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下):音乐本体分析成果

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下):音乐本体分析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谱例2:谱例3:与引子一样,在后半部分中作曲家采用了《婆罗门引》的素材,但不同的是这里多用中高音区来表达音乐,营造出一种缥缈的感觉。

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下):音乐本体分析成果

作曲家曾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过:“踏着千年的古丝绸之路,追寻着沙漠中消失了千年的绿洲古国——龟兹,向往你神奇般美丽存在,曾经传播着神圣的道义与文明,一路走来,心中再现你曾有过的光辉与辉煌。”

《行者》是一首在洋溢着唐文化流韵的同时,又充满着古印度音乐风格的作品,它的旋律不仅渗透着东方的审美意识,那满带古印度风情的旋律也将人们带入那遥远的丝绸之路上,使我们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那个与各国文化交流鼎盛时期的大唐,去探索当时丝绸古道中原文化的空前盛世,从这些音符中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5]丝绸之路就像一根纽带,不仅促进了商业交流,更是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交流,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音乐的存在,通过商人们的商业往来带动着中原与西域的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其逐渐融合从而产生新的音乐风格。

《行者》这首曲子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由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构成,这种多段体的结构形式,是由乐曲的音乐意境情感内涵决定的。具体的曲式分析图如下

魏军先生在这首曲子之中主要运用了两种主题旋律,一个是《婆罗门引》中的主旋律“la-la-fa-la”,这是作曲家对古老音乐元素的继承,在乐曲的慢板与主题再现的尾声部分有很多内容都是在这个四个音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另一个主题旋律是模仿胡人的旋子舞,这一部分就是作曲家的创新,是新元素的应用,主要出现在快板部分。整首乐曲采用钢琴伴奏,钢琴声部在乐曲中分量很重,无论是神秘缥缈的引子还是不同段落之间的“场景转换”,以及一些细微处乐思的交织,钢琴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引子部分

在乐曲一开始的引子部分,就描绘的有一种神奇般的美丽在其中,前边1—10小节的旋律围绕着中音mi铺展开来,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后边的11—15小节则是采用《婆罗门引》中的旋律(谱例1),使用低音区和倍低音区的音色,使音乐在悠远中又多了一分宗教的厚重感。

谱例1:

2.慢板部分

慢板较为短小,总共只有两个乐句构成。旋律线条感比较强,悠长的音调给人以空旷、沉寂和辽阔之感。在慢板18—24小节中(谱例2、3),古筝在中低音区作长音时,钢琴在倍高音区以一串串快速短小的六十四分音符像驼铃一样,在低沉的旋律中随着骆驼的步子一起摇曳,又像是远方明明灭灭的绿色,给人以生机的憧憬。

谱例2:

谱例3:

与引子一样,在后半部分(25—34小节)中作曲家采用了《婆罗门引》的素材(谱例4、5),但不同的是这里多用中高音区来表达音乐,营造出一种缥缈的感觉

谱例4:

谱例5:

3.快板部分

快板在这首乐曲中占了大半的篇幅,是本曲的重点段落,这一部分加入了作曲家自己的一些想象和思考,在35小节处(谱例6),钢琴声部以五组明快的十六分音符引出古筝声部的旋律,很好的过渡了乐段之间的情绪转换。

谱例6:

在快板的前半部分采用5/4、4/4、2/4、3/4、6/4拍的节奏不断交替和大量的7、4这样的变音来表达胡人载歌载舞的欢快场面,快板中大量应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来表现热闹、明快的音乐情绪(谱例7、8)。

谱例7:(www.xing528.com)

谱例8:

后面的58—68小节是10小节的过渡,从68小节开始,左手的旋律来自慢板的音乐素材,但作曲家在这里将摇指长音改颗粒性的单音并加入了空拍使音乐显得更加热烈、硬朗(谱例9、10、11)。

谱例9:

谱例10:

谱例11:

在83—93小节、110—123小节中(谱例12、13)钢琴声部应用大量均匀的三连音来表达流动的旋律,起伏的线条如丝绸般在风中拂动,又似大漠中一望无垠的沙丘起伏翻滚,为乐曲铺就了一层华丽的底色,在这层底色上生长出古筝声部富于跳跃性和歌唱性的旋律。

谱例12:

谱例13:

在108—111小节中(谱例14、15),钢琴声部的旋律为古筝声部从点状的音型向线条状的音乐的过渡搭了一座很好的桥梁

谱例14:

谱例15:

到124小节处,音乐情绪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作曲家用流动的音阶接续来表现大漠里风沙渐起的场面,音乐情绪从这里开始酝酿(见谱例28、29、30、31)。到134—137小节(谱例16、17)是4个小节的情绪积累,从前边的十六分音符到这里的八分音符、三连音,看似变慢的音乐实则为愈发激动、悲壮,而后通过一个八拍的长音把音乐情绪推向最高点。

谱例16:

谱例17:

在159—161三小节(谱例18)中钢琴声部一组下行的四分音符将快板激昂的情绪收住,将思绪拉回引出古筝的下一个乐段。

谱例18:

4.尾声部分

尾声部分采用慢板的主题材料,又回到慢板的旋律,以四个空灵的泛音来过渡音乐情绪的转换,经过整个曲子的铺垫与润色,相比前边的慢板曲子到这里就带上了很多的思考与追忆,表达的情愫更多了一种颂扬在其中,就像是智者在诵经一样,最后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最后以左手的弦外音刮奏收尾,既是与引子部分的呼应,又留给听众无限遐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