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铁堂峡支道:赤谷至黄瓜故城,重要战略要地

铁堂峡支道:赤谷至黄瓜故城,重要战略要地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67铁堂峡支道起于秦州古城,经赤谷南行,在皂角镇折西南行至黄瓜故城,然后向南翻越关屯岭(云雾山)进入西汉水河谷,经铁堂峡、天水镇、祁山堡至长道镇。说明祁山古道铁堂峡支道的开辟不会晚于春秋时期。皂角镇为铁堂峡支道的宋金对峙时期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铁堂峡支道至皂角镇后不是沿现在的天水至礼县的公路继续前行,而是折向西南,溯南沟河支流店镇沟约5公里至黄瓜故城。古道出铁堂峡不久,至天水县故城。

铁堂峡支道:赤谷至黄瓜故城,重要战略要地

267铁堂峡支道起于秦州古城(今天水市区内),经赤谷(今天水市西南耤河支流南河沟)南行,在皂角镇折西南行至黄瓜故城(天水市秦州区店镇乡),然后向南翻越关屯岭(云雾山)进入西汉水河谷,经铁堂峡、天水镇、祁山堡至长道镇。《尚书·禹贡》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语。嶓冢山即今西汉水发源地齐寿山,漾水即今西汉水上源。西汉水、嶓冢山地处南北交通的要道上,最早见于史籍记载并从古闻名于世。说明祁山古道铁堂峡支道的开辟不会晚于春秋时期。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7号地图“广堂史”(今南河沟)、[17]4号地图“北谷下道宛(弯)”(北谷指西汉水支流平南沟)和3号地图“幡史闭”(铁堂峡)勾勒出溯今天水市西南南河沟而上,翻越北秦岭至西汉水上游的一条交通路线,证明铁堂峡支道为战国时期翻越北秦岭的重要通道之一。现将与沿线经过的有形遗产与特殊自然环境介绍如下:

1.赤谷。赤谷之名最早见于《水经注》,[18]为今天水市西南耤河支流南河沟,因河谷右岸山有红土覆盖,山色发红而得名。赤谷在天水放马滩木版地图中叫“广堂史”,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就是北秦岭山地中的交通孔道。因此,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宋将裴方明伐魏仇池,追击苻和至赤亭,大败苻和。而杨难当则侥幸脱逃至上邽(治今天水市)。[19]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杜甫流寓秦州。十月从秦州城(今天水市城区内)赤谷亭出发去同谷(治今成县)。杜甫《赤谷》一诗中有“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20]句。嘉定十一年(1219年),利州统制王逸收复大散关和皂郊堡后,攻秦州(天水)至赤谷口[21]

2.皂角堡。由天水市西南溯耤河支流南河沟西南行18公里至皂角镇。皂角镇为铁堂峡支道的宋金对峙时期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读史方舆纪要》云:“皂郊堡,(秦)州西南三十里,宋代置有皂郊搏马务。嘉定十年,金人犯皂郊堡,破天水军。明年,又焚大散关,破皂郊堡。既而利州统制帅官军复之。未几,金人合长安、凤翔之众复攻皂郊堡,趋西和州。宋守将弃城遁,金人复犯大散关。盖陇右之要区也。”[22]

3.黄瓜故城。铁堂峡支道至皂角镇后不是沿现在的天水至礼县的公路继续前行,而是折向西南,溯南沟河支流店镇沟约5公里至黄瓜故城。黄瓜县设立于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后周废。[23]其具体位置大约在今天水秦州区店镇乡政府西两沟交汇的三角台地上。[24]北魏在此弹丸之地置县,说明它在交通与军事上具有重要位置。“黄瓜”这个地名本身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黄瓜起源于印度,沿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分别传入中国北方和南方,形成华北和华南两个生态类型。黄瓜(胡瓜)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齐民要术》[25],但黄瓜传入北方的时间可能比北魏更早。黄瓜故城处于陇右南道向南延伸、西南丝绸之路向北延伸的汇合交汇点上,其得名对研究丝绸之路的走向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云雾山元碑与陇蜀交通。由黄瓜废县出发,向南经翻越海拔1839米的云雾山至北秦岭南坡平南镇关同(屯)村或老楚关(老鼠关)。在关同村北云雾山山顶有一座泰山庙,庙内曾留有一块元至大元年(1308年)立的石碑。[26]石碑记述一名蜀商从老家出发至河西经商,途经官屯岭东岱行祠时突发腹痛,向行祠供奉的东岳泰山神许愿,腹痛神奇痊愈。数年后蜀商经商成功返回老家。至大元年(1308年)重返天水,捐资重修东岱行祠并立石为记。云雾山元碑证明平南镇关同村是陇蜀大道上必经的关口之一,为我们留下了一段陇蜀交通的珍贵史料。天水放马滩木版地图4号图在今云雾山脚下的平南沟的位置表注“北谷下道宛”,意思是说沿着平南沟下山的路蜿蜒曲折,更说明先秦时期,云雾山及其南麓的西汉水上游的平南镇早就成为南北交通的隘口。

4.铁堂峡。由平南镇顺西汉水河谷西南行10余公里至天水镇,期间要穿越长约6公里的铁堂峡,为陇蜀大道上的又一重要关口。《方舆胜览》云:“铁堂山,在天水县东五里。有青笋石柱,长者丈余,小者可为砺。”[27]按天水县在今秦州区天水镇东,详见下文天水故城条考证。天水镇东铁堂峡西出口左面的黄家坪山上,相传有姜维衣冠冢。铁堂峡内,仍遗留着相传为姜维狙击魏兵的铁门栓、躲箭石等古战场遗迹和铁箭头等遗物。乾元二年(759年)十月,杜甫从赤谷经铁堂峡至同谷,留有《铁堂峡》诗:“山风吹游子,飘渺乘险绝。硖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苍穹蟠,石与厚地裂。威迟哀壑底,途旅惨不悦。”[28]描写了铁堂峡的险要形势。(www.xing528.com)

5.天水故城。古道出铁堂峡不久,至天水县故城。天水县最早设于唐代,唐末废。[29]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于秦州西南七十里冶镇复置。[30]石晋时迁赤砂川(今天水镇西10公里)。[31]绍兴初年,金人占领秦州,在北秦岭北麓的今天水市内置天水县。这样,就存在南北两个天水县,北天水县属金,南天水县属宋。开禧时(1205—1207年)金人屡屡经南天水县,企图经西和州、成州进犯四川。如开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戊子,金人破秋池堡,破天水,由西和入成州。[32]由于南天水县的战略位置日益重要,嘉定元年(1208年)升为天水军。为了有效阻止金人从铁堂峡支道进经西和州、成州进犯四川,嘉定九年(1216年)天水军迁移至原天水县旧址,[33][34]即铁堂峡西出口处。但还是未能阻挡金人南下的铁蹄。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犯四川,“戊辰,迫秋池堡。己巳,破天水军,守臣黄炎孙遁。”[35]20世纪50年代,今天水镇东马家坡下仍然可以见到天水故城的遗迹,后因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遗迹已经不复存在。

6.盐官故城。出铁堂峡顺西汉水西行15公里至礼县盐关镇。汉代在这里置盐官,[36]因此又叫卤城,为区域盐业供应中心。《元和郡县图志》云:“盐井,在县东三十里,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盐官故城,在(长道)县东三十里,……相承营煮,味与海盐同。”[37]按唐长道县治在今西和县长道镇。在方圆几千里,仅仅有成州和渭州漳县[38]两口盐井,所以,盐官故城为陇南及其周围地区食盐供应中心,经营十分兴盛。杜甫《盐井》诗描述了其当年经营的盛况:“卤中草木白,青者盐关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搰搰,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至斛六千。”[39]

盐官故城地当交通要道,为祁山古道上又一处军事要地。据《三国志·杨阜传》记载,建安十七年(214年),杨阜在冀城(今甘谷西)抵抗马超失败后,先至历城(今西和县城北),后“与(姜)叙起兵于卤城”,继续抵抗马超。[40]魏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司马懿)进次汉阳,与亮相遇……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41]。这两条史料中所说的卤城,就是《元和郡县志》所说的盐官故城。

7.祁山堡。由盐关故城西行6公里至祁山堡。《水经注》云:“祁山,在嶓冢西南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亮攻祁山,即斯城也,城南三里许有诸葛亮故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置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42]郦道元所说的诸葛亮故垒,即以后文献所记的祁山堡。《直隶秦州新志》记载,祁山堡在礼县东“四十五里,与祁山不粘不连,平地突起一峰,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巉削,上平如席,其下为长道河,即诸葛武候六出祁山驻师之所”[43]。时至今日,礼县祁山堡附近有诸葛亮上马石、点将台和米面山的传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