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特色与评价标准混乱,建筑教育笔记

学校教育特色与评价标准混乱,建筑教育笔记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一个学校的建筑教育特色一般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术价值观倾向,比如过去的巴黎美术学院,今天的瑞士联邦高工;一个是人才培养类型倾向,如美国建筑院校的四种类型:研究型、实践导向型、艺术取向、大师理论型。而今天中国的建筑学院,绝大部分在这两个层面上几乎都处于含混不清的状态。往微观里说,中国高校究竟是培养一毕业马上就能在市场中长袖善舞的实用型人才——即产品型建筑师呢?

学校教育特色与评价标准混乱,建筑教育笔记

笔者认为,一个学校建筑教育特色一般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术价值观倾向,比如过去的巴黎美术学院,今天的瑞士联邦高工;一个是人才培养类型倾向,如美国建筑院校的四种类型:研究型(Research and Theory School)、实践导向型(Practice-oriented School)、艺术取向(Art Emphasis School)、大师理论型(Niche Theory School)。而今天中国的建筑学院,绝大部分在这两个层面上几乎都处于含混不清的状态。

宏观上说,建筑学专业一系列学科评估及职业注册条例,逐渐明确了建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实际运作中,职业教育如何与今天大学的研究型学术机制相结合?如何确立不同院校职业倾向定位?一流研究型大学建筑教育的实验先锋性如何实现?是要引领专业潮流,还是简单跟随市场需求?……很多问题都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往微观里说,中国高校究竟是培养一毕业马上就能在市场中长袖善舞的实用型人才——即产品型建筑师呢?还是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反思精神、不断贡献新知的创造型人才——即作品型建筑师呢?

产品型建筑师的培养,不仅要学会画施工图,会把设计加出几道轴线变成“扩初深度”,要通过“注册建筑师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在大量的现实工作中,与各个工种理性配合,提高建筑设计的“品质”。

作品型建筑师的培养,除了掌握基本的建筑本体规律外,还要学会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究型思维模式,采用本体的解决方法,或在建筑实体层面,或在未来畅想层面,符合逻辑地建造出,或描绘出具有“建筑学专业进步价值”的新概念。

教育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清晰了,毕业设计相应的选题类型、评价标准、具体指导环节才能明确,而这些东西在国内高校,马上又会碰到诸如教员学术观念、知识构成状况、组织结构、进人机制、是否重视教育等一系列体制问题,这就远非简单的专业问题了,所以,常常也就只能处于含混不清状态,如此一来,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乃至工作后对自己定位的迷惑:

毕业设计究竟要训练的主要能力是什么?——是建筑专业与其他各工种密切配合的建筑设计院工作预操练?还是从提取概念到建筑实体的包含创意的物化过程?

真正的学术判断标准是什么?——是图纸几张,毕业报告数字多少,这些表面上符合管理要求的东西?还是通过设计扎实做研究,对专业提出了有价值、有贡献的概念?(www.xing528.com)

真正的技术判断标准是什么?——是所谓“初步设计深度”,结构合理,水、电、暖配合正确就可以吗?还是寻找技术与本体设计的深层、理性互动?

不同学校的特色如何体现?——拿上海交大目前状况来说,设计与(土木、生态)技术定量结合是有可能探讨出方法寻找到新类型的,但想真正结合进设计训练做到位,要下很大功夫,而在高校轻视本科教育的大背景下,有多少人、多少资源、多大动力来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上述一堆问题,在当下各个建筑学校里,估计大多也都是一盆糨糊。而我自己,也的确没有耐心、精力、能力,与很多学术概念与自己迥异的人们,尤其是和体制做无休止的纠缠,但是,让我采取最保守、最功利的方式,随大流、没判断地做事情,那该多么没劲呀!

写到这里,忽然惊悚地发现,这不也是笔者作为一名建筑学教师需要时时警醒自己的一些事儿吗?

建筑学教师要做实际工程,这是我们专业的本质特征。那么,如何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很重要——不仅作为实际工程要保证品质地完成它,而且要能够对自己的教学与学术思考带来益处。所以,要不断告诫自己,每个项目都要尽量当作一个研究来做,每个项目都要出些有意思的东西。否则,就是在生产行货,就是在浪费生命。

在日渐熟练的设计状态中,要不断提醒自己并找到有效方法,打破老练平衡感,进而寻找新的冲动、尝试新方法、维持尖锐的思考,让自己时时感受到一种“专业痛感”!

要做到上面两点,就要和整个社会、大学追逐短期效益的功利大趋势抗衡。我们作为教师,包括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愿意牺牲既得的、眼前的利益去坚持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