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军学生论文集:筝曲《婆罗门引》作品分析

魏军学生论文集:筝曲《婆罗门引》作品分析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筝曲《婆罗门引》是一首由冯亚兰教授译谱,魏军先生1993年改编的D调筝二重奏作品,整首乐曲速度缓慢,体现出古朴、典雅的韵味。作品完全依照西安鼓乐《婆罗门引》音乐结构改编,原谱分为四个乐段。谱例5:第二乐段:筝曲《婆罗门引》第二乐段开始时,主旋律由上声部演奏调换到下声部演奏,音区也从第一乐段的中低音移至高音区,此时的音区移动更是强调了乐曲的主旋律,好似在与第一乐段主旋律对话。

魏军学生论文集:筝曲《婆罗门引》作品分析

筝曲《婆罗门引》是一首由冯亚兰教授译谱,魏军先生1993年改编的D调筝二重奏作品,整首乐曲速度缓慢,体现出古朴、典雅的韵味。作品完全依照西安鼓乐《婆罗门引》音乐结构改编,原谱分为四个乐段。其中,第一段、第三段和第四段旋律开头都是弱起小节。这一点,在西安鼓乐作品中较常出现。

第一乐段(1—31小节)

乐曲的第一小节是一个弱起开头,整段主题旋律都在上声部。前两小节主旋律强拍位置下声部加入纯四度和纯五度小撮。同时上声部演奏八度大撮,与西安鼓乐《婆罗门引》中单声部旋律相对比,更具有强拍稳定性和庄重的感觉。前两个小节的落音也有所不同,第一次停在高音la上,第二次停在中音la上。两次落音音区的不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不仅仅是听觉上的冲击感,更是在乐曲一开始就制造出一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感(谱例4)。

谱例4:

当主旋律再次出现时,下声部将原有的小撮又进行了扩展,用“re mi fa la”四个音做了两次下行音阶递进,回应上声部主题旋律,仿佛宫廷中的宫女们舞蹈时水袖的起起落落(谱例5)。这两个小节下声部回滑音的加入,让原本主题旋律更加生动,也与第一次主题旋律的庄重感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第一乐段结尾处重复了以20小节开始的四小节旋律素材重复,之后落在D调主音上,结束第一乐段。

谱例5:

第二乐段(32—82小节):

筝曲《婆罗门引》第二乐段开始时,主旋律由上声部演奏调换到下声部演奏,音区也从第一乐段的中低音移至高音区,此时的音区移动更是强调了乐曲的主旋律,好似在与第一乐段主旋律对话。在乐曲第34个小节处,出现了左手大拇指按弦技巧,同时和下声部主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八度的弹法也使音乐伴奏声部律动性更加突出。在乐曲41小节处,上下声部运用交替模仿的手法,又将主旋律很自然地带回到上声部(谱例6)。

谱例6:

乐曲47小节位置,下声部旋律由弱渐强,音的走向也从低音区往中音区上行发展,并且上声部旋律反方向下行发展,两者的旋律走向冲突使音乐不断地冲向高潮,在53小节以上下声部同时演奏八度大撮而收尾,之后从54小节一个上下声部大三度摇指,将乐曲带入一个欢快明亮的感觉,为64小节后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做铺垫。这样对比鲜明的手法使作品在情绪的渲染力上表现得更到位。在第二乐段64小节时,主旋律又一次被放到下声部。在这之前,从56小节到63小节,都是在为主旋律去下声部做准备,通过对力度标记以及音高变化自然地将主旋律过渡到下声部。四小节后,以上声部呼应的方式继续将主旋律带回上声部。乐曲70小节,下声部出现了连续四小节由弱渐强、由低到高的三连音节奏,成功地将第二乐段高潮慢慢引出,最终从78小节开始,在四小节摇指中逐渐收尾,特别强调在82小节,作者在第一拍强拍位置运用了古筝泛音的手法,将第二乐段结尾的中音la这个音做了一个低八度的延续,泛音的余音使乐曲第二乐段的结尾更加意味深长。也为第三乐段巧妙地做了铺垫(谱例7)。(www.xing528.com)

谱例7:

第三乐段(83-115小节):

第三乐段开头为弱起小节,这一乐段也有两次主旋律声部交叉进行的现象,一次在89小节,主旋律声部在下声部。另一次在95小节,主旋律声部回到上声部。这两次主旋律的调换,伴奏声部都有一个相同的演奏技法,就是运用了古筝泛音的手法。两个声部的互相让步,让主旋律听起来更加明显,泛音的音色也更能突出主旋律的古朴典雅。在第102小节以后,下声部伴奏旋律出现了切分音和连续下行递进的十六分音符(谱例8)。这样的节奏型出现更是加剧了与上声部旋律、节奏的矛盾,在听觉上造成一定的冲击力,使原本篇幅较短的第三乐段不单一。

谱例8:

第四乐段(116—177小节)

乐曲的最后一段,依然是弱起小节,速度稍快。在乐曲126小节,作者再一次运用了与第二乐段中53小节相似的写作手法,先是上下两个声部的八度大撮,之后上声部主旋律出现了一个大六度关系的摇指,将乐曲推向一个欢快明朗的气氛。在145小节的地方(谱例9),又一次出现了以三连音由弱渐强、上行递进的方式,推动音乐走向高潮的形式。

谱例9:

作品在第四乐段中,两次运用了泛音的手法,第一次出现在151小节时,第二次出现在170小节,都是下声部旋律,其目的是为了使乐曲更好地进入尾声做铺垫。由于进入尾声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所以在第一次泛音结尾处,作者运用了延长记号,将音乐推向尾声发展,紧接着167小节,作者再次标注说明速度“稍慢”,又将音乐更进一步靠近尾声。整首作品的最后三个小节,作者使用八度写法,将音色完全统一,使整首音乐的共鸣感更加突显。最后用摇指的技法落在D调主音结束。作品的最后一个小节,只有一拍的音,刚好与作品第一乐段开头的弱起小节构成完整小节。

筝曲《婆罗门引》并没有烦琐的指法和节奏,而是通过简单的左手颤音、回滑音技巧,以及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三连音等节奏,充分地表达出乐曲所描述的一幅虚无缥缈和有着飘纱水袖的宫女舞蹈的场面。魏军先生在尊重原谱的基础上,加入二声部伴奏旋律,也是为了更加突出主旋律的色彩,回归古朴典雅的音乐特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