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代绿松石龙:中国雕塑故事中的宝藏

夏代绿松石龙:中国雕塑故事中的宝藏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9二里头遗址标志碑图20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局部发掘出土时,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放在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龙头置于由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龙身呈波状曲伏,外缘立面粘嵌一排绿松石片。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体,由颈至尾至少12个单元。因此,这一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

夏代绿松石龙:中国雕塑故事中的宝藏

据史籍记载,我国在距今约四千年,由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从此成为君主世袭制的国家。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学者们都认为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就是夏代的都城,号称“华夏第一都”。200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院子里,发现有成排的贵族墓,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就是在一座可称为第一等级的贵族墓中发现的。这个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色彩绚丽,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图19、20)

图19 二里头遗址标志碑

图20 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局部

发掘出土时,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放在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它由二千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约0.1厘米。绿松石原应粘嵌在某种木质或竹质的有机物上,但该有机物已腐朽,仅在局部留下白色灰痕。龙头置于由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托座表面由绿松石拼合出有层次的图案,多处有由龙头伸出的卷曲弧线,似表现龙须或鬓的形象,托座外缘立面粘嵌有两排绿松石。龙身呈波状曲伏,外缘立面粘嵌一排绿松石片。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体,由颈至尾至少12个单元。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跃然欲生。(图21、22)(www.xing528.com)

图21 现场绿松石龙实景

图22 绿松石龙头部

在距绿松石龙尾端3.6厘米处,发现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专家推测它与龙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体应为一体。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70.2厘米,整个龙形器及其近旁发现多处红色漆痕。以往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就曾有大量的绿松石片出土,这些绿松石片原来均可能粘嵌于有机物上,但出土时大多散乱而无法复原其全貌。因此,这一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它使我们想起了濮阳的“中华第一龙”,它们的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用蚌壳,另一个是用石片。这座二里头大墓的墓主人也应该既是人王,又被赋予神性。此外,二里头也发现了一些陶塑羊、龟、虎、鱼、蟾蜍等,多是捏塑,再用锥子划出细节,朴拙而又有写实的意味,也是很可贵的。它们透露了夏代的艺术之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