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溪支道:秦汉战略通道

阳溪支道:秦汉战略通道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溪道因经过魏延与郭淮激战的阳溪而得名。刘琳引《辅臣赞注》“建兴八年,(吴懿)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军费瑶”语,认为阳溪在南安郡境内。因此,阳溪应该指渭河支流大南河。距阳溪支道北端洛门镇不远处,便是甘谷磐安镇毛家坪早期秦人遗址。所以阳溪支道早在秦早期,就成为秦人连接渭河上游据点与西汉水上游据点的战略通道。《三国志·杨阜传》最早记载了发生在阳溪支道上的军事活动。

阳溪支道:秦汉战略通道

阳溪支道走向。阳溪支道北起洛门镇,南溯渭河支流大南河而上,经过武山县郭槐、四门至杨河,在杨河东南翻越白草山,顺固城河南下,经礼县固城、永坪至长道与木门径、铁堂峡径汇合,或在杨河分道去木树关,然后顺崖城河南下至礼县。阳溪道因经过魏延郭淮激战的阳溪而得名。

三国志》记载:“(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64]常璩《华阳国志》记载记载了同一件事:“丞相司马魏延、将军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65]阳溪到底在何处?刘琳引《辅臣赞注》“建兴八年,(吴懿)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军费瑶”语,认为阳溪在南安郡境内。南安郡辖今陇西、武山等县地,阳溪应该在武山西南一带。[66]康世荣先生从地名学角度认为以木树关为界,木树关以北武山县大南河谷地今称杨河,以南礼县崖城河亦称为阳河,所以阳溪指武山县大南河谷地和礼县崖城河谷地。[67]

吴懿与魏延在阳溪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前一年,即建兴七年(229年)春天,“丞相亮遣护军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出,将击式。亮自至建威,淮退,遂平二郡”。[68]阴平(治今阴平,在今文县西北)、武都(治下辨,在今成县西北)二郡包括今除西汉水上游以外的陇南各县及甘南的舟曲、宕昌和陕西的略阳和凤县。建威在今西和县城北,属于天水郡。从“亮自至建威,淮退”的记载看,蜀军可能还将魏军赶至祁山以北地区,占有了祁山以南包括阴平、武都及天水郡的部分地区。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准备从汉中北伐,直捣关中。吴懿与魏延西入羌中(南安郡),正是为了从西路策应汉中的北伐大军。要西入羌人聚集的南安郡,他们必然要经过武都郡及天水郡南部,越祁山北上。最近的路线是北出漾水河、溯固城河、大南河谷北上洛门,由天水郡与南安郡的交界处入南安界。大概是在吴懿与魏延顺大南河谷北上途中,与前来拦截的魏军发生了激战。因此,阳溪应该指渭河支流大南河。本文所说的阳溪支道指洛门经渭河支流大南河谷、西汉水支流固城河或崖城河翻越祁山南下的通道。

文物调查部门统计,大南河流域有新石器遗址11处,窑址1处;周代遗址4处;汉代15处,其中古城址3处,古窑址4处。宋代及宋代以后更多。[69]2006年,作者曾至大南河洛门至四门段考察,两面山上古城相望,令人目不暇接。据当地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常沿大南河谷南下四川。大南河以南的固城河沿岸人类遗址也很多,重要的遗址有大堡子山、蹇家坪、焦家坪等,文化内涵包含了从仰韶文化中期至周秦汉各个时期,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大堡子山秦公大墓。[70]崖城河沿岸及附近有重的遗址有鸾亭山、雷神庙、西山、庄窠地、何家庄等,内涵包括仰韶、齐家、寺洼、周和汉等,[71]其中鸾亭山遗址被认为是早期秦人祭祀白帝的西畴所在。[72]考古发掘资料看,阳溪支道南北两侧的文化联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周、秦、汉时期及以后各代人类活动十分频繁。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秦人的活动中心“大堡子山——赵坪”和“雷神庙——石沟坪”分别位于阳溪支道南端的固城河和崖城河南入西汉水处。距阳溪支道北端洛门镇不远处,便是甘谷磐安镇毛家坪早期秦人遗址。所以阳溪支道早在秦早期,就成为秦人连接渭河上游据点与西汉水上游据点的战略通道。

《三国志·杨阜传》最早记载了发生在阳溪支道上的军事活动。杨阜在冀城(今甘谷西)抵抗马超失败后,先由冀县(甘谷西)至历城(今西和县城北),后与姜叙起兵卤城继续抵抗马超。[73]值得注意的是,杨阜由冀县(甘谷西)至历城(今西和县城北),并没有经过卤城(今盐官镇),说明他没有走木门支道,而是由由冀县向西至洛门,由洛门南经阳溪支道入塞峡(今祁家峡)历城(今西和县城北)。宋嘉定年间,金人屡屡突破阳溪支道上的盐川寨(岷县盐井镇)、秋池堡(礼县秋池堡)、故城镇(今礼县固城乡)南下。如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返犯四川,“戊辰,迫秋池堡。己巳,破天水军,守臣黄炎孙遁”。嘉定十一年(1218年)二月,“金人破皂角堡,死者五万人。丁未,破湫池堡。……三月丁丑,金人焚湫池堡而去。[74]”金宣宗祯祐三年(1215年),金将杨沃衍等“将兵五千出巩州盐川,至故城逢夏兵三百,击走之。又入西和州至岐山堡,遇兵六千……”[75]

阳溪支道是沟通祁山以北陇右地区与祁山以南的陇南、川蜀地区的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其上重要的关隘有:(www.xing528.com)

1.安民戍与武植戍。《水经注》记建安水(今漾水)汇入后,西汉水经历南岈、北岈,“武植戍水发北山,二源齐发,合于安民戍南,又南迳武植戍西,而西南流,注于汉水”[76]。北岈就是今有名的大堡子山。武植戍水即今固城河。据《宋书》记载,太元十九年(394年),氐杨盛“分诸四山氐羌为二十部护军,各为镇戍,不置郡县”[77]。安民戍、武植戍可能是太元十九年(394年)杨盛设立的众多的镇戍中的两个。从《水经注》的描述看,武植戍的位置大约在礼县故城镇;安民戍大约在礼县永坪镇一带。武植戍水(固城河)沿岸设戍的数量表明了它在祁山防线中的重要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秦人活动中心,“大堡子山—赵坪”就在附近。固城河可能是祁山南麓的早期秦人政治中心与祁山北麓渭河边上的毛家坪一带的秦人联系的最重要的战略通道。

2.平夷戍。北越祁山进入阳溪的另一个通道是由礼县溯崖城河而上,经崖城、木树关或马坞关至杨河。《水经注》称崖城河为“夷水”,上有“平夷戍”[78],位置大约在今礼县县城内,为祁山防线中的另一处重要隘口。崖城河入汉水处的雷神庙—石沟坪一带,为早期秦人在西汉水上游又一处活动中心。崖城河可能是该活动中心与祁山北麓渭河边上的毛家坪一带的秦人联系的另一处重要的战略通道。

3.大木树关与马坞关。《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云:“大木树关,在宁远县东南五十里,分水岭下,与秦州礼县接界。”[79]大木树关即今礼县北27公里的崖城河发源地附近的木树关,位于渭河支流大南河与西汉水支流崖城河分水岭南侧。崖城河上另一个重要关口是马坞关。《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云:“马坞关,在宁远县西南箭杆山下,亦曰马坞镇。”[80]马坞关即今岷县之马坞镇,设立镇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4.洛门镇。溯固城河或崖城河而上,向北翻山进入渭河支流大南河谷。大南河谷发源于岷县与礼县交界处的八盘山,经马坞、沿安、杨河北、四门、郭槐、洛门汇入渭河。沿途汇入杨河、四门沟两条较大的支流,三源汇聚,因此,《水经注》称为“三府谷”水。[81]大南河与渭河交汇处,因地处南北与东西交通要口,早在汉代,就形成著名的。[82]洛门聚亦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来翕等攻洛门,禽隗嚣子隗纯,平定陇右的战争就发生在这里。[83]前所考,建兴八年吴懿与魏延在阳溪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事。北宋,在该道上设洛门寨(在今武山洛门)和马坞镇(岷县马坞),它们与固城河上的故城镇(礼县固城)、平泉镇(礼县永坪),崖城河上的崖石镇(礼县崖城)、秋池堡南北遥相呼应,构成阳溪支道上的防御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