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人生研究背景、思路与技术方案

教育人生研究背景、思路与技术方案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因子对养殖鱼类存活、生长发育影响作用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将鱼池主要(多种)生态因子与池鱼生长关系,经计算机运算分析,建立最优回归方程,分析鉴别各因子对池鱼生长发育的作用程度;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试验研究温度、盐度、碳酸盐、碱度、食物等主要生态因子对养殖鱼类存活、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育人生研究背景、思路与技术方案

(一)研究背景

我国池塘养鱼驰名世界,历史悠久(3 000余年),特色鲜明,经验丰富,总产量和单产都居世界首位。传统池塘养鱼业的特点是利用静水土池塘,高密度混养滤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的鲢、鳙、草鱼青鱼、鲤、鲫等温水性鲤科鱼类,采用人工施肥、投饵以及调控水质综合饲养方式。养鱼池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能量转化效率高,但实属实践经验型生态系统。

至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养鱼池塘生态学研究工作尚未开展,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问题仅见零星报道:鲢、鳙等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料问题(倪达书,1954),耗氧率及窒息现象(陈宁生等,1955),对pH的适应(张礼善,1960)。关于主要养殖鱼类的成活率及其养殖效率的重要理论问题——胚后发育生物学尚属空白。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日本德国、捷克、英国、以色列、美国等国在池塘浮游生物(Лянович,1965;Fou,1971)、养鱼池物质循环(Ito等,1973)和生物能量平衡(Хритонова,1984)进行一些零星研究工作。至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外关于养鱼池塘生态学和主要养殖鱼类胚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尚未开始。

综上所述,关系到我国传统池塘养鱼业健康发展的两大应用基础理论问题——生态系结构与功能和养殖鱼类胚后发育生物学尚未开始研究,根本谈不到从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理论高度系统总结中国池塘养鱼先进经验。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传统池塘养鱼先进经验在国内广泛推广,而且影响到我国池塘养鱼业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

(二)基本思路

我国传统精养高产池塘养鱼的突出特色是调控水质和高密度混养滤食性鲤科鱼类,但缺乏相应的科学试验和理论总结。本课题把养鱼池塘生态学和养殖鱼类胚后发育生物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1.养鱼池塘生态学研究

首先研究探明典型传统池塘养鱼地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精养高产塘的生态系统特点,然后在北方地区进行精养塘不同放养模式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最后综合归纳总结中国精养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建立中国养鱼池塘生态学基本体系。

2.养殖鱼类生物学研究

以主要养殖鱼类消化系统形态生理胚后发育规律为重点,深入系统研究池塘主要生态因子对养殖鱼类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建立中国池塘养鱼生物学体系。(www.xing528.com)

3.研究工作方式

采取淡水生物学、池塘养殖学、鱼类学、水化学、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协作攻关,把研究生和本科的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和养鱼生产引入科研工作中,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三)技术方案

1.精养池塘生态系统研究

试验鱼池按生产常规方法进行鱼类放养和饲养管理,把实验室搬到现场,定期进行水化学、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微生物等有关生态结构各种指标测定和池鱼生长指标测定,然后进行分类计算与换算,分析归纳其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鱼产力、有机物的收支与沉积、生物能量平衡和能量效率。

2.养殖鱼类生物学研究

主要养殖鱼类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生物学研究,采用显微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法,对孵化后各种鱼类不同发育阶段的摄食器官、消化管和消化腺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连续系统观察研究,并对其数量性状进行系统测定,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胚后发育规律。

生态因子对养殖鱼类存活、生长发育影响作用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将鱼池主要(多种)生态因子与池鱼生长关系,经计算机运算分析,建立最优回归方程,分析鉴别各因子对池鱼生长发育的作用程度;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试验研究温度、盐度、碳酸盐、碱度、食物等主要生态因子对养殖鱼类存活、生长发育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