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了解对联,基本特征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了解对联,基本特征简介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因常把对联题写于楹柱,故有“楹联”之称。上下联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是对联的基本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了解对联,基本特征简介

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楹者,柱也。因常把对联题写于楹柱,故有“楹联”之称。上下联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诗文中已有对偶的运用。如《左传》“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楚辞·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汉赋和魏晋“骈体文”中,更是大量运用对偶和排比,正如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所说:“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对偶这种修辞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善,无疑促进了汉语语言文学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

1.春联

春联古称“对子”“春帖”。从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设春联”普遍推广,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春联的内容主要表达人们辞旧迎新的祝福。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素养﹑职业范围和时代特点的不同,他们所用的春联各具特点。歌功颂德的,如“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宣扬积德的,如“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盼望成就功名﹑书香有续的,如“效祖宗执笔,名垂青史;愿儿孙读书,身显庙堂”。而更多的人则希望得到幸福吉祥,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新时代的春联,则表现人们当家做主﹑指点江山﹑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如“万里春风梳碧柳,几番时雨润红花”“国泰邦兴民乐业,风和日丽燕衔春”等。

2.婚联

婚联又称喜联,是婚嫁时专用的对联,通常是在嫁娶之日贴在大门﹑洞房门﹑厅堂及洞房里妆台两旁。

婚联的内容大多是表现喜气盈门的情景和对新婚夫妇的热情赞美及良好祝愿,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婚联在撰写手法上,多用美好的事物作比喻和象征,如鸳鸯﹑鸾凤﹑并蒂莲﹑连理枝﹑比翼鸟﹑比目鱼等,从而使新人与美物相映衬,营造美好﹑欢快﹑热烈的氛围。如“并蒂红花双吐艳,同心伴侣共争荣”“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花烛交心同励志,白头到老共图强”“交杯勿坠青云志,蜜月应存创业心”等都强调了男女双方志同道合﹑共同创业,具有时代精神

3.寿联(www.xing528.com)

寿联是庆贺寿辰时所用,是一种交际性的对联。其内容多数是称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评价其事迹贡献,祝愿福寿康宁﹑快乐幸福。其感情色彩庄重而热烈。

在修辞艺术上文重典雅,多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龟﹑仙鹤﹑椿﹑萱等作比喻,寄寓延年益寿之意。

寿联的撰写根据过寿者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经历﹑德行﹑事迹等特点行文,使之贴切,各具特色。

寿联可分为通用寿联﹑专用寿联﹑名人寿联﹑夫妻双寿联﹑自寿联等,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通用寿联)﹑“天上星辰应作伴,人间松柏不知年”(通用寿联)﹑“人生不满君今满,世上难逢我竟逢”(百岁寿联)﹑“去日虽多来日好,病夫深感大夫良”(医师六十寿联)﹑“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功勋伟业,长与日月同光”(徐悲鸿毛泽东六十寿联)﹑“共享鹤龄有莱子,七旬舞彩;擎来鸿案看老人,百岁齐眉”(百岁双寿联)﹑“遗世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学诗类高适,老来始作凤凰鸣”(吴步韩自寿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嘲慈禧祝寿联)。

4.挽联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故也有叫作“丧联”的(主要在民间)。挽联最突出的特点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内容之充实﹑感情之深沉﹑文辞之恳切﹑诗韵之浓郁,都在其他类型的对联之上。挽联多用哀悼和颂扬的文字以表现悲恸的意境。如“千古”“长存”“仙逝”“招魂”“不朽”“永决”“挥泪”“含悲”“涕泪”等。

挽联可分一般挽联﹑名人挽联﹑自挽联等类。一般挽联指社会上的通用挽联和在特定对象范围内的通用挽联,如“音容宛在,浩气长存”“落花春已去,残月夜难圆”“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何处游”“风凄暝色愁杨柳,月吊宵声哭杜鹃”“淑德标彤史,芳踪依白云”(挽女)﹑“屋内女儿嗟父逝,门前吊客履霜来”(挽父)﹑“碧水青山谁作主,落花啼鸟总伤情”(挽夫)。名人挽联多是名人挽名人,联风独铸,情发肺腑,声成绝唱,如“三十年戎幕同胞,六载别离成永诀;五千里云天在望,一腔热血为招魂”(叶剑英叶挺)。自挽联是人在死之前为自己撰写的挽联,为自己一生作个自我总结和评价或对死后某些事作出交代,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清代纪昀自挽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