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鉴赏条件:作品与参与者的互动

美术鉴赏条件:作品与参与者的互动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无论是欣赏还是鉴别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否则美术鉴赏便不能成立。因此,构成美术鉴赏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术鉴赏的客体,即作品本身,二是美术鉴赏的主体,即读者和观众的参与。美术鉴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积极而能动的反映。因此,美术鉴赏是审美主体在对对象的品评与体验中,完成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美术鉴赏条件:作品与参与者的互动

美术鉴赏活动中,无论是欣赏还是鉴别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否则美术鉴赏便不能成立。一方面,美术作品作为鉴赏的审美客体,是读者和观众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另一方面,在美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和观众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因此,构成美术鉴赏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术鉴赏的客体,即作品本身,二是美术鉴赏的主体,即读者和观众的参与。另外,审美经验的积累在美术鉴赏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1.美术鉴赏的客体

美术鉴赏的客体,即被鉴赏的美术作品本身。在进行美术鉴赏活动时要求客体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否则便失去了欣赏或鉴别的意义。如何使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美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要达到完美统一。如果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往往会流于技巧的炫耀;如果忽视形式,就违背了艺术美的特性,因为对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赞美,都是由充分表现意蕴的形式引起的。如果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思想,无论美术作品的内容多么科学、多么具有真理性,只要它不具有美的形式,就不具有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人们最先感受到的是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是点、线、面、体、色等要素的构成形式,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一旦形成,便会产生特有的形式美,让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优先感受到作品的形式美。美国美学克莱贝夫·贝尔从艺术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艺术的形式能够唤起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从审美经验上可以断定形式具有艺术意味,因此,他把“有意味的形式”定义为美。但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美术作品只有在将“真”与“善”统一到美的形式上时,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很多理论都是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唐代画家张彦远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所以,他认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是最好的作品。宋代欧阳炯也说过:“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这些都是在强调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只有将作品中的“真”与“善”统一到艺术的形式上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美,称之为艺术。所以,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面对毫无审美价值的作品自然不会有审美鉴赏可言。比如,我们在欣赏徐悲鸿的作品《奔马图》(图1-7)时,首先被奔马的气势和动态美吸引,画中的马雄骏、矫健、强壮有力、生机勃勃,马的躯体远小近大,既符合透视,又给人一种欲放先收、由远及近的感受,表现出奔腾的气势。从奔马高昂的脖子延伸到右前腿形成一条垂直线,使其在奔腾中显得十分稳健。而飞动的马尾、马鬃用笔粗犷有力,焦墨与湿墨并用,既表现出了奔马的特点,又很好地表达了画家激越的情感。我们从奔马的跃动中不仅感受到了顽强的生命活力,也充分体会到了生命的运动美。这匹奔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这幅画作是将情感和意蕴融汇在精美的艺术技巧中的典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

图1-7 《奔马图》 徐悲鸿

2.美术鉴赏的主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由鉴赏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审美联系所引发的,美术鉴赏的主体即欣赏和鉴别美术作品的人。当然这个主体必须具备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必须具有艺术感受和艺术想象的器官与能力,这是最基本的条件;美术鉴赏也要求鉴赏者具备一定的审美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具有多方面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艺术素质,否则就不能获得应有的美感。艺术作品能够与有艺术修养的人形成更好的共鸣,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一个真正的美术鉴赏者,不仅需要掌握某一类艺术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对整个艺术领域有较为广泛的了解。因此,在鉴赏美术作品时,除要掌握一般的绘画知识外,还要对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内涵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美术鉴赏活动不但有个人先天条件的参与,而且受鉴赏者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和审美想象的影响,而美术鉴赏者审美鉴赏力的高低又与其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关。美术鉴赏者要对具体艺术作品作出独到的且具有较强拓展性与创造性的鉴赏结果,其本身就必须是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的人。否则,鉴赏者就不可能对艺术家熔铸于艺术作品的所有情思和深刻意蕴有明晰的认知、理解和把握,更不会有再创造性的认识。(www.xing528.com)

美术鉴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积极而能动的反映。从接受学的角度看,美术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美术鉴赏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的特征,始终不能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而又暗含着理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欣赏中达到“悠然心会”的境界。鉴赏主体的审美观念在美术鉴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审美观念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审美经验总结的结果,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认识。审美观念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审美差异。审美主体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作为审美活动的主要因素和内在尺度,对于美术鉴赏活动的方向性、选择性及对审美活动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鉴赏虽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但又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内容。因为美术作品不仅具有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具有内在的本质和一定的生活内容。所以,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那种不动脑筋、不进行推敲和品味的思维活动是不能深刻地认识美的内在本质、内容和意义的。例如,我们欣赏明代王绂的《墨竹图》,虽然竹子只有三株,但疏密相间、有分有合,用墨浓淡相宜、有虚有实。美术鉴赏中的理性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而是对于美术作品感性形象的品评与体验。所谓品评,既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在比较、推敲、揣摩的品味和品鉴之中包含着理性思维活动的评价和情感体验。中国的品诗、品画、品书等都是欣赏、判断和情感体验的结合,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因此,美术鉴赏是审美主体在对对象的品评与体验中,完成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3.审美经验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精神碰撞,并在碰撞中产生和谐统一。在这种审美联系中审美经验的积累是不可忽视的。在主、客体的这种审美关联上,康德认为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不是逻辑判断,而是审美的”,就是说人们在鉴赏中对艺术作品的判断或评判不能用获得一般知识的经验即逻辑思维的方式,而是要用审美经验和想象才能获得美感和正确的审美判断。鉴赏主体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丰富,将对美术鉴赏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生活阅历深广、具有深刻而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经验的人,才能在面对艺术对象时迸发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导致情感的波动,获得独特的精神愉悦和艺术美的享受。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生活感受,没有对时代环境、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个人的丰富经历等这些客观的现实基础,就不可能产生美术鉴赏活动中的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感受力,更不可能有艺术直觉去领悟艺术作品的深刻含义。因此,美术鉴赏者必须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并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和情感经验,再将这些经验转化并升华为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向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深化和升华,是一种积淀着深刻意蕴的高级情感经验。美术鉴赏的审美经验的积淀,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历史的审美经验的积淀,另一方面来源于个体的鉴赏实践经验的积累。每一次的鉴赏经验都在改变着鉴赏者的心理结构,丰富着审美鉴赏的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个体的美术鉴赏力。人们在审美感受中获得的经验不同于一般的知识经验,其是在长期生活中对美的事物的感受的经验积累。因此,我们不能用一般的经验来欣赏、判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人们获得审美经验因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及个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不同的审美经验会导致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人们对一些美术作品尤其是一些现代派的美术作品在欣赏和评价时产生分歧,与个人的审美经验有直接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审美经验是有限的,而任何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审美经验的具体表现,美术鉴赏就是通过人们对各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流派的美术作品的欣赏、鉴别来丰富人们审美经验的过程。

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审美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欣赏齐白石先生的《虾》(图1-8),画中的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淡墨绘成的躯体显得晶莹剔透。虾儿犹如在水中竞逐,灵动活泼、生机盎然。虽然画面上没有画水,但观者仍能明显感受到虾在水中嬉戏竞逐的灵动气息。这便是观者调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欣赏的结果。

图1-8 《虾》 齐白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