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教育笔记(1)学设计与教设计

建筑教育笔记(1)学设计与教设计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乡建设一直处于超常规发展。2014年以来,全国城乡建设速度逐渐放缓,增量建设和存量综合改造并重的时代到来。上述看法,主要是针对现在中国的从业建筑师而言,回过头来反观大学里的建筑教育,我则认为,一个反思传统建筑教育思路,进而做出改变的机会到来了。

建筑教育笔记(1)学设计与教设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乡建设一直处于超常规发展。设有建筑学专业的大学,从1980年代末的20多所,猛增到2016年5月底的418所,毕业生人数成几何倍数增长,背后的首要原因,就是因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好、收入高。

2014年以来,全国城乡建设速度逐渐放缓,增量建设和存量综合改造并重的时代到来。这直接反映在建筑学城乡规划领域,就会在日常生活及网络上,常听到一些中国建筑师抱怨工作状态“很苦逼”,我认为其实潜台词就是在说:赚钱比过去少了,难了,麻烦了。

毫无疑问,中国设计市场比之发达国家要混乱、无底线得多,这肯定会大大增加中国建筑师的“苦逼值”。但如果“苦逼”感主要是来自试图还能像过去一样,只要是个建筑师,工作质量差不多过得去,就能尽享举国大开发的专业红利,拿社会里的中高收入而不得,那我觉得幻梦还是赶紧破灭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建设时期(至少在一二线城市)基本已过,中国建筑师行业延续了近三十年的纺锤状收入分布,即大部分人收入属于社会中高收入,随着“存量”建设期的到来,已逐步变成历史,中国建筑师的未来,会越来越类似欧、美、日同行当下的职业常态。

欧、美、日整个建筑设计行业收入状况,呈现出类似艺术领域里的金字塔状,即金字塔尖少部分人,如大型设计公司合伙人或某些明星建筑师,收入会很高,大部分建筑师的收入则基本属于社会中等水平。同时,由于专业特点,还要备受“挑剔的甲方以及追求完美的自我”主动与被动加压下的加班加点、不断修改。所以,欧、美、日那些一直在这个行业中精益求精的建筑师的满足感,一定不会仅仅来自“投入产出”的简单数字计算,一些非物质性的精神满足与工作时间的弹性自由(这一点也类似于艺术领域),应该会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因此,如果不喜欢这个行业,或者说,职业满足感主要来自朝九晚五规律上班、投入产出数目合算,那真要赶紧转行,别犹豫。

上述看法,主要是针对现在中国的从业建筑师而言,回过头来反观大学里的建筑教育,我则认为,一个反思传统建筑教育思路,进而做出改变的机会到来了。长久以来,大多数中国建筑学教育者认为,学建筑学的主要出路就是要做某一特定类型(创作型)建筑师,笔者一直认为这种观点太过褊狭[1]。随着建筑学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即使没有今天中国城乡建设速度放缓的“中国特色”背景,其可学可思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创业领域,也非常广泛,早已大大超越了传统思路。

自古以来,建筑学就兼具理工、社科、人文等多学科融合的特征,它在职业训练(professional Training)的同时,其学识构成具有很强的通识特性(Liberal Education),其能力培养最大特征之一,就是运用多学科手段综合解决问题的多面手通才(Generalist)[2],这很可能是当今大学体制内,人才培养模式最接近百科全书式、文艺复兴式人才的专业了。因此,这一学科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全面发展,具有相当大作用,尤其对于在今天中国畸形教育体系中长大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补课、完善效应。

在一次全国建筑教育大会上,大会发言人,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张永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来自海外的富商孩子到同济学建筑,老师问他,是未来想当建筑师吗?他回答道,不,父亲希望他毕业后还是要继承家族企业,但是,他父亲认为,建筑学的通识教育、全面动手能力训练、团队训练,对他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好处。

即使把关注点聚焦在狭义的“设计(Design)”领域,在以“用设计解决问题、创造优质生活为目标”进行教育和训练后,可选择的范围仍然很广。建筑设计是所有设计的基础,学完建筑学,往小尺度方向,可以设计室内、家具首饰服装、舞美、电脑动画……,往大尺度走,可以做城市设计、城乡规划。此外,还可以向纯历史与理论方向发展。还有,通过建筑学习掌握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后,还有助于发明创造,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The MIT Media Lab)很多影响广泛的发明创造,其核心都是设计思维在起作用[3]。曾有日本学者做过专门研究,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52个行业工作,这恐怕也是目前大学里适应度最广的专业了。

即使留在纯粹的“建筑学(Architecture)”领域,也不再是传统思路以为的,只有做设计、造房子一条出路。1971年,Alvin Boyarsky被师生选举为AA School校长,为了应对学校持续十余年面临吞并的危机并顺应专业发展,他设立了给“教师充分自主教学领域以发展各自建筑学研究实验”的“单元制”(Unite System),将建筑教育“从一个现代体系(modernist System)——即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进行设计建造房子的职业训练(professional Training),转变为一种后现代教育学(postmodernist Pedagogy)——即将建筑学定位为一种智力与批判性的实践行为”[4]。从这个思路出发,就可以理解当前西方(特别是英美)建筑学学生毕业后五花八门的就业方式了。而国内,其实也已经开始出现了多样化建筑学(就业)实践方式:如有用绘画、展览方式,表达对城市与建筑的思考;有发挥建筑学通识特性,建立创意学校开拓多维度教育市场的;有将设计与经营相结合,独立创业的(设计类店铺、民宿、自由职业)……

今天,越是强调建筑学的通识特性、多元人才目标、智力与批判性倾向,专业的基本功、专业基础教育反倒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基本功,就不再仅仅是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帅气快题草图、艺术感十足的形态构成、标准功能类型排布、时髦立面渲染、造一座实际的房子……而需要关注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如:设计思维——即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对空间内容的理解与阐释;通识知识的学习及“物化”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对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训练;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对各种人(使用者、客户)的理解……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针对高年级有一门很特别的课程:领导一个设计事务所(Leading a Design Firm)。该课程与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结合,从事务所的市场运营到财务报表,皆有涉及,并邀请建筑事务所的管理者甚至客户进行互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则在本科教育中强化“设计思维”的五种角色,进行模拟教学,强调五种角色的培养:1)创造者:旨在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2)合作者:在多方利益诉求间谋求平衡和推动;3)变革者:对文化、社会、环境等敏感问题进行深入挖掘;4)手工艺者:强调工艺和制造,保持技术的质感;5)交流者(表演者):通过各种形式(文字,图形,模型)表达和演绎自己的想法[6]

表3 基于职业建筑师培养目标的花瓶式”教育模式示意(www.xing528.com)

表4 多元化培养目标的“正、倒金字塔”教育模式示意

今天,围绕建筑学的通识特性、多元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的本科教育恐怕就要从同济大学冯纪忠先生1956年提出的,基于培养职业建筑师单一目标的“花瓶式”阶段式教育方法(表3)[7],转向多元培养目标下的“正、倒金字塔”状相辅相成的方法(表4)。

中国当下的建筑教育一定要改革,这不仅仅是整个世界建筑教育的发展趋势,即使从中国当下建筑变化的实际状况、从投入产出这个实惠角度,也必须要改,使得学习建筑的学生,具有更多的类型、特色、级差,更多的从业可能与发挥创造力的途径。

参见:刘滨谊、唐真.冯纪忠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思想、实践及其传承研究[J].中国园林.2014(12):10.

【注释】

[1]参见本书前文《学做有品质的建筑—以一个ETH建筑设计教案为例》。

[2]“非专业者、多面手”(generalist)的角度,即在只懂10%的情况下,关心、理解、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引自:缪朴.什么是同济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主义建筑教育[J].时代建筑,2004(6):42.

[3]参见:唐克扬主编,苏杭译.设计学院的故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5~206.

[4]Sunwoo,Irene.From the“Well-Laid Table” to the “Market Place:”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Unit System[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March 2012,65(2):24~41.

[5]传统建筑学不是把通识落实到物,只是排标准功能到平面,然后做立面,时髦的,再加些不同的形态风格。

[6]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案例与麻省理工案例,均转引自:赵晓钧、艾俠.反观建筑师:重建我们的职业图景[J].时代建筑.2017(1):18.

[7]即“收、放、收、放”四个阶段,强调阶段性的教学,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既要放手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客观实际。一般说来,低年级要严格(收),3、4年级思路可以适度放开(放),然后会有比较多的职业训练要求(收),5年级毕业设计再放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