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邦君臣对汉中的发现-《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成果

刘邦君臣对汉中的发现-《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邦君臣发现汉中战略地位的优越性并取得汉中建立汉国,这是其一生事业的奠基石与转折点。也就是说,夺取关中与攻夺汉中是同时进行的,说明刘邦极为重视汉中的战略地位,将其视为关中与蜀中之间的战略要冲。

刘邦君臣对汉中的发现-《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成果

汉中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城名地,在夏商周三代已名闻遐迩,夏商时期巴国、褒国的建立与发展,西周时期褒国与周王室的和战关系,西周末年郑人南奔设立南郑,这一切都发生在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但“汉中”作为地名或者行政区划的名称,又源自“汉水”。

汉水在先秦时期就是一条著名的文化大河,其本名“汉”,孟子说:“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先秦典籍中最早记载汉水的是《诗经》,《周南·汉广》《小雅·沔水》《大雅·江汉》《大雅·常武》等篇,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到汉水,在《诗经》中汉水是一条美丽浩大的河流。由于其西北到东南的流向,与天上银河系的方位相同,银河因汉水而得名“银汉”“天汉”“云汉”等美称,在天人合一背景下,汉水也得到了“天汉”“地汉”“河汉”等美称。实际上,“天汉”之意源于《诗经》。《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经·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这里的“云汉”即“天汉”之意,指天上的银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诗中的“维天有汉”即是指“天汉”。天汉、云汉的本意与汉水有关,具有吉祥、美好等多种含义:一曰吉祥。《左传》说:“汉,水祥也”。《汉书·五行志》说:“星孛及汉。汉,水祥也。”二曰美好。萧何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三曰精华。《史记·天官书》曰:“汉者,亦金之散气,其本曰水。汉,星多,多水,少则旱,其大经也。”《史记索引》曰:“水生于金,散气即水气。《河图括地象》曰:‘河精为天汉’也。”这说明“天汉”之名来源于地上的汉水。杨泉《物理论》说:“汉,水之精也”。四曰盛大。在《诗经·大雅·江汉》中,常将“汉”与“江”并称,“江汉浮浮”“江汉汤汤”,使汉具有盛大之意。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漾言其微,汉言其盛也。”这一切都证明萧何的“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是先秦至秦汉之际人们对“汉”文化符号的普遍认识。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在汉水中游的丹阳设汉中郡。秦楚丹阳大战后,秦国夺取楚汉中郡六百里之地,在汉中盆地的南郑(今陕西汉中)设汉中郡,南郑作为汉中郡的治所一直持续到西汉宣帝时期,宣帝之后郡治迁到安康盆地的西城(今陕西安康),到东汉建立之后,郡治再次迁回南郑。杨宽先生指出:秦国汉中郡“原为巴蜀地,秦灭巴蜀后,公元前312年又加上部分新得楚汉中郡地,建为汉中郡。郡治南郑。”“辖境较楚汉中郡为大。在今陕西秦岭以南,湖北郧县、保康以西,大巴山以北地区。”说明楚国最先设置汉中郡,因位于汉水中游而得名汉中郡,秦夺取楚汉中郡之后,将上游的南郑、西城与中游楚汉中地合并设置汉中郡,汉中与南郑合一从此开始。宋人郭允蹈说:“南郑自南郑,汉中自汉中。南郑乃古褒国,秦未得蜀以前取之。汉中乃今金、洋、均、房等州六百里是也。秦既得汉中,乃分南郑以隶之而置郡焉。南郑与汉中为一,自此始。”林剑鸣先生参照谭其骧先生的《秦郡新考》指出:秦汉中郡(陕西西南、湖北西北),郡治南郑(陕西汉中)“原为楚地,怀王时置,前312年秦战胜楚于丹阳,取汉中地,重建郡。”据后晓荣考证,“秦汉中郡辖12县,分别是南郑、西成、成固、房陵、锡县、郧阳、上庸、沮县、旬阳安阳、长利、武陵。其中沮县在《汉志》中属武都郡,郧阳在《汉志》中无,应为汉代所废。《汉志》汉中郡所记载的十二县,除沔阳、褒中二县不见外,皆见于此。”由此可见,秦汉之际的汉中,在行政区划上是指汉中郡,在首府治所上是指汉中(南郑县)、汉中盆地。刘邦君臣发现汉中战略地位的优越性并取得汉中建立汉国,这是其一生事业的奠基石与转折点。

首先,刘邦本人率先发现了汉中的战略地位。刘邦在攻下南阳之后挺进关中,同时派郦商将军沿汉水干流西进攻夺汉中。《汉书·郦商传》:“从下宛、穰,定十七县。别将攻旬关,西定汉中。沛公为汉王,赐商爵信成君,以将军为陇西都尉。”“旬关”,颜师古注曰:“汉中旬水上之关也,在今旬阳县。”“先言攻旬关,定汉中,然后云沛公为汉王,是则沛公从武关、蓝田而来,商时别从西道平定汉中。”也就是说,夺取关中与攻夺汉中是同时进行的,说明刘邦极为重视汉中的战略地位,将其视为关中与蜀中之间的战略要冲。

其次,刘邦臣僚对汉中的发现是从萧何开始的。《汉书·萧何传》说:秦王子婴投降之后,刘邦进入咸阳宫,大家都在抢夺金银珍宝之时,唯独萧何抢先接管了大秦帝国最机密的国家档案。“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萧何虽然起自“主吏掾”,但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政治眼光,非一般“刀笔小吏”所能比拟。拥有秦朝国家档案之后,他对天下山川形势和汉中战略地位的认识,也非寻常人所能企及。因此,当项羽封刘邦到较为闭塞的汉中盆地时,刘邦气愤地不愿就封,而是萧何一语定乾坤。“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由刘邦与萧何的对话可以看出,虽然经历了焚书的秦火之劫,但萧何仍然熟悉先秦典籍。其中的“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是萧何说服刘邦的关键,因为楚地人既信天命,又熟悉汉水。颜师古在注解“天汉”时说,“孟康曰:‘语,古语也,言地之有汉,若天之有河汉,名号休美。’臣瓒曰:‘流俗语云,天汉,其言常以汉配天,此美名也。’师古曰:‘瓒说是也,天汉,河汉也。’”萧何的话坚定了刘邦称汉王夺取天下的信心。(www.xing528.com)

再次,刘邦君臣对汉中的发现是由张良谋划的。张良世代为韩国姬姓贵族,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秦灭韩之后,张良改始易名,成为坚定的反秦斗士,熟悉天下山河形势,因而也了解秦、蜀、楚之间的山川险要,帮助刘邦获得了巴蜀咽喉之地汉中。《史记·留侯世家》:“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实际上,项羽与范增设计策略,是将刘邦安置在被塞的巴蜀,像秦朝对待流放的罪人那样,“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然后层层设防,“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将刘邦困死在蜀地,以解除东返彭城(今江苏徐州)后的最大隐患。如淳曰:“本但与巴蜀,故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得到汉中就等于打开了刘邦集团冲破围堵的通道和门户。刘邦领兵到汉中时,张良又护送刘邦到汉中,“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因此,张良对刘邦集团取得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四,刘邦君臣对汉中的发现是由韩信等人促成的。刘邦进出汉中,除了张良、萧何等老臣之外,以韩信为代表的青年将领起到了促进作用。《史记·淮阴列传》记载:韩信在项羽帐下时,“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证明韩信是在刘邦离开关中前往汉中时“亡楚归汉”的,到汉中不被重用又离开,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这说明青年韩信既了解汉中,又清楚刘邦“上不欲就天下乎?”故而才随刘邦到汉中的,而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时,他的《汉中对》(也叫《登坛对》)则进一步坚定了刘邦冲出汉中、夺取天下的战略目标,实际上是为大批年轻的士卒树立了一个榜样。因此,韩信为刘邦集团利用汉中贡献了智慧。

综上所述,秦汉之际的汉中,是长江黄河之间、巴蜀与三秦之间的战略要地,“汉中乃秦、楚、巴、蜀必争之地,秦得之而全据上流,以谋楚矣”。萧何对汉中的发现,为刘邦找到了一块可靠的根据地和龙兴之地,为汉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为梁州。而皇刘应之,洪祚悠长。萧公之云,不亦宜乎!”张良利用与项伯的关系,为说服项羽取得汉中及此后冲出汉中的大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韩信起初虽人微言轻,但他的“亡楚归汉”代表了一批头脑清醒、志向远大的年轻人对刘邦的信心、对汉中的信心;他的离汉东归与“成也萧何”,又使他在利用汉中、“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的大战略实施过程中坚定了刘邦的信心与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