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研究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研究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需要考量内外两种机制,即外部保障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在促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中,主体的主动介入和投身道德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达成的前提条件。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研究

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需要考量内外两种机制,即外部保障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

(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伦理的内部动力机制

现代高校教学德性的提升和道德实践的进步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整体伦理系统内外部所有因素共同对真、善、美自觉求索的过程和结果。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道德境界提升有赖于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自身内在的主动追求,它是事物矛盾发展的内因和动力源泉,因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伦理的内在动力系统显得尤为关键。其中,“伦理目标”的协商和确定是驱使多方主体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的终极原因和启动器,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伦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主体德性”的养成和激发。主体能动地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是教育教学管理伦理过程的起点和动力源泉;“关系协调”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活动过程中,主体的能动实践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包括师生、组织与社会、行政与学术等形成的各种教学关系、管理关系和伦理关系,关系协调是教学管理伦理充满活力和有效渗透的深刻原因和有效推动力;“反馈调整”是主体在伦理目标指引下通过各种关系伦理的建构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伦理实践中的适应性考察和反馈,对适应的伦理要素进行强化,对不适应或存在矛盾冲突的要素进行修正,通过反馈实现调节和改革,反馈调节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实现的润滑剂和助推剂。

1.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伦理目标形成

目标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而伦理目标与其他种类的目标不同在于:一方面,伦理目标的方向性强,往往体现为一种努力的方向,而缺乏明确具体的标准表达;另一方面,伦理目标往往是多元建构的结果,是多种诉求在一定实践场域中的对话妥协和共识,是一种理解性目标。但是,伦理目标和具体的实践目标又有联系,是实质性目标和形式性目标的辩证统一,合理的伦理目标,既不能是一味的高标准,形成无法企及的道德高低,造成“天花板效应”,脱离伦理目标的现实感,又不能与具体实践目标等同,按最低标准设计,显得过于普通,缺乏伦理精神的引领。由于伦理目标具有较强的精神导向性,在凝聚教育教学管理团队,达成统一共识上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的实现机制中承担源动力的重要作用,因而合理目标的形成显得非常重要。

其一,合理的伦理目标的确立要具有合理性。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从师生道德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把教师道德神化,脱离教师的具体人性,又不能庸俗化,脱离教学神圣职责赋予教育教学管理的伦理素质要求。

其二,合理的伦理目标的确立要具有合情性。根据高校这一特殊的伦理组织,在教育教学管理的特定情境之中,规范与美德相互照应,既不能在强调刚性制度规范或秩序要求的环节中过多添加柔性目标,也不能忽略情感在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将伦理道德渗透于各种具体情境之中。

其三,合理的伦理目标的确立要具有可操作性。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伦理实践和道德诉求需要从德性到德行,而非简单的口号和道德宣传,要为主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提供可操作性具体环境,甚至是可视化的目标体系,以便于师生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有所对照,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其四,合理的伦理目标确立要易于理解,形成共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伦理目标应由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的多方主体共同达成,将一定的道德风尚进行深度解读,便于主体的理解和共识,使得伦理目标形成一种道德风气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主体德性的养成和激发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是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主体能动的参与和主体精神的弘扬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自主管理”“合作管理”等过程的实施,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运用道德的管理功能,养成道德规范和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在促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中,主体的主动介入和投身道德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达成的前提条件。道德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主体性,一种管理是否具有道德性,其实质和条件是实践主体的主体意识是否具有道德性,或者道德能否被主体接纳并传递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之中,由于道德主体能够自由地选择和自觉地服从于实践理性,因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主体德性来源并不主要在于行动或实践过程本身,而在于掌握行动或实践进退,左右行动或实践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只有控制好了意识的“方向盘”,行动才具有道德价值和伦理意义。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需要对教学主体精神的弘扬,主体德性的养成,通过道德主体自律性、能动性自我完善性来共同支撑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的道德性。

3.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伦理的关系协调

高校存在着特殊的伦理共同体形式,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也是一个组织性、群体性管理,涉及双方和多方存在诸多的价值诉求和观念主张,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伦理建构中,具有“价值共识和利益互动”的群体,为了一定的价值目标,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这个教育教学管理共同体可以由若干个人、群体和组织在一定的教学互动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规范,依靠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相互影响,在教学、学术和生活上又相互关联的群体和集体。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实践中存在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关系,这些关系就如同带动教育教学管理伦理转动的各种大小和位置的轴承,推动和带动教育教学管理伦理的前进。各种轴承彼此存在着多种关系,教师和学生、教学学院与行政职能部门、教育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关系的顺畅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教育教学管理伦理诉求实现的基本保证,在教育教学管理伦理组织中,由于成员之间一般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和主要需求,彼此之间有着共通的运行范式,彼此容易互相支持和影响,达成理解,并形成共同的愿景,具有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实现关系协调的合理基础。这种关系的协调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也能以集体的氛围和力量、规范的秩序、自由民主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来促成所有成员群体与共同体的理解和共识。

4.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调节反馈(www.xing528.com)

反馈和调节本身就是机制的必要环节,是构成和促进任何机制顺畅运行的重要一环,反馈调节既是这一机制的能力体现,又是一种常态化的机制表现形式。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提出的伦理目标根据过程实施情况进行合理性的预判,并适时反馈到制定过程、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对主体活动的参与度,以及主体在伦理活动中体现出的自由度适时反馈给主体,促进主体意识的再度激发和调整伦理实践的方式方法,提高伦理实践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调节反馈也是构成教育教学管理伦理诉求实现的长效且动态的机制,适时更新教育教学管理情境中的动态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反馈,将道德探讨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之中,促进伦理诉求的实行、检验和反馈,创设和调整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情境,促进主体道德精神生成和德性养成。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伦理的外部保障机制

任何一种社会组织都是由制度和成员共同构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组织也不例外,要使教育教学管理主体仁爱,教学组织有序,管理和谐,行为高效,一般需要从“制度”“成员”和“文化”等各系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成员因素,我们可以在内部机制中的主体动力激发环节加以重视,属于前文所提到的内部激发机制,而制度和文化系统可以作为保障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的外部保障因素。具体而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的外部机制主要是通过外部规范、环境营造和文化氛围中形成,通过“环境营造、制度规范、文化提升、服务配套”四个方面和必要的环节保障形成良性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外部伦理机制。

1.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伦理环境营造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和积极实施,离不开相应的条件支撑和配合,即教育教学管理本身的合理性、有效性的支持系统和环境的营造。伦理环境的营造有着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要素。其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需要一定的组织“实体”运行,包括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校院两级管理机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运行、决策、评估和反馈等必要结构要素的建立。搭建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应然伦理诉求的具体承载组织,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实现的基本要素。其二,在高校教学系统中要按照一定的外部要求,如社会和个人及高校精神的要求建构合理、和谐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结构和体系,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和伦理序次形成利于伦理诉求实现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必要组织机构和要素,理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伦理生态。这种生态是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伦理个性特征的表现结构。其三,建立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实现的动态环境模式,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规范体系的变化、主题与话语的变迁、生产方式变革及科技发展对道德嬗变的推动都要适时反馈到高校的组织系统中,形成环境的必要要素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实践之中。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伦理制度的规范与设计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实现需要把伦理原则和精神根植于制度设计中。通过制度和规定的强制性保障,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伦理德性到德行的行动保障,研究伦理的制度化生成机制,并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进行合理的伦理化改造,让制度渗透着浓浓的道德意蕴,建立和完善能够促进高校教学道德生成的管理制度体系,保障和引导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的实现。一方面伦理诉求在制度上得以显现和反映;另一方面让已有的规则和规范考量伦理诉求的需要,做出符合规律性、道德性和协调性的充分改造。

3.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的文化提升

文化是组织环境的隐形平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潜在影响,能够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需要树立道德标杆,复兴美德伦理,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乃至整个高校发展建构积极的思想文化氛围。将一定的人文精神道德素质蕴含于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通过打造一批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化实体和文化产品,开放一批文化平台和文化课程,开展一批文化实践活动,以文化人和文化引领形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中“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和效果,提升人才素质培养的质量,将合适的道德文化蕴含于制度、环境和教学全过程之中,达到以文化人、全员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目的。

4.为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提供必要的服务

服务本身是一种保障行为,服务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实现的必要回应。需要通过一定的服务形式加以保护主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为师生和其他教育教学管理主体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寻找和提供给其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实践需求的伦理样态和伦理实践基础,即促进主体能够从“可能的”伦理诉求达到可行的伦理实践。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与素质培养伦理诉求及其实现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在高校建立和形成教学的道德自律机制,“管是为了不管,他律是为了自律”。有效实现对教育教学行为的伦理规范和调控,为开展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伦理路标”和“道德立法”,促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的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在形式和实质上同时具有合理性,国家、社会、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等诸多主体需要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和促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伦理的生成和发展,使高校能够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