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设计·教设计,不断挖掘人生经验

学设计·教设计,不断挖掘人生经验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自我建筑意识”,并不是指现在常说的某个设计师特有的形态、风格特征,如贝聿铭的三角型、扎哈的流线型,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基于自我成长、认知背景下的建筑意识探索。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设计时,会不断回想起自己的各种人生片断,特别是童年时期对建筑、空间、场所的记忆,这已经成为他创造氛围和意象的重要灵感源泉。另一些意象,则与我的童年有关,那个时候,我只是在体验建筑,并没有有意识思考建筑。

学设计·教设计,不断挖掘人生经验

所谓“自我建筑意识”,并不是指现在常说的某个设计师特有的形态、风格特征(Logo),如贝聿铭的三角型、扎哈(Zaha Hadid)的流线型,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基于自我成长、认知背景下的建筑意识探索。

图5 中国河南省地下村庄

左下图为洛阳附近一个地下村庄的整体景观,上图及右下图为三门峡陕县有百年历史的地下院落

图6 上海杨浦区定海路449弄旧工房居民双层屋顶加建模式

居住面积局促的居民在住家入口处加建水泥盒子作厨房,厨房不封顶,搭了几块木梁悬挂杂物,既节省造价,又保证住了室内的采光、通风。采用轻质材料做一个与面宽等长、层高齐平的雨棚,在厨房上部形成悬空遮雨屋顶,同时提供入门的雨棚空间。每个设计细节、材料使用,都考虑到多功能使用、尺度利用最大化、经济最省等多重原则。

我以为对中国学生、中国建筑师而言,尤其可以通过对“自我建筑意识”的探索,去抵抗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集体宏大、非个人化、非日常化、非肉身化的体验世界与表达感受的模式套路,提醒自己关注真实的现实世界,重视个体的微观日常感知(而不仅仅是视觉)。另外,借助这一点,还可以在传统文化坍塌、新秩序尚未成形的今天,从“小我”体验开始,一点一滴扎实做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豆瓣网友炜冥告诉我,波兰经过德国占领和屠杀之后,诗人们不约而同地去写一些取材于占领期间日常琐事的诗歌,“因为最耐久的东西,即是最基本和看似最微不足道的,因而可以在国家和帝国的废墟中生长”[2]

图7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春季光影与质感观察

具体来说,同学们可以从对自己成长背景的分析开始,如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对空间的最初体验,对材质的最初认识等(图8),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入手,如校园、寝室、家、夜排档等,一步步唤醒、培养自身对建筑(空间)的自我感知(图9-1~图9-3)。

图8 滑楼梯

这幅图画描绘的小学场景,很多中国学生应该都曾经历过。我们可以借此展开思考:类似的对于建筑空间“超越设计者”想法的使用方式,给你童年留下了怎样的记忆?与没有如此使用过学校楼梯的同学相比,你对这个空间的感受有哪些不一样?从此以后,你对楼梯的关注点是否会与其他人不一样?……

图9-1 上海交大二年级作业,《空间体验的认知与表达》(www.xing528.com)

借助装置,再现体验者在校园中某个空间中感受到的声音(雨声)对空间体验的影响

图9-2 上海交大二年级作业,《基地调研与表达》

通过摄影手绘、图示等方式,对观察者在校园内某块基地中的不同时间段里,身体行为(踩踏)的感知进行记录,表达基地特征。

图9-3 上海交大二年级作业,《基地调研与表达》

借助三张透明薄膜上知觉意象图示的叠加,表达观察者感知到的校园外夜宵大排档不同摊位的气味特征,及其在空间中的分布和相互影响。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在设计时,会不断回想起自己的各种人生片断,特别是童年时期对建筑、空间、场所的记忆,这已经成为他创造氛围(Atmosphere)和意象(Image)的重要灵感源泉。

每当我思考建筑时,就会有很多意象浮现在脑海里。其中一些意象与我作为建筑师所受的训练和工作有关,它们是我这些年积累下来的关于建筑的专业知识。另一些意象,则与我的童年有关,那个时候,我只是在体验建筑,并没有有意识思考建筑。

有时,我几乎都能感觉到,那把独特的门把手仍握在我手里,它由一片金属铸成,形状如同一把调羹的背面。我以前每次走进我婶婶的花园时,都会握住这个门把手,它对我来说,就好像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特殊标志,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氛围和气味。

我记得花园里脚下砂砾石的声音,然后是打过蜡的橡树木楼梯微微的反光。我似乎仍能够听到,那扇沉重的前门在我背后关上的声音,此时我正顺着漆黑的过道,走向这幢住宅里唯一亮灯的房间——厨房。

现在回想起来,在微弱的光线下,厨房似乎是整幢宅子里唯一能够看见天花板的房间。地板上的小块八角砖,深红色,一块块码得很整齐,似乎感觉不到任何瑕疵,脚踩上去结实、坚硬,此外,还能闻到橱柜散发出的油漆味。

这个厨房里的一切,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厨房模样,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厨房如此自然,因而在我脑海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个房间的氛围在今天,已经和我心目中关于厨房的理念紧紧联系在一起

现在我想去谈谈,我婶婶花园院门上那个金属把手之后的一系列门把手,谈谈地面和楼板,谈谈被阳光晒热的软软的沥青路面,谈谈秋天里散落着栗子树叶的石板路,谈谈所有的门,它们开关的方式如此不同,有的很严实、很有气派,有的带着尖细的、感觉有些廉价的吱咯声,有些则是很厚重、不可阻挡、令人畏惧的……

这些记忆包含了我所知道的最为深刻的建筑体验。作为建筑师,我在作品中探讨的气氛和意象,都来自这座记忆的宝库[3]

[瑞士]彼得·卒姆托(1943~),建筑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