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国联军暴行揭秘|德军总司令瓦德西统领,十万联军接近中国境内

八国联军暴行揭秘|德军总司令瓦德西统领,十万联军接近中国境内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威廉二世的坚持下,德军统帅、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负责协调联军行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大肆烧杀抢掠,犯下累累罪行,特别是德军、俄军、法军,更是如此。到10月份的时候,在中国境内的联军总数已经接近十万人。面对八国联军步步紧逼的形势,慈禧已经毫无抵抗之心,她担心联军会将自己视作义和团运动的罪魁祸首,像处死直隶官员一样处死自己。

八国联军暴行揭秘|德军总司令瓦德西统领,十万联军接近中国境内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慈禧和光绪一行人“西狩”,来到了山西首府太原驻跸万寿宫。适逢中秋佳节,自以为安全的慈禧居然全然不顾家国离乱之惨,优哉游哉地吃着月饼赏着月,把尚陷于战火中的北京城忘在了脑后。

洋人并不会因为攻陷了北京城就停止进攻,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战争方才开始。早在7月份,德国就以克林德事件为借口,纠结了7000人的远征军赴华作战。在德皇威廉二世发布的诏令中,他大肆宣扬所谓的黄祸论,借历史上匈奴大王阿提拉入侵欧洲的故事,将中国人看作是阿提拉的后代。他说道:“你们知道,你们面对的是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1000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德军于9月到达已经陷落的北京。在威廉二世的坚持下,德军统帅、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负责协调联军行动。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大肆烧杀抢掠,犯下累累罪行,特别是德军、俄军法军,更是如此。不仅是士兵,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们也撕下了伪善的面具。以樊国梁为首的教士们发出布告,允许天主教徒在8月18日教堂解围后的八天之内抢夺生活必需品。而根据法国士兵的回忆,在法军进行屠杀抢劫时,教士作为向导也参与其中,并且掠夺了大量财物;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梅子明,宣称“以人头抵人头”,在河北任丘杀害了六百八十名无辜农民。到10月份的时候,在中国境内的联军总数已经接近十万人。在瓦德西的指挥下,联军以清剿义和团为名,分别由京津出兵,抢占地盘。英国、俄国、德国分别占领了山海关天津铁路,以及沿线的车站和炮台;稍后,法国军队南下冀中地区,先后占领了献县保定等地。不久,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军队也到达了保定。尽管当地官员早已全力镇压义和团,并执白旗迎接联军,但联军仍然将以直隶布政使为首的几名官员枪毙并且枭首示众,理由是他们曾经纵容义和团。

联军穷追猛打,而清军却且战且退。到12月底,清军已经全面退守山西境内,而联军则兵分两路,尾随不舍。到第二年3月,法军已经侵占了山西的门户——娘子关。

此时狡猾的俄国人也不甘示弱,趁着清政府忙于同联军作战,无暇他顾,除了派兵参与联军,还单独派兵十七万,侵占了库页岛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地。

面对八国联军步步紧逼的形势,慈禧已经毫无抵抗之心,她担心联军会将自己视作义和团运动的罪魁祸首,像处死直隶官员一样处死自己。因此她脑海中只剩下了继续跑路的想法。10月,觉得太原已经不再安全的慈禧又将临时行宫迁到了西安。

此时的光绪虽然跟着慈禧一路向西逃窜,但其实他的内心却是愤懑难当,一点儿也不想跑。他之前就不主张招安义和团,而应该同洋人和议。但慈禧却无视他的意见,还杀掉了数名主和派的大臣。据清人笔记记载,洋人进城之时,慈禧慌张逃窜,光绪却冷静异常地对慈禧说道:“亲爸爸,儿臣以为可以不必逃走。想那洋人本为友邦,对我大清并无恶意,此次出兵,乃是剿灭拳匪,不会对我有碍。儿臣请求亲自去东交民巷,与各国公使面谈,必定安然无恙。”

慈禧听了这话,只当光绪胡言乱语,并不理睬。光绪无奈,只好自己回到养心殿,盛装朝服,想要独自去使馆谈判。侍奉太监见光绪如此,大惊失色,连忙报告慈禧。慈禧勃然大怒,亲到养心殿,一把扯去光绪朝服,逼着他换上粗布衣服,不许轻举妄动,随即便拉着他逃出宫去。

光绪并没死心,当慈禧一行人遇到前来护驾的岑春煊时,光绪再次提出了议和的要求。他要求岑春煊护送慈禧“西狩”,而他自己则返回北京,亲自与洋人议和。岑春煊不笨,知道慈禧断然不会让光绪离开她的身边,于是百般推脱。光绪终于未能成行。(www.xing528.com)

到太原之后,光绪第三次提出了返回北京议和的要求,但仍未获批准。当慈禧决定继续西行至西安后,光绪再也忍耐不住了。在潼关,他愤愤不平地公开表态:“朕能走,洋人就不能走吗?这么走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就算去了四川,又能怎么样?太后老了,可以去西安躲躲。朕要回北京,否则战事不了,终究还是要倒霉!”

慈禧和诸大臣面面相觑,无言可对。然而第二天,慈禧仍然带着光绪继续西行。光绪甚至流下了热泪。

还有一种说法称,光绪到西安之后,仍然希望借助岑春煊的力量,将自己护送回京。某日他瞅准慈禧不在行宫,特意单独召见了岑春煊,正要转到正题上,慈禧突然返回。光绪当时面无人色,岑春煊也汗流浃背,知道此举极可能引起太后的猜忌,只好胡说了两句,匆匆告退。好在慈禧并未察觉,一场风波才过去。

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可靠,因为依岑春煊的个性实在不像是会对慈禧有异议的人;但这也说明了慈禧彼时一味逃跑是多么不得人心。当时清人普遍认为,假如当时光绪真的先回到北京主持和议,那么签订的条约肯定不会如后来的《辛丑条约》那么严酷,可惜大多数大臣都不明所以,至于慈禧,则担心光绪趁机亲政,在洋人的支持下剥夺自己的权力,故而也不肯松口。于是,最好的和谈时机便被慈禧白白浪费了。

不过慈禧深知:和谈,并不是不可以,可是要看由谁来谈。早在洋人刚刚入城的时候,没有离开北京的大学士昆冈等人就找到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让他“设法斡旋,以救眉急”。赫德建议由庆亲王奕劻出面,与各国“商议和局大事”。昆冈随即将这个建议传给了还在流亡途中的慈禧。慈禧得信后,立刻下令让已经到达宣化的奕劻马上返回北京主持和谈。10月初,奕劻回到北京,在英军日军的护送下他见到了各国公使。根据奕劻给朝廷的奏折看,奕劻不可谓不卖力,他在赫德陪同下,分别拜会俄、英、美、日、法、意、比西班牙各国公使,“备述此次拳教相仇,致使各国动兵,并婉谢各国洋兵保护宗社臣民盛意”,十足的奴颜婢膝。可是战争进行得意犹未尽的各国公使根本懒得搭理他,纷纷跟他打官腔道:“尚未奉到本国国家训条,无从议办。”只是要求清政府赶紧转变对义和团的态度,“自行实力剿办,勿再贻误”。

收到这一消息,慈禧立刻下发谕旨,宣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并督促奕劻加紧议和,“事宜从速,夜长则梦多,不可一误再误”。

不久,各国公使礼节性地回访了奕劻,对议和之事仍然绝口不提,只是提出几条要求:首先,要求慈禧与光绪下罪己诏;其次,清除朝廷内部的顽固派势力;再次,要求战争赔款,否则八国联军不会撤军;最后,北京的防务暂时由联军管理,清政府无权参与。俄国公使格尔思更要求清军在东北立刻停战,否则俄军将继续作战。奕劻对这些要求哪儿敢不听,连忙一一照办。尽管如此,各国公使仍然迟迟不与奕劻谈判。奕劻也明白,他虽然位高权重,但以他的资历和地位还不足以让各国公使坐在谈判桌上,因此他再次向清廷上折,要求速调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进京主持谈判。在经过几次三番的讨价还价后,清廷终于发下谕旨,委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著准其便宜行事,将应办事宜,迅速办理,朕不为遥制”。

在李鸿章的极力斡旋下,第二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了。按照传统史学的说法,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彻底堕落为西方帝国主义的帮凶。尽管舆论界对此一致哗然,但此时的慈禧却因为条约中本已拟定的废黜太后之条最终删除而欣喜不已。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回銮”之时,她早已忘记自己出逃之时的狼狈。西安城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慈禧一行3000多辆马车,满载着金银、古董,浩浩荡荡起驾回京。一路上慈禧竟以黄沙铺路,大肆搜刮,大肆挥霍,穷奢极欲。3个月后,慈禧一行回到北京,结束了西逃生活。她到京后10天,就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各国驻华使节及其夫人,极尽献媚求宠之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