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儒学社会通论》

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儒学社会通论》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学文明的一统性的实质乃在于儒学社会的某种质的同一性。根据《礼记》的追述,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或理想王国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是用来安定小康社会秩序的基础。这正表现出儒学社会理想秩序的伦理特色。表6—1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与现实秩序

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儒学社会通论》

一、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执行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其间儒学社会延续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儒学精神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也深刻地塑造了东亚区域社会的特征。儒学社会历朝代更替而同质、经两千余年而文明承续,呈现给世人的是儒学文明的一统性。儒学文明的一统性的实质乃在于儒学社会的某种质的同一性。由儒学等百家共同参与并谋划的天下一统的君主秩序(皇帝郡县制度只是其现实的表现而已)为儒学社会的兴起及其以朝代更替的方式而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基础;儒学精神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日常道德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进程一直延续到“儒家法”的被终止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施行,为王朝更替的儒学社会的同质性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

《吕氏春秋》记载一则寓言说:“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这反映了儒学理想与道学理想之间的内在差距。儒学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是在儒学的不停的社会反思中逐渐构建出来的,它内在地包含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文献之中。儒学理想的社会秩序简要说来,在孔子那里是“天下有道”、在孟子那里是“王道”、在《大学》里是“止于至善”之境界、在《中庸》里是“九经”之治、在《礼记》里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等等。

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的谋划都具有某种质的同一性。根据《礼记》的追述,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3)或理想王国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据《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假托孔子的语气,认为曾经存在过一个美好的古代社会。在那种社会里,大道流行,天下为公(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选举贤人和有才能的人,大家之间讲信修睦。人们不只是关心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也关心别人的父母和子女。这个社会中老者可以颐养天年,壮年人有机会尽其所能,儿童能受到抚养,鳏寡孤独废疾者都能得到照顾。这个社会中男人有士、农、工、商之分,女人则能够嫁一个好人家。人人都厌恶浪费财货的行为,但不必把财货据为己有;人人都厌恶不劳动的行为,但劳动不必为了自己。这样的社会,没有欺诈,也没有盗贼,出门不用上锁。这是个大同的世界。《礼运》的作者认为大同社会已经过去了。因此又借孔子之口主张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礼记》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也,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有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小康社会”中,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天下被视为私家之物而传于子孙)。在小康社会中,人们只亲爱自己的父母和子女,财货据为己有,劳动是为了自己,于是有天子诸侯出来制定礼制,建立坚固的城郭沟池,以礼义为纲纪,名君臣之别,笃父子之亲,睦兄弟之谊,和夫妇之情;设制度,立田里,贤勇知。因此人们开始使用谋略,战争兴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都由此而兴起。此六君子都能够谨礼而行,明其义、成其信、彰有过、讲让法度仁爱、示民有常。如果不能够谨礼而行此五项者,天下百姓就认为是祸国殃民之主而共行废除之职。小康社会建立的基础在于“礼”。总之,“大道”的具体内容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大道流行和大道隐没时的表象却比较清楚,那就是前者表现为“天下为公”、后者表现为“天下为家”。“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区分标准在于社会中是否只是以自己的父母兄弟为亲爱之对象。在对小康社会的描述中,《礼记》进一步指出了国家制度的基础即“以礼义为纲纪,名君臣之别,笃父子之亲,睦兄弟之谊,和夫妇之情”。“礼”是用来安定小康社会秩序的基础。这正表现出儒学社会理想秩序的伦理特色。

后来汉儒董仲舒提出“春秋三世说”;东汉末年的公羊家何休又解董仲舒的“春秋三世”为一个历史进化的三个阶段,它们依次是“衰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从大同到小康、从小康再到三世,反映了中国人生活理想。从此享升平、拒衰乱、望太平,是儒学社会中的人对生活的不懈追求,“太平盛世”乃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最高赞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洪秀全引用它,康有为赞美它,孙中山献身于它。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既是儒学的理想,也是儒学社会的理想;它像高悬的明镜引导、矫正着世俗的社会及其秩序。(www.xing528.com)

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与现实秩序对比见表6—1。

表6—1    儒学社会的理想秩序与现实秩序

img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