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流通体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

日本流通体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流通经济领域的现实背景和出发点生产、流通、消费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环节。日本是我国的邻邦,在文化背景方面相似,经济联系密切。日本的第一次“流通革命”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背景是生产部门急剧现代化,大批量生产体制逐步确立,消费革命兴起。因此,从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层面上研究战后日本流通体制变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日本流通体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流通经济领域的现实背景和出发点

生产、流通、消费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流通的顺畅与否是决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流通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流通产业已经占据了2006年中国服务业500强的“半边天”,成为服务业发展和扩大内需的“领头羊”,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流通产业规模、现代化程度、国民经济贡献度和国际竞争力等还有很大差距。例如,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年周转的速度为2.4次,而发达国家同类企业都在20次以上;我国批发零售业前100家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10%,而沃尔玛一家就占美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6%。[1]尽管我国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流通体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流通已成为我国生产深入发展的“瓶颈”因素。正如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宋则研究员所言,当前中国的主要问题不是表面上感到的“到处缺钱”,而是流通现代化水平太低,循环周转太慢,缺少“动感”,几个钱不顶一个钱。[2]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流通能力,加快现代流通发展,已成为提高一国经济运行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目前,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现代流通产业发展,已经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发达国家流通体制发展、变革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是研究国外先进经验,以为推进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借鉴信息和研究成果。

(二)选取日本流通领域进行研究的缘由

1.日本是流通产业发达的先进国

日本是世界上的“生产大国”和经济强国,现代流通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就受到了日本政府的重视。现代流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和经济地位提升,已经成为现代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日本生产与消费系统的良性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中国现今的流通状态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初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流通革命愈益成为重要课题。日本是我国的邻邦,在文化背景方面相似,经济联系密切。而且,目前我国流通成为生产与消费的“瓶颈”状况,与日本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对日本战后流通发展的轨迹和流通制度安排进行研究,对于我们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流通体制,形成公正合理的交易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与借鉴意义。

3.日本的流通政策或制度安排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曾独树一帜

战后日本由战败后的经济凋敝、百业待兴而快速步入了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日本的流通政策或制度安排的独特,政府围绕市场对流通领域的扶持和宏观控制的有力,与大批量生产体制相适应的大量流通体系的构建,流通渠道的顺畅,以及由此产生的流通对生产的作用力,是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4.日本流通部门正处于激烈的变革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探究

日本的流通部门与金融通信部门并列,是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最大的服务业之一。特别是由于外资流通企业进入日本市场后,给日本流通机构、交易惯例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使流通机构竞争方式发生着改变。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一直由生产者主导的流通体制也发生了动摇,流通政策也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规则而不断加以修正与调整。可以说,日本流通业正处于激烈的结构变革过程中,变革中出现的诸多现象、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新课题。

(三)着眼于日本流通体制变革的缘由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遭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进入了泡沫经济崩溃萧条和其后的长期经济停滞,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弱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战后日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具有封闭性、内部性、不完全竞争性为主要特征的日本式经济体制弊端显现,各种制度和惯例疲劳、经济前景的不明朗性一直增强不无关系。在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的同时,日本政府和企业都不得不着手进行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日本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也随之开始。作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的流通体制,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与调整,即以持续经济增长为前提,现有的流通体制不得不转换方向和进行结构改革。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日本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的探讨比较多,成果颇丰。流通体制是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经济体制在总体上决定和影响着流通体制。因此,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与之相适应的流通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流通领域发生的大变革、大震荡,被称为第二次“流通革命”。日本的第一次“流通革命”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背景是生产部门急剧现代化,大批量生产体制逐步确立,消费革命兴起。然而,尽管大量生产成为了可能,但是把生产出来的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却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整个经济系统运行的低效率。第一次“流通革命”主要解决了流通系统与大批量生产体制和大量消费不适应的问题,因此被称为“关于流通的革命”。第一次“流通革命”时期也是战后日本流通体制的确立和形成期,“流通革命”对现代流通体制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战后日本政府流通管理制度具有特色,对流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制约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的特点。

第二次“流通革命”发生在经济成熟化时期,主要面对的是如何克服泡沫经济崩溃后消费市场的低迷,如何适应流通大竞争时代的国际化竞争。[3]第二次“流通革命”对传统流通体制的合理化、现代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改变了日本流通渠道主导体制、流通结构和传统的流通交易制度等。第二次“流通革命”不仅是流通机构的变革或流通产业的变革以及流通技术革新的过程,也是流通体制变革的综合反映。因此,从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层面上研究战后日本流通体制变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日本经济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现在几乎很难找到没有研究过的领域。但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日本流通经济领域的研究虽有人涉及,但专门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在著作方面,仅有如下几种:胡欣欣等著的《中日流通业的比较》(1993),陈文玲的《日本的大流通体制与企业的运营体制》(1993),冯昭奎等著的《中日流通业比较研究》(1996),黄磷的《日本流通领域的全面革新》(1997),李东贤的《日本现代流通产业》(2001),王月辉的《现代日本流通业》(2005),夏春玉的《当代流通理论——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2005)等。这些论著为我国开展对日本流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与线索,但是,总的说来,日本流通经济领域中的诸多问题尚待深入探究,尤其是对战后日本两次阶段性流通变革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和余地。

在我国国内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中,有关日本流通体制变革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鲜见。在目前所见的文献中,值得一提的有:徐梅的《日本的规制改革》(2003)一书,书中对流通业(侧重于零售业)的规制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王晓明的《粮食流通的比较分析》(2002)一书,对日本的粮食流通体制变革进行了专门系统的探讨;陈文玲的《日本的大流通体制与企业的运营体制》一书,以及裴桂芬的《战后日本流通体制的改革》(1992)一文,对日本流通体制变革都有所涉及,但是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关于日本流通变革问题,已有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黄磷的《日本流通领域的全面革新》(1997)一书,主要是考察日本城市的商品流通和商业管理问题。李东贤的《日本现代流通产业》(2001)一书,是侧重对第二次“流通革命”(市场营销信息革命)背景下的流通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该书的核心内容是分析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日本零售、批发、物流等系统的应用情况,以及给这些行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孙明贵的《浅析90年代以来日本“流通革命”的原因》(2003)一文,分析了第二次“流通革命”产生的具体原因。以上的研究为我们对日本流通体制变革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看,我们对战后日本流通体制变革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需要从一定的视角、运用一定的研究范式,系统地揭示战后日本流通体制变革过程与机理。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迄今为止,无论在我国还是在日本,都还很少有人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战后日本的流通体制的发展与变革做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在此,笔者将对战后日本流通体制发展变革问题做尝试性的分析。

笔者的基本思路:以战后日本流通领域的两次阶段性变革与流通体制变革的内在关系为着眼点,通过对二战后至今日本流通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变革轨迹的梳理,揭示日本流通领域的两次阶段性变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技术条件等内在的经济联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流通组织、流通渠道体制与流通政策制度、流通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变革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日本政府在流通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过系统的阐述。弄清这一系列问题,在理论上,可以推进流通经济理论的发展;在现实中,通过对战后日本流通体制变革的研究,可以探究流通的发展、变革规律,将对中国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流通现代化建设及政策选择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本书以日本战后流通领域的两次重大变革作为分析主线,尝试对战后日本流通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变革过程与机理进行梳理;提出了流通体制研究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和理论框架;在研究视角方面,本书从日本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揭示流通机构、制度和结构变革与日本经济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考察流通体制变革对促进流通现代化与提高流通效能的经济绩效,并探讨流通体制变革中微观层面的结构性变化和宏观层面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有关流通体制研究的基本概念辨析

对书中处于基础层次上的概念和研究范畴加以分析和界定,是为避免文章概念使用上的歧义,同时也为了有利于研究的顺利开展,并以此作为后文理论和现实分析的逻辑起点。

一、流通的内涵和范畴

在经济学中,尤其是在商业经济学中,简单地说,流通的含义通常是指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但是,人们对流通的含义认识并不一致。无论在我国还是在日本,流通的定义都是多样的。尤其是在日本,人们对流通定义的界定较为模糊,日本学者荒川佑吉指出:“由于流通是生产与消费的中间领域,其功能和行为具有多样性。流通的概念从最初就极具多义性和暧昧性。有些人将其作为商业的同一语使用,因此,在论述流通问题时容易发生混乱。”[4]日本学者水口健次也认为:“我们在暧昧地使用‘流通’这个字眼,或者是在谈及流通的相关论文中,事实上只是指称零售业活动而已。”[5]

在本书中,流通的定义是指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社会性转移过程,包含纯粹的商品交易和商品客体的物质运动两个方面或并行的两个过程。我们把商品交易中发生的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称为商流或交易流通,包含交易、市场评价、商品调整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把商品实体从商品生产地(生产者)向消费地(消费者)的实际运动,称为物流。商品商流和物流的实现,必然伴随着相关信息在商品交换者之间的转移和货币在交易主体之间的流动,即信息流和货币流的过程。因此,流通是交易流通(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货币流的统一。商品流通的本质表现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即商品买卖或交易,或者说是买卖或交易的链条,即商流(交易流)。在流通活动中,通常交易流通居于核心地位,物流等其他活动居于派生地位。正因如此,商流往往被视为流通的同一语,这一现象在日本尤为突出。[6]

从流通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流通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流通的功能就是消除生产与消费之间社会的和空间的矛盾,顺利地连接生产与消费。关于流通功能的具体分类,目前尚有分歧,有多种不同观点。其中,一直以来使用较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早期的市场营销研究者F.E.Clark(克拉克)的观点。他将流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①交易功能;②物流功能;③辅助性和促进性功能。交易功能是指为解决交易主体分离、发现和联结供求、实现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职能;物流功能是指实现商品的实物流通的职能,具体包括运输、存储、加工和包装、分拣和配送的职能,能够解决生产者和需求者的空间、时间分离,以及商品质量、数量的分离,减少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等职能;辅助性、促进性功能是不与商品的社会移动本身直接相关的,对商品的顺畅流通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包括流通金融、风险承担、信息的处理与传递、标准化等,其中,流通的信息传递功能也与交易功能和物流功能一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流通机构、流通渠道、流通产业

日本学者宫下正房指出:近年来,常用的流通关联用语非常多,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例如,流通活动、流通机构、流通渠道、流通业、流通产业、流通业界等(笔者注:作者一下举出20个)。这一方面可以佐证日本流通问题作为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正被人们大书特书,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这些流通关联用语是否是在统一的概念下使用,同一用语是否是在同一概念下使用的。[7]这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透视了日本流通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基本特征,说明了在研究流通经济问题时对流通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必要性。

流通机构是为了使有形的和无形的商品进行社会性流通,按照水平或垂直的分工关系,成为流通功能承担者的各种社会性组织的总称。

关于流通机构的构成,目前尚无统一认识。有日本学者认为,流通机构包括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物流业者、各种服务业者、金融保险业者、集体企业和政府机关及消费者。[8]我国学者李智认为,日本的流通业包括商流和物流,流通机关包括商流领域(生产者、批发业者、零售业者和消费者)、物流领域(生产者、运输业者、仓储业者、装卸业者、流通加工业者及批发零售业者和消费者)和补充领域(信息服务业者、金融业者、保险业者、政府部门及公共团体)。[9]以上都是指广义的流通机构。在本书中,流通机构是与商流和物流有关的机构,主要包括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和物流部门,不包括消费者和政府机构。

流通机构具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态,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制度体,或者说是一种经济体制结构,其联系方式决定着流通系统的运行方式。[10]我们可以从三个侧面即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和空间结构去认识流通机构。

流通机构的纵向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流通渠道。交易流通(商流)是复杂的人或组织的交涉过程,以流通渠道中的流通机构来体现的。商品流通渠道(商流渠道)是流通机构的组织系列,由参与流通过程的各种流通机构通过某种形式的组合而形成,是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路径,即商流路径。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中,往往假定市场上是厂商直接面对众多的且独立分散的消费者,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或长或短的流通渠道。流通渠道可以分为直接流通渠道和间接流通渠道两种类型,直接流通渠道即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渠道类型,间接交易渠道是生产者、消费者中间有批发商、零售商介入的流通渠道类型。绝大多数商品的流通都是采用间接流通渠道的方式。商品流通渠道作为商品运行的载体,不仅规定着商品的流向,而且渠道环节的组成状况也影响着商品流通费用、流通时间和流通量等,对商品能否顺利完成其流通过程而进入消费领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流通渠道中,各环节的流通主体间不仅存在着合作关系,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在流通渠道成员中,具有最强经济能力、信息能力、组织能力的主体将对整个商品流通过程及其他的流通主体实施控制力,具有对其他渠道成员的控制力,便意味着拥有了流通渠道的主导权。依据渠道领导者的不同,可以把间接流通渠道分为四种类型,即生产者主导型,批发商主导型,零售商主导型和消费者主导型,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上述的前三种类型。

流通机构的横向结构也叫水平结构,可以从业种或业态两个角度来把握。“业种”是按经营商品不同对流通业进行分类的方法,例如,零售店中的食品店、药店、肉店、体育用品商店、建材商店等就是按业种来划分的。“业态”是按照流通机构营业形态的特征对流通机构进行分类的方法,例如,零售业的超市、百货店、24小时便利店、折扣店等。

空间结构指流通活动的市场空间。流通系统的空间结构是由无数的局部空间连接在一起,以从局部到整体的形式形成的。最基本的空间结构概念是“商圈”,它主要指零售商业吸引顾客的地理范围。

流通机构分析方法是观察流通系统的结构和竞争行为变化时的基本视角。[11]流通机构是流通结构和决定竞争的基本要素,是流通变化的源泉。

由于对流通的认识不同,流通产业的外延与内涵便千差万别。有的学者认为流通产业是“难以廓清边界”的独特产业。在流通产业的宽泛界定中,前面提到的我国学者李智的描述最具代表性。此外,有的学者认为流通产业包含各种流通机构和各种流通渠道。[12]依照我国三次产业划分标准,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因此,我国许多学者认为流通产业的范畴,包含批发业、零售业、物流配送业、餐饮业等。不过,流通产业最狭义的范畴仅包括批发业和零售业而已。

笔者认为,流通产业是指所有专门从事营利性的流通经营活动并提供商品流通服务的流通机构的集合体,是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流通产业的主体称为流通组织,也称为流通业者。流通产业包括交易流通业和物流业,即包括专门从事商流的批发业、零售业和物流业。物流业包含承担核心职能的货物运输业和仓储业(保管)以及起辅助作用的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行业。流通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部门,在联结生产与消费、满足内需与扩大出口、开拓市场空间、直接或间接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①综合服务性。一方面,它要为生产服务;另一方面,它要为消费者服务。因此,流通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部门。②劳动密集型。与制造业相比较,流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③进入壁垒低。流通产业的内部构成中,有的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工作“个人化”和“家庭化”倾向。④符合规模经济原则。与生产领域一样,流通领域也服从于规模经济法则,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经营成本,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三、体制、流通体制

(一)体制

在现代汉语中,“体制”一词的含义:一是指组织制度;二是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工作部署的制度,如国家体制、企业体制。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体制和体系这两个概念的一般规定性都是指相互联系的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人们有时把它们作为同一语来使用,有时又区别开来使用。区别使用时,体系一般指客体要素,如商品、价格等;体制则是指主体要素的集合,如经济体制、价格体制等。因此,“体制”一词有制度、体系、组织等含义。

有关“体制”的概念,还涉及与“制度”概念的关系,韦森在《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13]一书中,对“制度、体制与制序”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解析,认为三个概念分别对应的英文单词是regime、system和institution,三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www.xing528.com)

在西方比较经济学界,regime和system这两个词是通用的,即制度与体制是通用的。

System对应的日语词汇是“システム”,日文原意是“方法、体系、组织”。[14]如果把“システム”译成中文,有很多词汇的含义和它接近,如组织,制度;体系,系统;方式,方法。[15]这说明,“システム”一词有着多重含义。

英文中的institution,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译为“制度”。但是,中文里的“制度”与英文单词institution含义并不是完全重合的,institution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制度,另外一种含义则是组织机构。韦森认为,可以用“制序”一词对应institution。

(二)流通体制

与对“体制”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相关联,理论界对“流通体制”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在日本,“流通システム”一词早已通用,一般来说,“流通システム”是把流通机构作为系统把握而产生的概念,是许多流通机构组成的商品流通系统。战后至今,很多学者是以这个视点来研究流通的,成果也相当显著。如岩泽考雄认为,商品流通的运行是通过流通系统(システム)来完成的,流通系统的基本成员是流通机构。流通系统的构成状态通过流通构造和流通渠道的状况来体现。现实中,流通系统即交易流通系统,是由厂商、批发业者、零售业者等流通机构构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流通系统应该分为交易流通系统和物流系统,而通常学者所研究的只是商流系统。[16]

日本流通专家田岛义博在《变革期的流通——新時代的战略性课题》一书中,没有单纯将“流通システム”看成是流通机构的集合体,他认为“流通システム”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社会性结构,是其构成要素流通结构、流通行动、流通制度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流通结构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的流通机构间的各种关系的总体。流通机构的关系包括分工关系、竞争关系以及协作关系三种关系状态。日本“流通システム”(可译为流通体制)的大变化,流通机构的关系的变化是具体变化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分析环境变化所引发的流通机构的关系变化。流通结构也可分为规模结构、业种结构、地域结构、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垂直结构等。[17]流通行动包括流通活动和商业惯例等的活动。流通制度是与流通有关的法律和行政制度构成的制度总体。流通制度是“流通システム”(流通体制)的组成部分,也是流通结构和流通行动的决定、影响因素。

在我国,“流通システム”的中译词主要有“流通系统”、“流通体系”、“流通体制”。我国关于流通体制的含义和范畴,还处在探索中,并无共识性的界定。笔者所见观点如下:

第一,将流通部门称为流通体制。日本学者生野重夫认为,从产业界的观点看,流通部门是一种产业;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各行各业或各个产业都是一种社会体制,所以应该将流通部门称为流通体制。流通体制分为商业和物流两大部门。[18]

第二,流通体制是指流通系统。孙明贵在《九十年代西方流通体制的新变化》一文中指出,1994年以后,ECR系统的建立标志着新型流通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ECR系统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利益,从提高商品供应的效率入手,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流通体制。[19]

第三,商品流通体制是社会商品流通体系、结构、制度等的总和。商品流通体制主要包括商业经营体制和商业管理体制两大类。商业经营体制包括商品流通渠道体系、所有制结构、购销形式、经营形式和经营方法等。商业管理体制是国家在商业经济领域组织、领导和调节中央、地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经济关系的管理制度及其与此相对应的管理形式。[20]

综合上述中外学者的观点,笔者尝试对本课题的流通体制的研究范畴做如下理解和表述:流通体制包括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个方面,微观层面的内容包括商品流通组织结构、商品流通渠道体系、交易惯例等,微观层面的主体是流通机构;宏观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流通管理体制,包括流通管理机构体系和流通管理制度,其中,流通管理制度是核心内容,宏观层面的主体是政府流通管理机构。

笔者清楚,不可能有绝对正确的概念,人们所期望的只是与研究目的最适合的概念。笔者对以上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就是希望能探究与研究目的相适应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本书对日本流通体制变革的研究,一方面,追问日本流通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这种追问属于历史的分析方法。历史的分析方法是线性的,它重视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对现象的真实描述与分析。另一方面,流通体制的发展、变革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力量:市场需要或公众需要的社会力量;国家政策需要的政府力量;流通部门本身内在逻辑发展的内在力量。三种力量以不同的力量大小左右着流通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二)系统论的分析方法

系统论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子系统的商品流通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因此,在对商品流通体制问题研究时,有必要通过系统方法揭示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联系,例如,经济体制、生产体制、消费状况等作为流通体制的外部环境与商品流通变革关系,并对商品流通体制的内部运行情况和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给予充分考虑及研究。

(三)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国外学术界对商品流通的理论研究大体有两个角度:一是宏观层面的研究;一是微观层面的研究。宏观的流通是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流通经济现象;微观的流通是企业的活动,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一环。[21]本书一方面从社会的、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即社会商品是如何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这样的转移是在什么样的体制或机制下,由哪些主体以什么样的规模、结构、绩效来完成等;[22]另一方面,研究了微观主体流通机构的经济活动、变革过程,从制度和组织的角度,分析日本的流通系统和组织结构的存在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从而展示社会经济中的流通体制。

二、结构安排

按照上述研究思路,本书共分为六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部分,概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集中对有关流通体制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辨析。

第二章,研究流通体制变革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日本的流通变革理论。

第三章,研究第一次“流通革命”的发生背景、基本概况和机理,以及战后日本流通体制的形成和特征。

第四章,研究第二次“流通革命”发生的环境条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析“流通革命”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包括流通管理制度变革和流通体制微观主体的变革。

第五章,考察流通体制变革对促进流通现代化的经济绩效,探讨流通体制微观层面的结构性变化和宏观层面政府管理体制的总体特征。

第六章,分析日本流通体制变革对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

[1]胡斌:《流通业占据中国服务业500强“半边天”》,载《商贸经济》,2006年第11期,第73页。

[2]宋则:《流通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3]孙明贵:《浅析90年代以来日本“流通革命”的原因》,载《现代日本经济》,2003第2期。

[4][日]鈴木武:《現代流通の潮流と课題》,创成社2000年版,第106页。

[5][日]水口健次:《日本行销战略》,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6][日]亚留社选编:《流通一点通》,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7][日]宫下正房:《現代の流通战略》,中央経済社1996年版,第1页。

[8][日]田島義博:《流通のダイナミックス-進化の方向と条件》,誠文堂新光社1984年版。

[9]李智:《日本流通业的管理经验及教训》,载《商贸经济》,2005年第1期。

[10]姚林:《现代流通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11]吴小丁:《商品流通论》,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12]黄磷:《日本流通领域的全面革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13]韦森:《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4页。

[14]《国語大辞典》,小学館1991年版,第2236页。

[15]史群:《新编日语外来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58页。

[16][日]岩泽考雄:《取引流通システムと競争政策》,白桃書房1998年版。

[17][日]田島義博:《変革期の流通——新時代への戦略的課題》,日本経済新聞社1991年版,第10~13页。

[18][日]生野重夫:《日本市场经济与流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19]孙明贵:《九十年代西方流通体制的新变化》,载《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年第11期。

[20]王时杰、葛局成: 《经济师知识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第381页。

[21][日]宫下正房:《現代の流通战略》,中央経済社1996年版,第5页。

[22]夏春玉:《当代流通理论——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自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