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宋开梅山与畲族的形成是客家源流的新发现

北宋开梅山与畲族的形成是客家源流的新发现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这以后,随着北宋王朝对湖南地区的经略,苗瑶语族先民的反抗活动开始日甚一日。在平息了“山民莫徭”的反抗斗争之后,北宋王朝加快了对湖南中南部一带的经营。开梅山推动了苗瑶语族先民又一次大规模的迁移,从而彻底地改变了苗瑶语族先民的人口格局,赣闽粤边畲族的最终形成,就与这一事件息息相关。宋代的开梅山,导致了湖南境内徭人的再一次大规模迁移。这次反抗斗争,前后持续两年多,波及的范围广及数州之地。

北宋开梅山与畲族的形成是客家源流的新发现

苗瑶语族先民虽经六朝隋唐时期的多次对外迁移,但是,直到唐末五代时期,其在湖南境内的人口规模依然很大。当时,武陵、辰阳、澧阳、青湘和邵阳五州,都在其势力范围之内。五代后期,秦再雄曾称霸五州。北宋初年,为了加强对湖南地区的控制,宋太祖曾封秦再雄为辰州刺史。

五代至北宋初年,留居在今湖南境内的苗瑶语族先民,势力依然很大。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记载:

武陵、辰阳、澧阳、青湘、邵阳五州,各有蛮徭啸聚,依山阻江,迨十余万。在马希范、周行逢时,数出寇边。以致围逼辰、永二州,杀掠民畜,岁岁不宁。太祖既下荆湖,思得通蛮惯、习险扼而能智可任者,以镇抚之。有辰州徭人秦再雄者,长七尺,武健多谋,在周行逢时,屡以战斗立功,蛮党服之。太祖召至阙下,察知可用,面以一路之事付之。起蛮酋,除辰州刺史,官其一子为殿直,赐予甚厚,仍使自辟吏属,尽予一州租赋。再秦感戴异恩,誓死报效,至州日,训练士兵,得三千人,皆能被甲渡水,历山飞堑,捷如猿猱。又亲选校二十人,分使诸蛮,以传朝廷怀徕之美意,莫不从风而靡,各得降表以闻。太祖大喜,再召至阙,面加奖激。再雄伏地流涕,呜咽不胜。改辰州团练使。久之,以其门客王允成为本州推官。再雄尽瘁边圉,故终太祖之世,无蛮陌之患。五州延袤千里,不增一兵,不费帑庾,而边境妥安,由神机驾驭一再雄而已。[52]

元初编修的《宋史》,在《蛮夷传一》中几乎原文照录了这段记载:

太祖既下荆、湖,思得通蛮情、习险扼、勇智可任者以镇抚之。有辰州猺人秦再雄者,长七尺,武健多谋,在(周)行逢时,屡以战斗立功,蛮党伏之。太祖召至阙下,察其可用,擢辰州刺史,官其子为殿直,赐予甚厚,仍使自辟吏属,予一州租赋。再雄感恩,誓死报效。至州日训练士兵,得三千人,皆能被甲渡水,历山飞堑,捷为猿猱。又选亲校二十人分使诸蛮,以传朝廷怀来之意,莫不从风而靡,各得降表以闻。太祖大喜,复召至阙,面加奖激,改辰州团练使,又以其门客王允成为辰州推官。再雄尽瘁边圉,五州连袤数千里,不增一兵,不费帑庾,终太祖世,边境无患。

然而,在这以后,随着北宋王朝对湖南地区的经略,苗瑶语族先民的反抗活动开始日甚一日。庆历三年(1043)开始,湖南境内的潭州、衡州、道州永州郴州桂阳监等地,都曾爆发了大规模的徭民起义,宋廷派提点刑狱杨畋率兵镇压。[53]杨畋求功心切,下令“杀一人头,赏钱十千”,致使“官军见利,见平人尽杀。平人惊惶,尽起为盗”[54]。杨畋的滥杀,激起徭人更大规模的反抗。一时间,“山民莫徭之类,亦皆自起而为盗”[55]。这场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持续了多年,直至庆历七年才最终平息。

在平息了“山民莫徭”的反抗斗争之后,北宋王朝加快了对湖南中南部一带的经营。熙宁年间,宋廷在“山民莫徭”最为集中的梅山一带,设县经略,史称“开梅山”。开梅山推动了苗瑶语族先民又一次大规模的迁移,从而彻底地改变了苗瑶语族先民的人口格局,赣闽粤边畲族的最终形成,就与这一事件息息相关。

梅山在今湖南资水流域的安化至新化一带,是北宋时期徭人的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关于熙宁年间的开梅山之举,《宋史》卷15《神宗纪二》有如下记载:

(熙宁)五年(1072)十一月癸丑……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

同书卷471《章惇传》对此记载更详:

熙宁初,(章惇)经制南、北江群蛮,命为湖南、北察访使。提点刑狱赵鼎言,峡州群蛮苦其酋剥刻,谋内附,辰州亦言南、北群蛮归化朝廷,遂以事属惇。惇募流人李资、张竑等往招之,资、竑淫于夷妇,为酋所杀,遂致攻讨,由是两江扇动……惇竟以三路兵平懿、洽、鼎州。以蛮方据潭之梅山,遂乘势而南。

同书卷494《蛮夷二》也有如下记载:

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开宝八年(975),尝寇邵之武冈、潭之长沙。太平兴国二年(977),左甲首领苞汉阳、右甲首领顿汉凌寇掠边界,朝廷累遣使招谕,不听,命客省使翟守素调潭州兵讨平之。自是,禁不得与汉民交通,其地不得耕牧……嘉祐末(1063),知益阳县张颉收捕其桀黠符三等,遂经营开拓……熙宁五年,乃诏之潭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烨、判官乔执中同经制章惇招纳之……于是遂檄谕开梅山,蛮猺争辟道路……籍其民,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诏以山地置新化县,并二城隶邵州。

宋代的开梅山,导致了湖南境内徭人的再一次大规模迁移。伴随着这次迁移,“瑶族的人口分布和中心区域发生了转移。湘北、湘西的瑶族始终都有,但人口大大减少。粤北、桂东北唐已有瑶族,但到宋代人口大增,成为新的瑶族中心区域”[56]。由湖南迁出的徭人中,一支向东,进入江西的中南部一带。南宋嘉定年间,迁入江西中南部一带的徭人,与湖南郴州的徭人一起,在李元砺和罗世传的带领下,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据《宋史》卷39《宁宗纪》记载:

[嘉定二年(1209)十一月] 郴州黑风峒寇李元砺作乱,众数万,连破吉、彬诸县,诏遣荆、鄂、江、池四州军讨之……(三年)夏四月癸亥,李元砺犯南雄州,官军大败……(六月)池州副都统许俊、江州副都统刘元鼎与李元砺战于江西,皆不利;知潭州曹彦约又与贼战,亦为所败,贼势愈炽……(十一月)李元砺迫赣州、南安军,诏以重赏募人讨之……(十二月)湖南贼罗世传缚李元砺以降,峒寇悉平……(四年二月)罗世传补官,寻复叛……(九月)罗世传为其党所杀。

这次反抗斗争,前后持续两年多,波及的范围广及数州之地。而且,这些地区都是徭人相对集中的地区。其势力最盛时,兵锋已远达闽西一带。据《宋史》卷413《赵希传》记载:“峒寇李元砺方起,汀人震惧,郡会僚佐议守城,希(时任汀州司户)无一语。守异之曰:‘不言得无所见乎?’希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关曰古城,若悉精锐以扼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人为危之。希至关,审形明间,申令谨候,分画粗定,贼已遣牒窥关。”魏了翁在《赵希墓志铭》中也记载说:“(赵氏)至临汀仅二月,而峒寇李元砺出没汀、赣、庐陵间。”[57]《临汀汇考》亦云:“嘉定元年(1208),邓非熊知汀州。三年……值江西峒寇李元砺窃发,非熊修罗坑隘守备,又修城浚濠,申朝廷自左翼军外再乞添拨五百人屯戍,分处五僧寺。”[58]由此可见,以汀州为中心的闽西地区,也在李元砺部的攻击范围之内。有学者认为,“这次郴州‘峒寇’进攻赣南、闽西,应带有峒蛮向赣南、闽西移民的性质,至少乱事被镇压后留在赣、闽的‘峒寇’余部,就成了入居地的移民”[59]。这批移入闽西的徭人,与此前陆续播迁到这里的苗瑶语族先人一起,成为闽西南地区畲族的重要源头之一。(www.xing528.com)

与徭人的东迁相比,开梅山所引发的徭人南下,规模则要庞大得多。[60]据饶宗颐《畲瑶关系新证》一文考证,粤东北地区的畲族,就与开梅山后湖南境内的徭人南下密切相关。[61]据该文引证的粤东惠东县陈湖村《黎氏族谱》记载,该族的迁移路线是:一支由湖南潭州永康县鹅塘都迁至粤北的连州(宋淳熙二年,即1175年);另一支则由鹅塘东乡迁至广东的高要,再由高要迁至粤东的罗浮,以后再分迁至博罗、归善(海丰)等地。该文引证的增城《雷蓝盘氏族谱》则记载道:居住在增城境内的雷、蓝、盘三姓畲民,其远祖原居住在湖南的潭州,后来的六祖公和七祖公都居住在连州(今广东连县),此后再由连州迁往增城及粤东各地。该文引证的泰国瑶族民间文书《游梅山书》,则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

郎在湖南,妹在京州,郎在湖南松柏院,妹在桂州来听声。景定元年(1260)四月八,逢天圣王改换天。改换山源向水口,淹死凡间天底人。重有伏羲两姊妹,结为妻对合双双。先直瑶人直百姓,百姓瑶人自结双……立有梅山学堂院,读书执笔写文章……立有连州行平庙,立有香竹圣王前……改换君王在圣殿,瑶人退下圣王前,流落广东南海岸……十二姓瑶人无记内,飘飘过海向东京……盘古圣王开金口……船行到岸马乡行,流落广东潮州府,乐昌安扎直田塘。

该文书以《游梅山》为题,说明它应该是一份追忆宋代开梅山事件的瑶族民间文献。文中不仅提到了“梅山”,而且还对瑶人由湖南迁至粤北的连州,再由连州迁至粤东的潮州这一段经历,有着详细的记述。故而,这段记载正好可以和惠东陈湖村的《黎氏族谱》的有关内容相互印证。

由开梅山所引发的湖南境内徭人的大迁徙,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经过这次迁移,经由不同的路线而聚居到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的苗瑶语族,已有着相当大的人口规模。最迟在南宋时期,生活在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的苗瑶语族开始汇集在一起,从而形成畲族。[62]南宋人刘克庄在《漳州谕畲》一文中,首次透露了畲族形成的若干历史讯息:

自国家定鼎吴会,而闽号近里。漳尤闽之近里,民淳而事简,乐土也。然炎绍以来,常驻军于是,岂非以其壤接溪峒,茆苇极目,林菁深阻,省民、山越往往错居。先朝思患预防之意远矣。凡溪峒种类不一:曰蛮、曰猺、曰黎、曰蜑,在漳者曰畲。西畲隶龙溪,犹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赣,奸人亡命之所窟穴。畲长技止于机毒矣,汀、赣贼人(疑当为“入”——引者)畲者教以短兵接战,故南畲之祸尤烈。二畲皆刀耕火耘,崖栖谷汲,如猱升鼠伏,有国者以不治治之。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63]

在《回刘汀州书》中,刘氏又写道:

临汀虽闽支郡,而接瑶蜑。君相择文武有威风者,以抚镇之。弄印甚久,举以属公。自开府祃牙以来,畲人之固附者,逃卒横民之喜乱者,扫囗灭迹。[64]

比刘克庄稍晚的文天祥,在《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一文中也说:

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畲)民剽劫,累政。[65]

仔细分析以上这些材料,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其一,畲族在其形成之初,主要聚居在闽西南的漳州、汀州以及粤东的潮州和梅州一带,赣南地区并无畲族。

其二,当时的畲族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所谓的“西畲”,另一支则是所谓的“南畲”。从“西畲隶龙溪,犹是龙溪人也”的陈述来看,漳州龙溪以西直至汀州一带,都应该是“西畲”的活动范围。至于“南畲”,其活动范围则主要集中在漳州的漳浦以南直至粤东的潮、梅等地。

其三,“西畲”和“南畲”的分异,或许正反映了这两支畲人迁移历史的差异。由湖南迁入江西,再由江西迁入闽西南一带的那一支,应该是“西畲”的主要源头;而由湖南进入粤北,再由粤北辗转迁入粤东潮、梅一带的那一支,则是“南畲”的主要源头。

其四,用“畲”或“輋”这两个不同的称谓来指代畲族,在南宋时已有之。“畲”是用来指代闽西南境内的畲族(如刘克庄所谓),而“輋”则用来指代粤东北境内的畲族(如文天祥所谓)。后世福建境内有“畲”而无“輋”,而广东境内有“輋”而无“畲”,均由此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