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学科协作,打造特色教学体系

多学科协作,打造特色教学体系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基本思路动物学、组织胚胎学、淡水化学、淡水生物学和鱼类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深入开展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综合改革,建立各自的教学内容新体系(模式);与池塘养鱼学等专业课密切协作,以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结合点,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确立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学方向和科研方向,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淡水渔业专业教学新体系。

多学科协作,打造特色教学体系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淡水渔业专业的特点及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教师和学生不同程度脱离专业实际和专业生产劳动的实际情况,把科学研究和专业生产劳动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走与工农结合、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群众观点和劳动观点,热爱水产事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外语水平高,以及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思路

动物学、组织胚胎学、淡水化学、淡水生物学和鱼类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深入开展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综合改革,建立各自的教学内容新体系(模式);与池塘养鱼学等专业课密切协作,以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结合点,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确立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学方向和科研方向,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淡水渔业专业教学新体系。

(三)主要措施

1.全面进行课程内容结构改革,建立教学内容新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动物学、组织胚胎学、淡水化学、淡水生物学和鱼类生理学等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改革,在保持本学科系统性的同时,力求反映淡水渔业专业特点,加强实验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池塘养鱼学专业课教学改革,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创建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新体系。

普通动物学教学内容在保持本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及“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淡水渔业专业特点,以淡水典型动物为代表讲述形态学特征,选用淡水常见种类编制检索表讲解分类知识,围绕池塘和水库养鱼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教学实习(一周),组织三年级学生和毕业生参加淡水底栖动物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组织胚胎学教学内容在保持本学科系统性的同时,尽量选用淡水养殖鱼类方面的资料,开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学实验工作。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采集鱼类胚胎期和胚后期各个发育阶段的系列标本,作为实验教学材料,以及本科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科学研究的实验材料。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较好地解决了为淡水渔业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学方向和科研方向。

淡水化学实验教学采用近似鱼池水的混浊水样反复实践,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术的练习。选择已学完本实验课的学生成立课外科学实验小组,开展较深入的水质调查、分析方法比较实验与毒性实验活动,培养淡水化学骨干生。在教学实习中,安排学生系统地进行1次水质常规全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研讨,同时安排部分学生做专题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水化学知识的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围绕养鱼生产安排水化学定时监测和开展水质专题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以培养科研能力。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淡水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模式。

淡水生物学是一门新建立起来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淡水渔业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上逐渐进行改革,科学合理地调整了形态、分类和生态等三方面的比例,加大了与养鱼生产关系密切的生态学分量。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了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采取课堂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研究等多次重复、逐级提高的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池塘养鱼学是一门主要专业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内容体系,加深与养鱼生产关系密切的基础理论内容,增加了科研方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先进生产经验等新进展,并针对养鱼生产和科研需要,增加了实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加强学生获得信息和处理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科研能力和生产实际操作能力,编写《池塘养鱼学参考文献目录》,人手一册,在生产实习中组织学生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典型环节开展小型科学实验,以及阶段性专题讨论,并以科研论文形式撰写生产实习报告。以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学方式,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通过上述综合改革实践,池塘养鱼学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协作,深入开展实践教学

淡水渔业专业4年期间,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计27~28周,先后分3次和3个层次进行。

(1)教学实习2周,学生参加池塘养鱼主要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劳动,初步了解养鱼生产概况。

(2)生产实习12周,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参加专业生产劳动,掌握生产实践技能;同时以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课题,开展小型科学实验,进行科学实验训练。

(3)毕业论文12~14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某方面的研究工作,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方法。

在生产实习中实行多学科协作,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密切配合,把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课题,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淡水化学和淡水生物学与池塘养鱼学协作,指导学生进行池塘养鱼学生产实习,把养鱼生产中出现的与水化学和水生生物学有关的问题作为课题,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诸如,在鱼苗鱼种培育过程中,针对生石灰清塘后鱼苗下塘发生死鱼和鱼苗生长速度快慢不同等现象,引导学生开展清塘后鱼池理化因子变化规律、轮虫等饵料生物发生规律、养鱼池轮虫增殖及利用、鱼苗适时下塘的饵料生物指标、养鱼池塘鞭毛藻类的培养和利用、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鱼类生长速度的影响、塑料袋充氧运输鱼苗致死因素的分析等多项实验研究,都取得明显效果。实践教学效果很好,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实验方法,培养了科学实验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解决了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多学科协作,实行科学研究与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相结合

某些大型应用基础性和开发性科学研究课题,如流域性渔业资源调查和规划、养鱼高产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等项目,涉及的学科多,工作量大,不仅需要多学科协作,而且需要较多青年科技人员在野外开展调查和测试工作。1979~1981年承担原国家水产总局下达的“黄河流域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区划”大型开发性课题,整个黄河流域贯穿青海至山东等8个省,工作量相当大,组织淡水生物学、水化学、鱼类学、动物学等4门课程8名教师和淡水渔业专业1977级和1978级70余名毕业生开展野外测试工作,完成毕业论文70余篇,撰写《黄河水系渔业资源》专著34万字。

1984~1986年和1987~1990年先后持续6年承担农业部下达的“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先后组织池塘养鱼学、淡水生物学、淡水化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和鱼类学等7门课程17名教师(其中2名教授、6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硕士研究生,以及每年平均1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和30多名三年级本科生在辽宁省海城市西四渔场和吉林省镇赉劳改总队渔场进行野外和校内实验工作。7门课程的教师密切协作,把大型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引入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教学环节中,既培养了人才,又完成了科研任务。

1989~1992年承担农业部下达的“北方鱼类越冬死亡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研究”课题,先后组织淡水化学、池塘养鱼学、鱼病学、水生生物学、鱼类生理学、生物化学等6门课程14名教师(其中5名副教授、8名讲师)、数十名本科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和吉林省吉林市地区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多学科协作,实行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其研究成果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多学科协作,在渔业科技扶贫实践中实行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

1987~1989年受农业部委托在山西省沁县开展渔业科技扶贫工作,先后组织池塘养鱼学、淡水化学、淡水生物学和大水面鱼类增养殖学4门课程11名教师(其中2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和数名淡水渔业专业应届毕业生,根据扶贫项目的要求,采取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形式,在养鱼生产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报告作为学生毕业论文。

5.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举办高级研修班

受农业部和人事部委托,1992年8月在我院举办了为期18天的“池塘养鱼高产理论和综合技术”高级研修班,大部分学员具有高级职称,分别来自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和东北五大地区9个省市。组织池塘养鱼学、淡水生物学、淡水化学、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等5门课程8名教授和副教授,讲授我院淡水渔业专业多年来承担并完成的水产总局和农业部下达的“养鱼池塘水质生物指标及肥度等级划分”“北方池塘冰下生物增氧促进鱼类安全越冬”“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应用基础理论”和“池塘轮虫增殖与利用”等多项重点科研成果,为全国各地培训了高级淡水渔业科技人才19名,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优势。(www.xing528.com)

(四)实践效果

多学科协作,实行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把科学研究、专业生产劳动引入教学过程,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渔业专业新体系,结出丰富硕果。

1.全面提高了育人质量

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牢固掌握淡水渔业专业生物学和化学两大骨干科学基础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并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诸如,学生参加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活动,制作养殖鱼类组织胚胎切片5 000余张和幻灯片300余张,鱼类生理学课程论文600篇和科研论文48篇;参加“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黄河流域渔业资源调查”科研工作,撰写毕业论文90余篇。

专业实践能力强,能够独立开展主要养殖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养殖系列技术工作。

政治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高,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独立承担繁重的水产养殖生产劳动。诸如,1981~1983年淡水渔业专业3届应届毕业生70余人结合毕业论文工作,参加原国家水产总局下达的“黄河流域渔业资源调查”科研课题,分别奔赴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和青海各省、自治区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工作环境恶劣,冒着生命危险在急流的河段和几百万亩一望无际的大湖里测试各种数据,坚持在海拔4 155 m高原湖区(扎陵湖和鄂陵湖)持续开展调查工作2个多月,克服氧气淡薄、头晕和四肢无力等困难,而且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经常吃不上饭,完满地完成了调查工作任务。

1988~1990年淡水渔业专业先后百余名三年级本科生、应届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结合各自的生产实习任务和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参加农业部渔业局下达的“池塘高产池塘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每年在吉林省镇赉地区养鱼池塘边进行野外测试工作3~4个月,夏季气候干旱炎热,生活环境和食宿条件极差,白天苍蝇成群,晚上蚊子叮咬,在池水中作业难度又很大,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水中,有时还要在水下作业,但他们都能认真开展实验研究及各项测试工作,胜利完成学业任务。

1987年对淡水渔业专业数百名毕业生跟踪调查,水产兄弟院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以及有关硕士授权单位(学科、专业)和企业、行政管理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们不仅劳动观念强,而且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养鱼生产技术工作和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工作。诸如,1985届学生于凌杰分配到本溪市水产研究所,担任水库水化学调查技术负责人,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1982届学生丁建华和许方学,在校期间发明了轮虫休眠卵采集器,解决了分离休眠卵的关键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毕业后成为山西省水产研究所技术骨干;1986届学生阎先春和张伟担任长春水产研究所养鱼场越冬技术负责人,创造出每立方米水体越冬活鱼2 kg的国内最高纪录;1989届学生任锦帅在吉林省舒兰县高寒地区研究低温培养轮虫新方法获得成功,首次解决了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早春培养鱼苗的廉价活饵料,为发展北方养鱼业做出了贡献。

2.加速了师资队伍建设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密切协作,把科学研究和专业生产劳动引入实践教学过程,使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有机会系统了解专业,学习专业实践知识,明确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学方向和科学研究方向。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使不同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知识和能力互补、叠加,明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群体科研能力;不同年龄和不同资历的教师协作,可以相互学习科研思路、方法,以及优良作风。因此,多学科教师协作在建设淡水渔业教学新体系的实践中,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育人质量,有利于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

自1983年以来,参加协作的各学科教师,先后晋升教授3人,晋升副教授6人,晋升讲师6人,5人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何志辉教授主持“池塘水质生物等级划分和肥度控制”“黄河流域渔业资源调查”和“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等科研项目,撰写并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黄河水系渔业资源》(34万字)和《池塘养鱼生态学》(5万字)专著,主编《淡水生物学》(70多万字)全国统编教材,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并被美国传记学会列入“国际名人录”。雷衍之副教授通过“冰下生物增氧促进鱼类安全越冬”等多项科研和推广活动,学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发表多篇学术价值较高论文,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参编和主编《淡水化学》统编教材和《中国内陆水域渔业资源》专著,1986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李永函教授通过“冰下生物增氧促进鱼类安全越冬”“池塘轮虫增殖和利用”等多项科研项目和推广活动,发表《养殖鱼池轮虫的利用和增殖》等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10余篇,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好评,主编高校专科《淡水生物学》统编教材,参编《中国池塘养鱼学》和《中国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等专著,荣获辽宁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青年讲师赵兴文通过参加“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发表2篇论文,组织领导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都很快,1985~1988年连续4年被评为院优秀教育工作者,1990年和1991年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1991年荣获农业部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3.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多年来,我们坚持多学科协同攻关和科研为教学、渔业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先后荣获各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其中国家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二等奖1项,农业部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辽宁省三等奖1项,大连市三等奖和鞍山市一等奖各1项。近期通过农业部、辽宁省和大连市鉴定的重大科技成果4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技论文86篇,其中获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学会优秀论文40多篇,一级学术论文25篇;公开出版专著10部,统编高校教材9本。“利用生物增氧促进鱼类安全越冬”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黄河水系渔业资源调查”获国家教委二等奖,“中国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池塘水质生物等级与水肥度控制”分别获农业部三等奖,“达里湖渔业资源和利用”获辽宁省三等奖。

4.编写出版多部特色鲜明的教材

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建设淡水渔业专业教学体系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的具体要求。同时,他们在长期坚持“三结合”实践中,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和科研成果,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写《池塘养鱼学》《淡水生物学》《淡水化学》《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动物学》等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教材。每门教材也都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自己的特色,其共同特点是从不同学科和角度围绕增养殖高产,系统阐述淡水经济动植物的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生化、环境、饵料的理论和技能,以及增养殖理论和新经验、新技术。《动物学》以淡水动物为主要代表种类,阐述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等系统知识。《组织胚胎学》以淡水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成鱼等各发育阶段为主要对象(材料),阐述其组织学和胚胎学系统知识及其发育规律,并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较,阐述组织胚胎学系统发育规律。《淡水生物学》以淡水各类普生种类为代表,讲述形态学和分类学基本规律,以池塘、水库和湖泊生态系结构和功能为主,阐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增加饵料生物定向培养原理和技术。《淡水化学》以池塘、水库等水域为主,阐述水质化学成分的来源、消耗、转化及其与养鱼的关系,以及分析测定方法等。《鱼类生理学》增加了血液、消化吸收、营养、代谢、内分泌等与淡水渔业生产实践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并充实了鱼类消化酶和呼吸代谢方面的科研成果,《池塘养鱼学》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加了主要养殖鱼类摄食器官与消化器官发育生物学及其在池塘中生长规律,以及鱼类营养饲料、鱼苗鱼种培育、食用鱼放养模式及其经济效益和鱼类冰下越冬等科研成果。

5.促进了渔业生产发展

多学科协作把科学研究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为生产单位培养养鱼技术人才,指导养鱼生产,推广养鱼新技术,为渔业经济建设做贡献,促进了水产事业发展。几年来,为淡水渔业事业创利润过亿元。其中,为吉林省镇赉劳改总队渔场和辽宁省海城市西四渔场直接创造净利润500多万元;推广“冰下生物增氧促进鱼类安全越冬”“池塘养食用鱼高产技术”“池塘轮虫增殖与利用”等新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淡水养鱼增加产值近亿元。师生在校外教学基地实习,大幅度地提高了渔场的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其经济效益。1987~1989年在山西省沁县进行渔业科技扶贫,为当地建立了一支130多人的养鱼技术队伍,使119个养鱼户富了起来,有13个专业户成了万元户,全县渔业总产值增产近1倍。

6.举办高级研修班,进一步发挥了教学新体系的社会效益

“池塘养鱼高产理论和综合技术”高级研修班,是我院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该班研修的主要内容包括池塘养殖方式、池塘养殖食用鱼的放养模式、池塘养鱼水质管理、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北方冰下鱼类越冬、主要养殖鱼类摄食器官和消化器官发育生物学、池塘养殖生态学、鱼类养殖生物学和主要养殖鱼类消化酶等。担任讲座的教师,都是长期坚持多学科协作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人员,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研修班学员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充分发挥了淡水渔业专业教学新体系的社会效益。

(五)经验与体会

(1)建设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思想,坚持教育与专业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多学科协作创建学科(专业)教学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牵涉的课程门数多,工作量和难度大,持续时间长,要求组织领导者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熟习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律,能够组织多门课程,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3)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多门课程协作建设专业教学体系,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各自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这是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

(4)多学科协作,建设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必须把科学研究和专业生产劳动引入教学主要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坚持以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结合点,以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为主要方式。

(5)开展大型应用型科学研究,应当实行多学科协作,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以及知识与能力互补、叠加作用,以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