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钟公庙街道志:实现社社有初中的教育改革

钟公庙街道志:实现社社有初中的教育改革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0年8月,两所中学同时撤销。1968年,为把教育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实现“社社有初中”,便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鄞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隶属于姜山中学的部分教师、校具、仪器分到钟公庙开设姜山中学分校。“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学生在革命狂澜中也曾组织“红卫兵”、“战斗队”扫“四归”,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第二年红卫公社中学也迁址到陈婆渡村新校舍。

钟公庙街道志:实现社社有初中的教育改革

本地在20世纪50年代前并无一所中学。最早的中学诞生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是年,在铜盆乡中心小学(现钟公庙小学)开办了铜盆浦民办中学,教室设在钟公庙内(后迁到伯特利教堂和慧灯寺陈家祠堂)。学校招收30余名小学毕业生,聘请韩树云、陈力行、王小莲担任教师之职。同年,在陈婆渡鲍家套祠堂也开办了陈婆渡农闲中学,由时任公社党委副书记杜明裕兼任校长,学校具体工作由李奕德负责。招收了1个班级40名学生。1960年8月,两所中学同时撤销。

1964年10月,姜山中学在陈婆渡鲍家耷原农中校址开设分校,由陈友直主持学校工作,另在蔡家小学内也开设分校1班。

1968年,为把教育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实现“社社有初中”,便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鄞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隶属于姜山中学的部分教师、校具、仪器分到钟公庙开设姜山中学分校。1969年9月,当地两所姜山中学分校分别改称为“红卫公社中学”和“东方红公社中学”,开始单独建置,由蔡天湘、赵转坤分别任两校校长。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学生在革命狂澜中也曾组织“红卫兵”、“战斗队”扫“四归”,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后在“复课闹革命”号召下,课堂教学逐步恢复,学校还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

1972年,红卫公社出资在鲍家耷祠堂东南新建校舍、厨房和工厂用房,共计15间。是年,由崔前璜任校长,两所中学分别开办了校办工厂。

1975年下半年,东方红、红卫两公社不少队办小学开设初中班,俗称“戴帽中学”。1976年春,红卫、东方红两所学校均先后开设高中班,学校也更名为“五七学校”。至1978年,东方红中学有初中9班,学生422人,高中1班,学生54人;红卫中学有初中7班,学生297人,高中2班,学生83人;另有戴帽中学合众2班,桃江2班,前进2班,红旗1班,共计7班,230名学生。1978年下半年,为了贯彻调整方针,戴帽初中停办,1979年,公社中学又停办了高中班。

1978年,东方红公社中学迁址到吴家塘新校舍。第二年红卫公社中学也迁址到陈婆渡村新校舍。1983年,政社分设,恢复乡建制。1984年,两所中学分别改称为“钟公庙乡初级中学”和“陈婆渡乡初级中学”。在当时徐良坤、陈均权校长的管理下,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谨治教、治学,学校管现有序,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教育质量逐年提高。陈婆渡中学还成为县内办得较有特色的乡镇中学,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单位。1985年,国家开始征收教育附加费,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县政府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暂行规定,学校管理权下放到乡政府。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1987年3月,鄞县人民政府决定在钟公庙、陈婆渡等乡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校狠抓13—15足岁少年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生的合格率和毕业率。经过几年努力,并经多次的检查验收,1990年,两乡均成为县首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乡。1993年6月又通过省府验收,成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镇。

1990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数据表

1994年,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人教育和职工教育分离,为解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问题和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后备力量,钟公庙镇职业技术学校(简称职高)在铜盆闸严家康懋学校开办,招收初中毕业生22名,开设二年制会计班1班。

1992年5月,撤区并乡扩镇后,钟公庙乡中学改称为钟公庙镇中学。为实施“科技兴镇”和达到“宁波市办学纲要”规定指标,镇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1993年,镇中学新建1500多平方米教育楼一幢,1996年又新建2000平方米教学综合大楼。学校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办学行为日趋规范,全镇连续几年中考成绩名列前茅。1997年,镇中心中学达到宁波市现代化建设办学纲要各项指标。2000年2月,镇中心中学被宁波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同年6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浙江省农村示范初中。至是年,全镇有初中2所,1375名学生,教师93人,职业高中1所,262名学生,教师20人。

2001年9月,随着鄞州中心区开发建设,占地面积42亩,建筑面积11413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窗口学校宋诏桥中学在本镇招生开学。学校以“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设备,一流的教育效益”为目标,坚持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科学管理,教育创新。开办不久就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中享有良好声誉。

与此同时,镇政府自1996年至2002年,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扩建镇职业中学,建造了教学楼、运动场、学生宿舍,并改建了食堂。学校也从1997年起增开了制冷、文秘4个班级,学生增至250余人。1996年底,镇职业中学通过了省一级验收,1997年又被评为县先进文明单位和省示疱学校,2002年被宁波市教育局授予市首批现代化教育达纲学校。

2002年,镇政府又投入大量资金,改建和扩建了钟公庙中学,使学校建筑面积达到22000平方米,教育设施、教育器材均达到省一类标准。是年,学校被评为省示范初中。2003年3月,被宁波市命名为全市首批“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标学校”。是年下半年,镇政府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还在汪董工业区开办了一所国有民办的钟公庙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后称嵩江学校),聘任汪卫庄为首任校长,学校除招收小学生外,同时招收2班初中班。

2003年9月,陈婆渡中学并入钟公庙中学,镇中心中学扩至32班,1500多名学生,99名教师。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全校有中学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55名,市、区教坛新秀22人。是年12月,经县教育局对学校管理与教育质量的考核,学校办学水平达到A级标准。

近几年,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逐年优化。街道两所中学不但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具有一流的现代化设施,而且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功能完备。两校均建有校园网、校园音响系统、网络电视系统,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演示系统。学校还设有多媒体、语音、实验、电子阅览、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和各种高标准配备的教学仪器,为学生享有优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2006年春季开始,全街道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段学生入学免收杂费和书簿费,第二年又对职高学生实行免费入学,流动人口子女人学也免收书、杂费和借读费,这大大减轻了广大群众的负担。

另外,教师的素质逐年提高。2008年,全街道189名中学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8%,其中有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85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9人,区级以上教坛新秀67人。街道制定了教育成果奖励办法,每年教师节表彰和奖励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教科研究的热情。近几年,有50余位教师先后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论文210余篇。青年教师李静雅撰写的论文《课程呼唤新模式》在征文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创新教学的几个有效途径》论文入选北京文科博览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的《烛光——教育教学发展论文》一书,并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此外还有一批教研课题在区级以上立项。其中被列入国家级2项,省级2项。还有30多位教师在市、区各项教学业务比赛中获奖。

雄厚的师资力量保证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科学有序的教育教学活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同时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近几年,两所初中毕业生的尖子率、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均连续位列全区前几名,并在区级以上各学科等竞赛中频频获奖。两所初中均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初中、宁波市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和示范性文明学校,多次获得区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钟公庙中学还被定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彩型)传承基地、区田径传统项目训练基地和体艺教育辅导发展中心。

与此同时,街道职业高中也取得可喜成绩,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学生在宁波市中专学生珠算、作文、电脑技术、会计事务操作等竞赛中频频获奖。学校还与奥克斯、中华纸业、宜科科技、明昕微电子及麦德龙商场等大型企业合作,采取校企结合办学形式。.职高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在95.5%以上。学校连续三年获宁波市人民政府教育成果奖,教科研课题和教师教育及学校管理论文40多篇在省、市、区获奖,另有30余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职业教育综合办学水平处于全区同类学校前列。

2008年,街道拆分后,现有公办中学一所,民办中学两所,计45个班级,2030余名学生,教职工146名。

附注:

随着鄞州中心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凭借我街道地处中心区优越地理位置、高速发展的经济、四通八达的交通和优良的环境条件,市、区一些中等学校也相维在我地创建或迁入。1999年,华茂集团投资5亿元率先落户本镇,创办华茂外国语学校后,2002年8月,宁波百年名校——宁波市第一中学也迁入本地新建的校园。2004年9月,投资超亿元的鄞州高级中学也在我街道九曲社区内落成并开始招生。2006年9月,宁波市九中也迁入我地。2007年9月,鄞州实验中学又在我地开办。街道成为鄞州区教育的一方热土。(www.xing528.com)

公办中学发展概况

注:1992年前已包括陈婆渡中学数据。

职业学校发展概况

2008上半年中学基本概况

附:学校简介

钟公庙中学

钟公庙中学创办于1968年,前身是东方红中学,曾是姜山中学的分校,1984年后改称为钟公庙中学。2002年2月,学校被宁波市教育局批准为示范性文明学校,同年6月被浙江省教育厅授予浙江省示范初中。2005年10月被授予宁波市现代化信息技术示范学校。2006年5月被授予省现代文化建设达标学校。2008年6月被授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并连续五年蝉联区学校管理与教育质量五星级学校。

学校地处鄞州新城区广德湖北路,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学校拥有较高标准的四幢教学楼、微机楼、艺术楼、多功能实验楼、标准图片室、区A级食堂餐厅;有层高14米,面积1000平方米的风雨操场,3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和可容纳400余人的报告厅。所有48个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演示系统,每个教师配有一台办公电脑。学校有自己专有的网站,传输系统完整,所有计算机都能高速上网,校内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无纸化办公,并配有全天候安全监视系统,学校设施实现了现代化。

学校现有班级34个,学生2500余名。有113名教师,其中有中学高级教师10名,中学一级教师65名,有市、区教坛新秀32人,市、区学科骨干教师2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98.5%。还有20多名市、区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随着强师工程推进,学校紧紧围绕“敬业、爱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涌现了大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成绩优秀的高素质教师。

近几年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推进和谐”的现代办学思想,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积极构筑师生个性发展平台,大力探索新教育运行机制,努力实践"教育管理精细化,德育为先实效化,质量抓手科学化、教师发展内涵化“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德育为首、质量为本、劳技精品、全面育人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主能力,通过课程和各项活动以及搭建平台等得到了充分发展。几年来,毕业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升普高录取率等连续名列全区前茅,一大批的学科尖子多次在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学校还以特色教育为载体,加快素质教育步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幸福莫定良好基础。劳技教学也是学校一张闪亮名片,有一百多人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学校被定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彩塑)传承基地。同时学校实现了体育教学和专业训练相结合,坚持把增强师生体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校园阳光体育蓬勃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得到不断增长,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不少优秀体育人才。因此,学校被授予“鄞州区田径训练基地”。

四十年风雨历程,孕育了"文明、勤奋、求实、进取,,的学校底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建设者,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现在的钟公庙中学已成为勤州区教育设施现代化、校园环境人文化、教育资源优质化、教育质量五星级的示范性初级中学。

宋诏桥中学

宋诏桥中学创办于2001年9月,位于鄞州新城区钟公庙街道。学校占地面积42亩,丸饥面积11 443平方米,绿化面积1105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200余名,教职工77名。

学校具备一流的教育设施。校内行政楼、教学楼、综合楼、体育馆、田径场、食堂等教育生活设施功能完备,布局合理;校园内环境优美、绿草如茵;每个教室内配备了教学投影仪、电脑、实物展示台、电视机;建有校园网、校园音响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监控系统;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劳技室、阶梯教室、专用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和各种教学仪器设备等都按高标准配备。这些都为学生享有优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76名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达到100%,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其中,有中学高级教师21人,占教师总数27%,中学一级教师22人,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人,区级骨干教师5人,市区教坛新秀39人,区(县)级以上先进教师21人,强大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学校以创建“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教学效益”的现代化的窗口学校为办学目标,坚持“三全”(坚持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课内课外全面安排、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三出”(出全区一流的升学率、成材率、名师率)、“三特”(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努力形成“团结、求实、创新、奉献”的校风,“热情、严谨、耐心、善导”的教风和“勤学、会学、乐学、好学”的学风,依法治校,外树形象,内抓管理,努力把学校创办成鄞州区现代化的窗口学校。

七年来宋诏桥中学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体教师注重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先后有20多位教师在市、区级各项教学业务比赛中获奖,有15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市级、区级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有区级以上立项课题8个,其中国家级课题2个。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贯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同时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学生在区级以上数学英语、阅读、作文、自然、信息技术、劳技、音乐、美术、体育等比赛中获奖达570人次。历届毕业生参加中考,成绩均名列鄞州区前茅。08年中考成绩再创新高,优秀率达66.4%,合格率达98.8%。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初中、宁波市现代化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宁波市首批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鄞州区文明单位、区卫生先进单位等。优秀的教育业绩,丰硕的教育成果得到了教育行家、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学校将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成为一所“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示范性学校。

历任校长:

陆苏荣(2001.9—2006)楼军浩(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