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鉴赏:揭示审美心理现象

美术鉴赏:揭示审美心理现象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术鉴赏是审美主体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不断深入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包括联想、想象、感知、理解、情感等基本的审美心理现象。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的诸多心理机能都会被调动起来,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联想。

美术鉴赏:揭示审美心理现象

美术鉴赏是审美主体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不断深入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包括联想、想象、感知、理解、情感等基本的审美心理现象。这些审美心理现象不是单独存在或一次发生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影响关系,从而共同构成了美术鉴赏的特殊审美心理现象。

1.联想

联想是指由当下所感知的表象,进而回忆起与之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或现象的心理过程。心理学上的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以及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的过程。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的诸多心理机能都会被调动起来,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联想。因为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美术作品中的语言符号,从语言符号到美术想象的内涵和构成形式,都离不开联想。没有联想,美术鉴赏就无法进行。联想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受到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情感情绪等主观条件的影响。鉴赏者本人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认识越深刻,内心情感就越热烈,联想能力也就越强。这样的联想更具有广阔性,联想的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具有敏捷性,联想的速度和反应快;具有选择性,就是在众多的事物中能够选择到最佳的联想对象,使得联想可以在美术鉴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想象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想象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美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而是运用想象和其他心理功能对艺术形象进行着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想象是在主体的头脑中将记忆中的表象加以补充、引申、丰富,并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可分为再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创造性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加以描绘,从而再现作者所体验到的形象情境。创造性想象则要求鉴赏者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艺术情趣,在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丰富、补充延伸和扩张,从而形成不同于作品本身形象的、属于鉴赏者内在的“再创造”的新形象。这两种想象在美术鉴赏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术鉴赏中的想象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同类型的美术形象,常常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想象。想象活动在写意性美术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齐白石画中的虾和徐悲鸿画中的马,之所以让人感到是有生气且活灵活现的,就是由于鉴赏者的想象使得艺术家注入作品中的生命力重新得到焕发。

绘画可以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表现艺术形象,中国画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宋徽宗赵佶,曾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让画家们作画。当时许多应试者都集中心思考虑如何重点表现酒家,所以,大多以小溪、木桥和竹林作陪衬,画面上应有尽有,样样摆出。然而,画家李唐却独出机杼,在画面上巧妙地画出一弯清清的流水,一座小桥横架于水上,桥畔岸边,在一抹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画面虽未画出酒家,酒家深藏于竹林之中却是一看便知,而且深得“竹锁”意趣。由于想象在美术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故培养和发挥想象力,成为人们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鉴赏者来说,生活经验越丰富,艺术素养越好,文化层次越高,想象也就越丰富。因此,鉴赏者应当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美术鉴赏力。

3.感知

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真正的美术鉴赏活动,是以对艺术品的感知为起点的,感知也是贯穿于整个鉴赏活动中的活跃心理状态。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须以直接的感觉去感知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凡·高的作品时,看到张大千李可染的山水画时,看到罗丹雕塑时,能引起人们最初的感觉和第一印象的东西,往往是对象最直观的形式和材质。在美术鉴赏中主要运用的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高级感官,也就是马克思说的“感觉音乐的耳”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美术鉴赏活动是从感知美术作品开始的。虽然美术作品首先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但是审美感知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背后潜藏着鉴赏主体全部的生活经验,还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鉴赏主体以往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生活阅历都会对审美感知产生重要的作用。

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水平,首先就要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只有把握住美术作品形式的直觉感受,鉴赏才有根据,同时,只有对美术作品具有较强的感受能力,才能真正领悟到艺术之美。(www.xing528.com)

4.理解

理解是美术鉴赏审美心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美术作品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的形象,而且具有内在的寓意和深刻的意蕴。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结合。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首先是对形式美的理解。鉴赏主体必须对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表现技巧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在鉴赏一幅中国画时,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具体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中国画的构图、中国画所要表现的意境、中国画用墨和用笔的方法等。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才能真正实现对美术作品的鉴赏。通过这些艺术语言不但可以把握作品的内容,而且可以领会到美术语言本身特殊的审美价值。

其次,是对美术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美术鉴赏必须对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进行了解。如鉴赏意大利杰出画家拉斐尔宗教题材绘画《圣母与圣子》时,就需要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艺思潮,这样才能理解画家在描绘圣母与圣子之间深厚的天伦之乐气氛中所渗透的世俗家庭欢乐的情感,并以此歌颂人文主义真善美理想,表达画家对现实的乐观和对人性的肯定,以及对中世纪宗教神权禁欲主义的厌弃。

最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还在于对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理解。艺术意蕴构成了艺术作品最深的层次,使得艺术作品在“有意味的形式”中传达出一种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意蕴是潜在于艺术作品具体内容中的最深刻的意味,是艺术家深刻的社会人生观念和情感模式的表现,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生感受。同时,意蕴总是融于形象内容之中,它从艺术形式的表现特征中抽象出来,但又可以超越作品自身特定历史内容的局限,具有丰富的、多层次的暗示,它是使作品的艺术境界得以无限延伸的因素。例如,在欣赏作品《蒙娜丽莎》时,它不仅带给人们审美上的愉悦,还使人们体会到了作者隐藏在画面中的深层意蕴,同时,让人们认识到艺术作品只有在思想上体现时代的审美理想,在技巧上达到时代的高峰,才会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精品和杰作。因此,只有对作品进行深层的理解,才不会使鉴赏停留在最初的感性知觉阶段,从而具有理性的深度。

5.情感

在美术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心理是诸多心理因素的统一体,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地堆积,而是以情感作为中介,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鉴赏主体在进行鉴赏活动时,不仅要能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还要积极地对这些情感作出反应,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情感,并随着作品中的情感起伏变化而变化。俄国著名画家列宾在一次参观《庞贝城的末日》时,感动得哭泣起来,他认为使他尤其感动的是那幅“辉煌的技巧”的画。高尔基有一次在意大利看到一个雕像,这个雕像“线条的和谐和清晰,甚至使得他感动得流下眼泪”。列宾和高尔基作为杰出的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甘苦有深切的体会,因而,在鉴赏艺术作品时才会如此感动。其实,任何一个鉴赏者在美术鉴赏中,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时,在特定情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从鉴赏客体方面来说,一幅美术作品,不仅渗透了创作者的情感,而且作品中的人和物本身也都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鉴赏者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而且要把握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所以,美术鉴赏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都会伴随着强烈的情感。美术作品没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就难以成为美术作品,同时,鉴赏主体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流动,也很难进入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境界,把握创作者的情感脉搏

总之,美术鉴赏是以审美情感为中心,是各种心理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因素应综合地发挥作用,不可将各种心理因素肢解开,使其彼此孤立地、互不相干,或者片面地夸大某种心理因素的作用,或者突出强调一种心理因素而忽视其他心理因素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