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自主建构课程知识框架

学生自主建构课程知识框架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编制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教育定义为“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5]。而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教育的定义修改为“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16]。以人为本,承认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自主性,其实质是对学习者的尊重,使学习者的人格尊严得到保障。

学生自主建构课程知识框架

教育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帮助和促使自然人社会人的转化。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编制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教育定义为“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5]。而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教育的定义修改为“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16]。这一修改反映了世界教育界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意味着对教育内部的人际关系要作根本性的调整。长期以来,我们受“教师中心”的传统影响很深,在课程开发中研究“教”多,而对“学”研究得少,对学习者认知发展过程的规律研究不够。

以人为本,承认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自主性,其实质是对学习者的尊重,使学习者的人格尊严得到保障。只有受到尊重的人,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获得充分发挥。因此要创建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学习规程,结合自己的发展取向,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使学习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接受和储存,更是对知识的建构和再建构。

鉴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对学习者侧重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对技术教育课程更需要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成为自己的知识并内化为能力。因此,根据技术教育课程的特点,更需注意如下两点:一是教师为学生积极提供和创建尽可能真实、全面的、贴近生产和服务实际的学习情境和学习领域,与学生在一种新的关系中共同探索,并创造知识迁移的环境,以便学会对知识的自主掌握和灵活运用。二是对学习者能力的评价要尽可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设计,多种评价内容组合,并注重学习过程的进步,以自我评价的方式为主。(www.xing528.com)

总之,倡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个体特性在与知识客体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建构起新的认识,更符合技术型人才成长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