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钦县羊拉乡志:弦子舞蹈的特点与组织形式

德钦县羊拉乡志:弦子舞蹈的特点与组织形式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弦子响起,男女围成一圈列队相随,边唱边舞,男子动作以双膝关节的自然颤动和摆动双腿旋转为特征,图5-5-1弦子舞女子挥舞彩袖,以“颤、开、摆、扭”为基本动作,再配以自由随性的发挥,舞姿优美舒展,刚柔并济,弦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开朗,基本动作有点摆步、双扭步、垫步跳、双绕的、单扭步、左右悠腿、前进点步、辗转、前踏后撤步等。羊拉的四个村委会和58个自然村对弦子舞各村有各村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德钦县羊拉乡志:弦子舞蹈的特点与组织形式

羊拉乡是民族歌舞文化气息最浓郁的地方之一。节庆、婚嫁、房屋落成典礼等都要举行隆重的民族歌舞表演,表演形式包括“仁(弦子)”“卓(锅庄)”“勒(祝福歌)”等。

一、弦子

弦子始于何年,众说不一。有人以敦煌莫高窟第159窟《张仪潮出行图》等壁画中有似弦子的舞蹈动作和弦子词有歌颂公元779年建造藏民族的桑鸢寺为依据,断言弦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有的以弦子歌舞属“谐体”结构的民歌形式,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歌相似为依据,认为最早的弦子词出自达赖六世仓央嘉措的情歌,并得出它可能是现在弦子词雏形的结论;还有人根据巴塘一首老弦子词——“里里甲英”中,有歌颂明朝万历年间纳西族部落首领司郎绕登之妻的内容,认为弦子的历史只有三四百年;还有的说,弦子是经热巴艺人的传授而发展起来的,得出“弦子”的兴起和发展只有二三百年历史。总之均有待考证。

弦子在藏语中叫“兵永”,也称藏族胡琴,构造和流族的二胡形似,但乐器琴筒较大,琴杠较短,琴弦和弓弦都用马尾制成,音色纯厚,音域丰满,庄重而不失灵动。弦子舞曲多为二至四乐句的分节形式,歌词为四句一首,每句为六个音节,是多段体问答式或叙述式歌曲,人们称之“古玛”(意为杂曲)。弦子旋律的常见调式为羽调式、徽调式和商调式,拍子通常以2/4居多。弦子曲调优美动听,唱词丰富多彩,有歌唱家乡风土人情的、有怀念亲人同胞的、有讽刺人世丑态的、有赞美辛苦劳作的、有歌颂坚贞爱情的。歌者即兴而赋,舞者踏歌而行,长袖挥舞创造出一曲曲流传百世的弦子。弦子的填词虽然较为随意,但也有一定规律和程序。例如男女爱情的填词,舞会开始时,一般都是有关思念和期盼相关的歌词:

翻过一道山,煨起浓浓桑烟;

翻过两道山,经幡高高挂起;

翻过三道山,期盼与你相会;

期盼与你相会,如原在此相逢……

舞会结束时,多填分别和想思的歌词:

在对面山的山顶上,清澈的泉水永驻山头;

在这面山的山肢下,奔流的河水永不驻足;

奔流的河水永不停息,再见了山顶的泉水……

当对方唱到辞别的歌时,一方就要唱挽留的弦子。如:

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

东方升起的太阳,

请勿日落西山。

在舞会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唱吉祥的弦子。

如:愿楼顶七色的经幡吉祥如意

灶神如意宝吉祥如意,

愿喻三怙主的三脚架吉祥如意,

菩提树般的中柱吉祥如意,

愿虎纹似的地板吉祥如意,

愿吉祥如意。

愿广阔的舞场吉祥如意,

愿年轻的舞伴吉祥如意。

弦子舞的歌词填唱常用比喻、兴赋等方法,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做为借物寓意的媒介,比喻生动,寓意深刻。如:

夏天出的太阳,

冬天也出多好;

我的恩深慈母,

永世健在多好。

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的情感流露,不一样的对美的认识。

我喜欢白色上面再加一点白

就像白色的岩峰上面歇落一只纯白的雏鹰

我喜欢绿色上面再加一点绿

仿佛绿色的核桃树上飞来一只翠绿的鹦鹉

我喜欢红色上面再加一点红

就如红色的檀香木上停着一只火焰似的凤凰

有生活在大山里的藏族人民对他们所敬畏的神山的认识。如:

夏青锃日免布

是护佑我们的神山

他不需要非常昂贵的头饰(www.xing528.com)

山顶上皑皑的白雪就是他最昂贵的头饰

他不需要非常华丽的衣裳

山腰上茂密的森林就是他最好的衣裳

他不需要非常漂亮的足饰

山脚下清净的流水就是他最好的足饰

雄踞于群山之颠的卡瓦格博神山

不用人们双手合十去朝觐

神山上遍布的香伯枝就是自然天成的朝觐者

不用人们采摘百果来供奉

神山上生长的百果就是自然天成的供品

不用人们掬来干净的供水

神山上清净的流水就是自然天成的供水

有用自然界的高山、草甸、马鹿、鲜花等渲染出离家的游子对见到亲人时的感慨之情,从侧面又起到了培育人们对自然的情感的作用。如:

在那东方高高的草甸上

大大小小的鹿儿成群结队

大鹿翻山越岭而去

小鹿留在了草甸上

小鹿嬉戏的草甸

盛开出五彩的花儿

弦子音乐一个曲调多段歌词反复演唱,音乐和舞蹈开始速度缓慢,随着内容的深入表演,节奏开始加快,最后用急速演唱和急速旋转的舞蹈形成高潮而结束。

因用弦子伴奏所以称弦子舞,弦子舞在藏语中称叫“仪”,即载歌载舞的游戏。弦子舞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没有固定的舞场,在房顶、屋内都可以,也在空地、坝子上跳,跳弦子舞时男人多数拉“兵央”(弦子),边拉、边唱、边跳。弦子响起,男女围成一圈列队相随,边唱边舞,男子动作以双膝关节的自然颤动和摆动双腿旋转为特征,

图5-5-1 弦子舞

女子挥舞彩袖,以“颤、开、摆、扭”为基本动作,再配以自由随性的发挥,舞姿优美舒展,刚柔并济,弦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开朗,基本动作有点摆步、双扭步、垫步跳、双绕的、单扭步、左右悠腿、前进点步、辗转、前踏后撤步等。每逢节假、婚嫁等喜庆日子,全村人都围跳弦子舞羊拉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羊拉弦子,具有芒康弦子、巴塘弦子优势互补的特点。在羊拉,多到几十户、少到几户的任何一个村庄,能拉会唱善跳弦子舞的人占80%以上。羊拉的弦子舞离不开篝火,组织跳弦子舞,各村有各村的中心和核心,中心是拉马尾二胡的主要人物,核心是唱得好、跳得好的男女,按现在的说法,中心主要人物和核心人物是名正言顺的民间艺人。在羊拉乡的甲功、规吾、茂顶、羊拉四个村委会和全乡58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片区的弦子王、锅庄王、山歌王。羊拉的四个村委会和58个自然村对弦子舞各村有各村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在羊拉乡、村、寨逢年过节组织弦子舞,只要听到“格拉、扎巴吉层、扎西要来跳弦子舞,连107岁的阿拉奶奶也会拄起拐仗去观看。1959年,州歌舞团组建时,羊拉乡有5人被州歌舞团选中。艺人斯南吉层的儿子达瓦和吉称的儿子鲁茸达瓦,接下父辈的“二胡”,能唱会拉善跳,在当地已有一定的名气。达瓦在县国税局工作,凭借羊拉弦子的独特优势,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大型文艺表演和全省税务系统的文艺汇演。鲁茸达瓦在农村,多次参加羊拉乡弦子代表队到州、县演出。大妈格拉的独生女曲珍大姐,由于她的唱功跳功独特,在羊拉乡是有名的羊拉弦子艺人。大爹扎巴吉层有6个儿女,其中的阿鲁、当珍拉姆、此里拉姆、鲁兰、巴桑酷爱羊拉弦子。德钦县城每年都会举办“羊拉弦子舞会”,据“羊拉弦子舞会”组委会负责人阿层介绍,自1998年香格里拉德钦县第1届弦子节起,各村委会选出一名弦子舞爱好者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负责人,组成“羊拉弦子舞会”组委会,负责组织一年一度在春节举行的“羊拉弦子舞会”,时间通常在每年春节的初十至初十四择日举行。

羊拉弦子历史悠久,据传几百年前在东竹林寺有维西厅管辖的羊拉、奔子栏、霞若、拖顶、五境、塔城代表队参加的弦子舞比赛中,羊拉代表队一举夺冠。从此,羊拉弦子名扬康巴藏区,羊拉也成了名不虚传的弦子之乡。在羊拉,男人不会拉弦子,女人不会跳弦子舞是会被人笑话,甚至有不会拉弦子小伙难娶媳妇,不会跳弦子舞的姑娘嫁不出去的说法。古老的羊拉弦子传统文化造就了羊拉人会说话就会唱弦子调,会走路就会跳弦子舞,羊拉弦子由此代代相传久经不衰。著名的藏族女歌唱家宗庸卓玛、迪庆州歌舞团一级演员卓玛拉初,从小酷爱家乡的弦子文化,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她们唱着羊拉弦子走出雪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就是羊拉弦子的无穷魅力。

1959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歌舞团时,羊拉的巴顶、扎西、仁巴、卓玛、取珍等弦子艺人被招为歌舞团演员,后因思念家乡除巴顶外都回到羊拉老家。

羊拉弦子的魅力在云南藏区名不虚传,1984年德钦县举行首届各乡镇代表队的弦子舞汇演时,羊拉代表队一举夺冠,从此羊拉弦子被各级文化部门录制成敬酒歌、广场舞,并流传到各藏区。

国级一级演员,著名藏族女高音歌唱家,全国人大第七、八、九届代表和全国政协第十、第十一届委员宗庸卓玛,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卓玛拉初等艺人,是羊拉弦子的杰出代表,她们唱着羊拉弦子和山歌走出雪山,走出国门。

至21世纪后,羊拉弦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会弹奏弦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人们对弦子的热情日渐下降。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德钦县出版发行了五辑《传说羊拉》弦子歌舞音乐光碟,并组织健在的弦子老艺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申报工作。

二、锅庄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查不到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锅庄舞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植于原始宗教,人们通过舞蹈把祈求、祝愿传递给神灵,希望可以得到神灵的感召和庇佑。在宗教信仰中,锅庄和篝火是神灵聚集之地,人们围绕篝火,踏歌起舞,模仿飞禽走兽和打猎劳作的场面,这是锅庄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依据之一。古代的锅庄多用于祭祀、盟誓、宗教等活动,正如西藏的专家学者对吐蕃碑石和敦煌石窟藏文遗书记载考证后认为,锅庄舞的形成和发展与最初的盟誓活动有着直接的关联。在盟誓时,为在充分表露感情,往往辅之于手舞足蹈以激动人心,因此推论,锅庄是专门在盟誓仪式上表演的舞蹈。

锅庄舞,藏族称“卓”,是一种无伴奏自娱性舞蹈。锅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金碧辉煌的寺院》等。古旧锅庄唱词固定,舞蹈缓慢、古朴、庄重。而新锅庄多是反映生产劳动和人民生活的,歌词灵活,舞蹈活泼、轻盈,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例如《在金坝子的上方》。一场完整的锅庄从头至尾反映一个相会的过程,有“迎宾”“赞颂”“相会”“辞别”“挽留”“送宾”等一套程式。每逢喜庆佳节,人们各站成一排围成圆圈,自左而右环绕歌舞,欢乐的弦子、庄重的锅庄,稳健豪放的步伐、曲调徐缓,节奏自由,拖腔较长,其间也有激烈的快板舞蹈。羊拉乡锅庄与德钦县各地的基本相同,一般一段曲调多段词,分长锅庄(拖腔长)、短锅庄(拖腔短)、快板锅庄三种,舞步多为“弓腰”为主,“左右摆动”“一步一变”“弓腰揣腿”等,乐曲结构几乎是短小的二乐句组成一段体,曲子虽短小,但能表达完整的内容。

锅庄歌词是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其中传统的颂歌绝大部分是赞颂头人和活佛喇嘛的,也有一部分是对长辈的歌颂。现代部分主要表现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内容灵活多变,歌词简单易学,风格因歌者而异。相会是锅庄的重要部分,用以表达宾主间互相问候,悲欢离合之情。锅庄舞蹈动作与弦子不同,有“弓腰”“左右摆步”“四步一变”“弓腰端腿”“单腿跺步”等。乐曲结构几乎是短小的二乐句组成一段体,往往反复最后一乐句,曲子虽然短,却能容纳很多丰富的词语。

德钦流传的锅庄中,“筛巴锅庄”与其他锅庄不同,它主要流传在德钦地区金沙江沿线奔子栏镇。“筛巴锅庄”最大的特点是摆脱了传统锅庄中弓腰低头的动作。情绪高亢、粗犷、豪放成为“筛巴锅庄”的风格特点,多数是唱后紧接由慢到快的舞蹈,有边唱边跳的短锅庄,也有由快板舞蹈组成的组合动作。男子舞步整齐,刚劲有力,抒展大方,以舞动长袖为特征。

锅庄渗透到藏族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藏族人民以令人惊叹的才智创造出来的歌舞艺术。由于它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崇高情操,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在德钦,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就不约而同参加到锅庄的行列中,去陶冶锻炼智慧,培养才智,驰骋想象。用他们自如和灵巧的动作,轻盈而优美的舞姿,热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图5-6-2 锅庄舞

三、哈达

哈达是藏族同胞作为社仪用的丝织品,以绫、绸、丝为原料制成,其上印有莲花、如意、祥云等图案。在藏区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遍又崇高的礼节,如拜见佛僧、迎送贵宾、喜婚嫁娶、祝愿庆贺等无处不用。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尊敬的意思。哈达舞是只有在尊贵客人到来时,节日喜庆时候才会跳的舞蹈,舞者手握哈达,以一腿屈膝侧弓步,另一腿向斜方位弯膝登腿,脚跟着地,双手臂从腰两侧掏手向前平伸开,手心向上,身体做曲背弓腰动作,头略低。羊拉人民把哈达视为最高礼节,所以献哈达也有一定的规则。一般哈达用双手恭敬的呈现献,以表敬意。

四、热巴舞(汉语译为杂技舞)

是一种以击鼓作为伴奏,由歌、舞、乐组成的大型集体歌舞,其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演出时演员在领舞者的指挥下鼓声齐鸣,女舞者敲着日月彩鼓,轻挪舞步,姿态优美。男舞者挥动牦牛尾刚劲稳健,豪迈潇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