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竹韵》背景创作与魏军学生论文集(下)

《竹韵》背景创作与魏军学生论文集(下)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竹韵》创作于2004年,关于本曲创作的思考与形成,魏军先生是这样回忆的:“学兄耀儒,知音律、善诗文,且能写一笔好字,其中以篆字最为精湛。遂作《竹韵》赠之,与之共勉。”《竹韵》不仅写竹写人,还写字,用书法的意象来表达音乐。《竹韵》中,有的用浑厚的低音表现书法的泼墨挥毫,有的用清丽的高音表现书法的宛若游龙。先生在《竹韵》中托物言志,寄予了浓浓的情谊。

《竹韵》背景创作与魏军学生论文集(下)

《竹韵》创作于2004年,关于本曲创作的思考与形成,魏军先生是这样回忆的:“学兄耀儒,知音律、善诗文,且能写一笔好字,其中以篆字最为精湛。遂作《竹韵》赠之,与之共勉。”学生时代生活的积累与同窗多年的友谊,使先生逐字生情,为了表达对挚友的情谊,写就此曲。从先生的创作思路中流露出的对老学友的赞赏与评价,足可想见“学兄耀儒”的为人与品格。李耀儒,是先生多年的同窗好友,二人在西安音乐学院附中读书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文人墨客喜爱为自己取字号以表达情操。李先生取字谦称“瘦竹”,瘦竹大多为瘦有筋骨、韧而不弱、中通外直、谦虚低调的形象。显而易见,耀儒先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如瘦竹般有风骨、高风亮节的人,并且据先生所说学兄耀儒就是如竹这样谦逊低调、做事周全的人。想来先生以《竹韵》作为曲名,也是因此缘由,虽写竹,实则写人,用竹的品格衬托人的品格。

《竹韵》不仅写竹写人,还写字,用书法的意象来表达音乐。书法是浸染于纸张上的无声音乐,无声却又“音律”和谐,就是书法显现出的惊人奇迹。达到字法、笔法、章法的各部分统一,则是书法的最高境界。《竹韵》中,有的用浑厚的低音表现书法的泼墨挥毫,有的用清丽的高音表现书法的宛若游龙。不一样的音乐表达着对书法不一样的感受。民谚有云“字如其人”。在字里行间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书者的品性。李耀儒先生的书法大气豪放,浑厚潇洒,刚柔交错,点线之间渗透出他多年的功力,融百家之长却不失自己独有的写字风格。他之所以能平衡笔画间轻重缓急,湿涩方圆,与其自身性情、修养和寄情于作品中的情操与意趣是密不可分的。魏军先生亦喜爱书法,研究中国的汉字使他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解读。先生曾仔细琢磨“筝”字,并查找与古筝相关的文化背景与材料进行研读,深入探究这件仁智之器的脉络,从而在古筝理论方面做了详细的解释与补充。这些成果与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热爱是分不开的。同样的追求与精神气质,使得两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李先生曾送给魏军先生很多书法作品,先生甚是喜爱。在泼墨挥毫间,耀儒先生如竹般与世无争的品质和平淡宽广的心态一览无余。耀儒先生之所以与先生成为知己,最重要的是其品质。友情需要知心交心,相交无好品质的友谊则是不能维持长久的。魏军先生作《竹韵》一曲,正是彼此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实写照,二人看重精神的交流而非物质的丰厚,所以以字画、乐曲互赠对方,着实体现了看似淡如水却情感至深的友情。竹如字,字如人,竹与字的品格相互呼应,两者都是高洁的情感表达对象。《竹韵》虽写竹,却突出韵;虽写韵,却浓墨重彩着笔于人。先生在《竹韵》中托物言志,寄予了浓浓的情谊。(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