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英语语言实践活动设计:新课程观下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成果

高校英语语言实践活动设计:新课程观下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改强调全体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观相信“交流”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之一。(二)具体变革1.教学目标的改变新课程观倡导“三维目标”的全方位整合,强调英语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因此,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交流能力,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种课程观的指导下,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评价环节中可以

高校英语语言实践活动设计:新课程观下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成果

有效的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学活动高质高效地开展、提高教学质量。若要确保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的教改行之有效,可从观念入手——正确地理解新课程观,助力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一)新课程观

新课改的课程观在相关的教育文件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虽没有明确定义,但凭借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不难看出,新课程观统合了以往以“科学内容”为基础的学术理性课程观、以“技能”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效率课程观、以“学习者的建构”为基础的学习者中心理论课程观及以“开放性、复杂性、变革性”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种发展性的、生成性的课程观。新课程观将以往几种课程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新一轮课改中,引领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新课程观与以往的课程观最大的区别在于:引进了以多尔为代表人物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相比传统的现代主义课程观,更关注相对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差异性及内在性。多尔强调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认为在这开放性的过程中,错误是必要的代价,因此,他倡导多元和宽容、创造与自由。新课程观强调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内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师生的探索进程、方向随时进行调整。由于课程内容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课程目标也就不能再是预定好的固定目标,而变成了生成性更强的动态目标。由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发展中来,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他们个体的探索与体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新课改强调全体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观相信“交流”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之一。在新课程观这个开放的体系中,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能够确保彼此分享、理解对方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及价值,通过不断地观察反思外在与内在的信息差、价值差,从而建构出自己的全体概念,并用以指导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

(二)具体变革

1.教学目标的改变

新课程观倡导“三维目标”的全方位整合,强调英语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透过语言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并由此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学目标侧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中用英语与人交往的能力,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交流能力,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化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的改变

首先,新课改强调要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问题。语言是时代的产物,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英语教师要多利用媒介中的规范英语来体现语言随时代的变迁特性,作为对教材中不符合时代信息的语言资料的补充。

其次,语言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接近时,才能保证学生学有兴趣、学以致用。因此,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一定要符合所教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并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活,多给他们看些国外高校同龄人的生活学习资料,要给学生创造他们熟悉的环境,使他们迅速入境,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但在利用这些资料的时候,艺术院校教师应该选择一些仅略高于艺术院校学生语言水平的资料,要防止课程内容太难、太深,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教学内容一定要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有关联,由于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性极强,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们在课程资源的选择上可能会更有针对性。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适度地给学生们增添一些专业词汇,既保证了趣味性,又保证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

最后,在当今国际化社会中,英语可谓随处可见,艺术院校的校园也是如此。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随手取材,每当校园举办画展、讲座等活动时,都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契机开展相关的英语学习活动。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拓展主题,引入历史、地理、文化等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www.xing528.com)

3.教学模式的改变

艺术类学生大都头脑灵活、思维活跃,但在英语课堂却通常沉默不语。两种隔阂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师生间的隔阂,师生始终站在各自的立场教、学英语,缺乏交流、互动,互相不理解;二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的隔阂,课程内容难度高、学生现有水平低。新课程观强调要建立一个能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并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要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结合两者便可以消除隔阂一。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各自准备英语词汇的课件,让学生不仅在做中学,而且给其提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课件的机会。这样他们不仅有学习的动力,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与此类似的尝试还有很多,如教师布置一个主题,师生一起课下准备,下次课上师生将各自查好的资料一起讨论、研究,形成结论。这样的课堂不仅生动活泼,学生还能掌握学习策略,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隔阂二基本可以通过“课程资源开发”这一环节解决。基于艺术院校部分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们要本着“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缩小学习内容与学习者水平之间的隔阂。艺术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还要充分考虑差异性的问题。比如就一个主题,教师可以准备A、B、C三个不同深度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新课程观提倡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这为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创造了轻松、开放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教师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互动;而学生,当看到了更加人性化的教师时,藏于心中的不解、困惑或许更容易展现出来,师生共同努力,对待难题便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从以往外在于学生的学习情境转为内置于学生的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各个攻破”。

4.教学评价的改变

新课程尊重学习者的差异性,强调学习者本人学习成果的竖向比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种课程观的指导下,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评价环节中可以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相对比较开放,贯穿于学期之中,教师通过定期布置各种不同形式的考核任务来培养学生课后自己查找资料、与人协作等能力。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把学生在一个时期内的各方面表现都含入其中,这样不仅使教师对学生一学期的各种表现尽收眼底、有凭有据,学生自己也可以参考考核表进行反思,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

终结性评价亦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教师应改变终结性评价的考核内容和出题方法。它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更应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内涵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教师要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来出题,谁把所学内容用得好、用得巧,谁就考得好,以此改变那种抱有“一学期不听课,考试前一个月突击背诵就能通过考试”的学生的学习态度。

总之,教师的评价方法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看的是日积月累的自身提高程度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地进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若想成功,身处在新课程下的教师们必须要改变现有的课程观。只有课程观清晰无误,理解透彻,在实施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改革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艺术院校的教师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以评价方法的改变为例,为了确保评价的全面、客观、科学性及准确性,形成评价涉及的方面较广、较细,如果所有的评价项目都靠教师人为进行,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这可能需要学校的管理者适当地引进先进设备来确保评价顺利进行。但正是因为发现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改正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