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儒学:今古文学派之争

汉儒学:今古文学派之争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有今文经、古文经,师徒相承便形成不同学派,治学宗旨和方法有很大差别。今文派捷足先登,占据了官学的有利地位,后起的古文派自然不服,意欲“分一杯羹”。后来他投靠王莽,依仗权势终于把古文经学列为官学。光武帝立,古文经学遭黜,此后一直处于私学地位。但古文经师多能博通群经,兼采众说,如贾逵、许慎、马融、郑玄等,故其成就与影响远远超过仍为官学的今文经学。以上是两汉儒学领域今文、古文学派之争的大要。

汉儒学:今古文学派之争

由于秦皇焚书和秦末兵燹的缘故,汉初学者得书艰难,儒家经典靠口头传授,各自抄写成书。因此,同一部经典往往有不同的传写本,正文文字有出入,训释也多有歧异。学者各守一经,传之于弟子。如《诗经》有申公传授的《鲁诗》,韩婴传授的《韩诗》,韩固生传授的《齐诗》等。汉初设置博士立为官学的几部儒经(包括上举“三家《诗》”),都是用“今文”即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的,故称“今文经”。另外,从不同来路陆续出现一批未被秦火焚毁的“古文经”,是用战国时各国文字和秦小篆(统称“古文”)抄写的,计有《左氏春秋》、《毛诗》、《尚书》、《逸礼》等,后人多疑其伪。成帝时东莱(今山东莱州)人张霸伪造一部《古文尚书》,计102篇(即所谓“百两篇”),献于朝廷。成帝命用秘阁所藏得自孔子老宅的《古文尚书》对读,差异颇大,乃知其伪。张霸下狱当死,成帝叹赏他的才学,特予释放,其书任其流传。后张霸再传弟子樊并谋反,伪书遭毁失传。这是一次特殊的文祸。

汉儒传经讲究“师法”、“家法”。为师者终生治一经,传之弟子,弟子终生守之,不得立异。既有今文经、古文经,师徒相承便形成不同学派,治学宗旨和方法有很大差别。大体今文经师终生专治一经,严守师法,重名物字句的训诂,大兴烦琐考证,政治上迎合时尚,播弄谶纬迷信。古文经师多能兼通群经,不硁硁于师法,其治经求微言大义,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政治上主张复古,不趋时尚,排斥迷信邪说。今文派捷足先登,占据了官学的有利地位,后起的古文派自然不服,意欲“分一杯羹”。利禄攸关,两派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哀帝时,古文派大师、光禄大夫刘歆提议为古文《左传》、《毛诗》、《逸礼》和《古文尚书》设置博士,收为官学。哀帝命其与在位的五经博士(即今文经师)讲论古文经义,以取得诸博士认可。诸博士反对,甚至拒绝讲论。于是刘歆邀集同一学派的僚友房凤和王龚,一道写了一封长信给诸博士,讥刺对方“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忌,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谴责诸博士“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汉书·刘歆传》)。这封信措辞尖锐,击中了今文博士的要害,招致诸博士强烈不满。光禄大夫、名儒龚胜上疏自请罢官,以示抗议。儒者师丹为大司空,疏劾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诸博士群情激愤,议论汹汹,连哀帝也做不了主。刘歆见势不妙,自请外任,做了河内太守。同时王龚出为弘农太守,房凤出为九江太守,一场风波遂告平息。(www.xing528.com)

刘歆字子骏,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著名学者刘向之子。后来他投靠王莽,依仗权势终于把古文经学列为官学。光武帝立,古文经学遭黜,此后一直处于私学地位。但古文经师多能博通群经,兼采众说,如贾逵许慎、马融、郑玄等,故其成就与影响远远超过仍为官学的今文经学

以上是两汉儒学领域今文、古文学派之争的大要。从辕固生斗野猪到刘歆避祸外任,在儒学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几起不大不小的事故。这些事故都与语言文字有关,是比较特殊的文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