与文献中古公亶父迁徙的路线大体相合,说明早期周人的确沿泾水进入渭水流域。

癸殳古方尊(西周早期,上海博物馆藏)

在先周文化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陶鬲,被认为是先周文化的典型器物。这些陶鬲有分裆和联裆两种:分裆是指陶鬲三足所接的裆是三分的,而联裆陶鬲的接裆处则相联。邹衡认为这两种类型的陶鬲有不同的来源—联裆鬲来自东方山西地区的光社文化,该文化以太原北郊光社遗址为代表,分布于东至太行山、西至陕西东北的地区;分裆鬲则来自分布于甘肃洮河、大夏河一带的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 [7]其中光社文化被认为是文献中狄人的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则是原始氐羌文化的代表。这也证明了文献中不断与周人祖先发生冲突的戎狄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