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时期重要战略要地及其历代官员

魏晋时期重要战略要地及其历代官员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及魏晋时代大臣出镇的地方要冲,首先必须要提及的是曹魏建立时文帝曹丕所设“五都”。西晋时代,长安、许昌、邺仍然是亲近的宗室诸王出镇的要地。曹魏时代,作为对抗蜀汉的前线军事基地,长安依然具有重要地位。樊城以曹仁抵御关羽围攻而闻名于世,襄阳在西晋时代则由主张伐吴的羊祜、杜预先后出镇。曹魏时代,寿春是反叛频发之地。

魏晋时期重要战略要地及其历代官员

谈及魏晋时代大臣出镇的地方要冲,首先必须要提及的是曹魏建立时文帝曹丕所设“五都”。所谓“五都”,指都城洛阳与陪都长安、谯、许昌、邺。西晋时代,长安、许昌、邺仍然是亲近的宗室诸王出镇的要地。结果,在以宗室诸王为主角的八王之乱中,这些要地与都城洛阳一同成为事件发生的主要历史舞台。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西汉旧都,东汉时与东都雒阳(洛阳)对称西都。东汉末年,长安成为群雄之一的董卓根据地。董卓死后,城市因战乱而荒废。曹魏时代,作为对抗蜀汉的前线军事基地,长安依然具有重要地位。司马懿曾出镇长安阻挡诸葛北伐。八王之乱时,河间王司马颙驻屯此处。西晋末年,晋愍帝司马邺则定都长安。大臣出镇长安时,会授予如征西将军、使持节、都督雍凉州(关中)诸军事这类官职。

谯(县)是曹魏帝乡,曹操征讨东吴时曾驻留于此。[57] 不过此后该地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特别是在进入西晋以后。

洛阳近郊图

许昌是曹操最初的根据地[58]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入许,并在周边开设屯田(民屯)[59] 。进入曹魏时代后,许昌是对吴作战的总部所在,文帝、明帝时有巡幸,明帝还在此营造景福殿、承光殿[60] 。晋八王之乱时,汝南王司马亮、齐王司马冏出镇于此。大臣出镇许昌时,会授予如征东将军、使持节、都督豫州诸军事这类官职。

邺(县),以战国魏文侯西门豹在此设立灌溉设施而为人所知。[61] 东汉末年,邺成为群雄之一袁绍的根据地。建安九年(204),邺为曹操所攻占,后转而成为曹操的根据地。曹操封魏公、魏王时,皆以邺为封国都城,在此营造了宗庙陵墓、文昌、听政诸宫殿及三台[62] 。在《三都赋》的《魏都赋》中,左思描绘了上述景观。曹魏中后期,邺成为拘留宗室之地。西晋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出镇于此。大臣出镇邺时,会授予如征北将军、使持节、都督邺城守诸军事这类官职。

说起曹魏“五都”以外的要地,特别是位于对抗蜀汉、孙吴前线的军事要地。曹操族亲或同乡姻亲夏侯氏如夏侯渊、曹仁、夏侯惇各自镇守过长安、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居巢(今安徽省巢县东北)。[63] 魏文帝曹丕则以祁山(今甘肃省礼县东)、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64] 作为防卫据点。在此后的蜀汉北伐战役中,祁山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在荆州方面,作为东汉皇室故乡而被称为“南都”的宛县(南阳郡),本是汉末群雄之一袁术的根据地。曹魏时代,司马懿曾驻屯宛县,不过后来荆州都督、刺史的治所南移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65] 、襄阳,宛县遂逐渐萧条。樊城与襄阳挟汉水(沔水)南北而对望,是防御蜀汉(特别是汉中方面)、孙吴(江陵方面)的战略据点。樊城以曹仁抵御关羽围攻而闻名于世,襄阳在西晋时代则由主张伐吴的羊祜、杜预先后出镇。大臣出镇襄阳时,会授予如征南将军、使持节、都督荆州诸军事这类官职。寿春与合肥是抵御孙吴的战略据点与前线基地,亦各自作为扬州淮南郡的治所。战国时代,寿春曾在一段时间内是楚国都城(郢),东汉末年袁术在此称帝。曹魏时代,寿春是反叛频发之地。“淮南三叛”——即王凌、毌丘俭与文钦、诸葛诞皆在此起兵,不过皆以失败而告终。大臣出镇寿春时,会授予如征南将军、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这类官职。

其他的要地,还有诸如并州刺史所治的晋阳[66] 、幽州刺史所治的蓟县[67]徐州刺史所治的下邳[68] 等等。[69]

注释

[1] 《晋书》卷一《宣帝纪》。

[2] 司马中有马字,曹、槽同音,故有此说。——译者

[3] 本贯,即原始的籍贯所在地。魏晋南北朝时代,各地的大小知名家族往往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本贯,如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彭城刘氏、吴郡陆氏等等。本贯更多地具有显示门第、标榜身份的社会功能,与实际的户籍所在、居住地未必一致。——译者

[4] 殷墟,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20年代,经过考古发掘,于殷墟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遗址,并出土甲骨、青铜器等诸多文物,一般认为是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译者

[5] 三辅,即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6] 参见《盐铁论》。

[7] 参见《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怀庆府·温县》;《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商务印书馆,1993年。

[8] 司马钧时任左冯翊,行征西将军。所谓“行”,指由较低官职兼领。

[9] 《汉书》卷八九《循吏传》序。

[10] 《晋书》卷二〇《礼志·中》。

[11] 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弘文堂,1974年。

[12] 宰相,俸禄万石。

[13] 袁氏为“四世五公”,即四代出了五个三公。袁绍、袁术即出身于此家族。

[14] 一围等于五寸。

[15] 参见吉川忠夫:《顔師古の‹漢書›注》,收入《六朝精神史の研究》,同朋舍,1986年。

[16] 尚书台属官,负责台内具体事务

[17] 首都洛阳县的民政长官。

[18] 郡向中央推举人才的经典科目,意为孝顺廉洁。

[19] 皇帝的近侍官,类似于研习生。

[20] 负责管辖洛阳县北半部的治安长官。

[21] 亮即光明之意,孔明则意为非常光明,两者同义。

[22] 参见《史记·五帝纪》。

[23] 参见《春秋左氏传·文公十八年》。

[24] 参见《论语·微子》。

[25] 参见《淮南子》高诱注序。

[26] 参见《后汉书·党锢传》。

[27] 顺带一提,后来赫赫有名的荀彧便是荀淑之孙。

[28] 参见《三国志》卷二八《诸葛诞传》注引《世语》。

[29] 参见《晋书》卷三五《裴秀传》。

[30] 《三国志》卷一二《司马芝传》。

[31] 参见木田知生:《司馬光とその時代》,白帝社,1984年。(www.xing528.com)

[32] 后汉时代的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

[33] 三公为一品,九卿为三品。

[34] 皆为三品。反过来说,“八座”定额为八人,以此为前提设置尚书仆射或尚书左、右仆射。

[35] 即与源自周制的“三公”相对应的“上公”,西晋时避司马师之讳,改称太师。

[36] 西晋时三公、上公、大司马、大将军并置,称为“八公”。

[37] 同为三品,源自汉末的汉魏二重政治格局。当时,汉廷设中书监,魏国中书令

[38] 负责洛阳城内的警卫。长官为执金吾,三品。

[39] 负责土木工程。长官为将作大匠,三品。

[40] 负责收藏典籍。长官为秘书监,三品。

[41] 负责监察官吏。实际长官为御史中丞,四品。

[42] 负责治水事务。长官为都水使者,四品。

[43] 负责管理皇帝用玺以及皇帝一时授予使臣的符、节。长官为符节令,五品。

[44] 卫尉、太仆、少府,各自冠以宫名,皆为七品。

[45] 负责辅导皇太子,三品。

[46] 合称“五校”,皆为四品,与散骑常侍相同,西晋时代常为宗室诸王的起家官。

[47] 若资历较浅的则拜为中领军、中护军,皆为三品。

[48] 四征、四镇将军皆为二品,四征大将军、四镇大将军亦同;四安、四平将军皆为三品。

[49] 以上信息参见《晋书》卷二四《职官志》《通典·职官典》

[50] 任子制,汉代选拔官僚子弟入仕的一项制度。《汉官仪》载:“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译者

[51] 天文气象观测台。

[52] 想象中的周代处理政务场所。

[53] 在城墙上以一定间隔设置的突出物,用于城池防御。

[54] 伦敦塔是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中世纪建筑。除了作为防卫森严的堡垒和宫殿,还是一座著名监狱,英国历史上不少王公贵族和政界名人都曾被关押于此。——译者

[5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考古学报》1998年第4期。

[56] 不过在元代《河南志》中,倒是有西晋宫室图一幅,见前页插图。洛阳的相关信息,参见《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读史方舆纪要》;杨宽:《中国の都城とその発展》,学生社,1987年;苏建:《洛阳古都史》,博文书社,1989年。

[57] 谯县属沛国,今安徽省亳县。

[58] 许昌即原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南。

[59] 曹魏屯田制按照屯田人员身份(一般民众、军人)的不同,分为民屯与军屯。——译者

[60] 参见何晏《景福殿赋》,收入萧统所编《文选》。

[61] 邺县为魏郡治所,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62] 三台即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

[63] 后移往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西南。

[64] 魏青龙元年(233),满宠于西北三十里处建合肥新城。

[65] 刘备投奔刘表时曾驻屯于此。

[66] 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

[67] 燕国,今北京市。

[68] 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

[69] 以上参见宫川尚志:《六朝時代の都市》,收入《六朝史研究 政治·社會篇》,平乐寺书店,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