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受网络民粹主义传媒影响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受网络民粹主义传媒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热点突发事件短时间内吸引大多数网民的目光,促使网民群体的意见不断地进行病毒式传播,形成一种类似病毒式扩散格局,这正是网络民粹主义所推动的舆论场的特殊性所在。在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各种媒体的病毒式传播造成了信息的泛滥。网络民粹主义产生之后,不同的媒介都会先后进入对热点信息的捕获与传播的过程中。引发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事件,其最初信息往往都选择在人群比较集中的网络空间发布。

大学生受网络民粹主义传媒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舆论表达的新媒介

互联网的快捷、便利和开放的特点,使得大众传播门槛一再降低,微博、微信的崛起又一次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提供了更加快捷的表达渠道。微博是集撰写心得体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展现自己个性为一体的综合型平台。与博客相比,微博的互动性有所增强,网民言论更加自由,用户越来越草根化,其内容短小,及时更新,及时分享的优势已经在网络中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其互动性更强;实名制登记后,更加有助于理性、冷静发声,有助于借助熟人社会建立公用领域。通过社交媒体的“关注”和“被关注”以及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转发和评论等方式将自己和其他圈子以某种微弱的关系建立起一个有别于传统大众传播的全新传播系统。微博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微博空间中的使用者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关注、评论某一个人或某一话题,每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信息接受者,微博为每个用户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和互动的舞台。网民的发帖、转帖和跟帖都是一种意见表达的方式,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话语力量开始介入社会公共实践。社交媒介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平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话语权威正在被解构,各个阶层可以超越财富、权利、声望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名人、富人和草根群众之间的沟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话语权向草根阶层的转移。

微博、微信引发了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其匿名性、开放性使发布的信息真伪难辨。有学者云,个人一旦深处群体之中,智力水平也会随着下降,而在微博、博客舆论场中,网络参与者习惯于用感性判断代替理性思考,在对某个事件或言论的批判和围剿中已经产生了一种绝不宽容的极端化情绪,常常会形成“一边倒”的网络语境。微博参与者们轻信谣言并传播,使得谣言遍及社会的每个角落。不少网民常常渲染夸大事实,喜欢用夸大、激愤的观点来吸引眼球,使用赤裸裸的脏话、谩骂来宣泄情绪,这种极端的表现在微博舆论中很容易让人误解,导致矛盾激化。有部分网民掌握人们对政府、精英和富二代等的不满心理,故意发布虚假信息,制造社会矛盾,更是一种民粹主义极端化表现。如“肯德基饲养怪胎鸡”“国内警察打人”“城管打掉七旬菜贩牙齿”等渲染情绪的假新闻在微博、博客的舆论中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体现了一种阶级仇视和信任危机

(二)新媒体场域为自由言论提供空间(www.xing528.com)

互联网的传播渠道从最初的论坛、博客发展到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这些变革为信息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在互联网环境中,所有信息都可以实现实时发送和接受。多元渠道使互联网的传播打破了地域限制,将平民阶层的意见整合,使原先成点状分布的“感受”汇聚在一起并得到强化。网络的所有因素都满足舆论场的形成要素,在同一个舆论场之中,人们整体的密度、交流的频度以及话题的开放程度,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到舆论的形成。同样,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摆脱了有限空间的束缚而集中于任一公共平台进行自由的表达。话题的开放程度越高,言论的表达就越自由;而人群集中的密度越大,观点交流的频度就越高。热点突发事件短时间内吸引大多数网民的目光,促使网民群体的意见不断地进行病毒式传播,形成一种类似病毒式扩散格局,这正是网络民粹主义所推动的舆论场的特殊性所在。

在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各种媒体的病毒式传播造成了信息的泛滥。网络民粹主义产生之后,不同的媒介都会先后进入对热点信息的捕获与传播的过程中。这样一种跨媒介的信息流通使得舆情在复杂的网络中被无限放大,并形成一个或者多个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此过程中,传统媒体被赋予了两种不同的角色,一是对网络信息进行扩散传播,二是对网络言论的走向进行控制与指引。引发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事件,其最初信息往往都选择在人群比较集中的网络空间发布。比如先是社区、大V的微博等,接着便是不同的用户、网站开始陆续转载各种新闻评论及不同观点。或者,地方性的媒体捕捉到的突发的热点新闻被较大的门户网站所转载,甚至在网民持续关注的过程中而被置顶于主页。而由于网民的持续跟帖与关注,热点事件也会在传统媒体的介入下传播给非网民的受众,从而形成跨主体的网络传播。在即时通信、手机微博等网络载体功能的不断影响下,热点新闻评论会被便捷地复制与转载,从而使新闻热点信息的传播范围无限扩大。

在2016年7月15日,微信与微博中开始突然猛增一则消息:使用苹果手机输入“击沉”二字,其词语联想最先推送的是中国,连起来就是“击沉中国”,而输入“追随”二字,其词语联想最先推送的是美国。这则消息一经传出,其影响数量就呈现爆发式的增长。直到7月18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澄清《“击沉中国”真相竟然是这样,爱国可以,但请别盲目》。这篇文章对同样在网上引起广泛影响,微博中有影响力的@共青团中央也进行了转发,扩大影响面积,呼吁人民群众理性爱国。但是通过“击沉”事件可以看出,潜伏在广大网民背后极端的爱国势力开始骚动起来,直接威胁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