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信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实证研究

网信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实证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启蒙运动以来,由于在人类学、社会学领域使用了一些科学的方法,这使得田野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对不同地域或文化差异以及不同道德观念的揭示,为道德相对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现实支持。由此可见,得益于社会研究的发现,道德相对主义有了一定存在基础。一种打破传统、反对权威的自由化、边缘化的生活方式正异军突起,这也是道德相对主义能够如此持续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网信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实证研究

对于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宏观因素分析,首先就需要考虑到伴随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多元文化环境的变化,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领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多,人们片面地认为文化与文化之间具有太多无法互通的差异,因此在选择和评价道德行为时,倾向于放任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认为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其次就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金钱至上的氛围渲染逐渐掩盖道德至上的信仰。最后是当代大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网络传播媒介对于传统道德权威人物或事件的过分娱乐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对道德权威形象的怀疑。

(一)多元文化中自由因素过度放大

这种对自由的过度追求首先是源于文化多元意识的盛行。大多数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研究也多是从此开始的。启蒙运动以来,由于在人类学社会学领域使用了一些科学的方法,这使得田野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对不同地域或文化差异以及不同道德观念的揭示,为道德相对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现实支持。库克论证道:道德相对主义,也称文化相对主义,支持这一说法的主要是人类学家。由此可见,得益于社会研究的发现,道德相对主义有了一定存在基础。伴随着全球化交往日渐加深,人们生活的周围增加了多种多样的种群和风俗习惯,在不断的相互了解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发生着碰撞。有时候我们对彼此的观点、行为可能互不理解,这种不同风俗之间不可通约的可能是必然存在的,而这种不可公度性也暗含在了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之中。因此在面对不同民族、风俗背景下人们的差异性道德习惯时,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语言框架之内不去评价其对错,因为人们认为根本无法比较出彼此的观念及行为哪一个才是更正当或更准确的,进而把这种特殊性、偶然性不断地生活化。亦如本尼迪克特提醒研究者们不要以自己所受熏陶的习俗来衡量自己的研究客体,同时他讲道:道德在每一个地域和文化中都有所差异,它仅代表一种大多数人承认的约定俗成。

其次是不断肆虐的后现代思想文化。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出现至今,仍未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准确的定义,其研究者反对以各种研究约定俗成的方式来对其内涵做一个界定。它以解构主义和视角主义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认为一切是凌乱而没有中心的,并且由于解释者、观察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这种角度又是多元化的,因此对世界的解释也不可能是一致的,不存在能被广泛接受的普遍观念,没有什么是权威的东西。这种后现代自由意识存在于思想、行为、文艺创作、服饰流行趋向与学术研究中,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大学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也从中获得了很多与从前完全不同的体验。一种打破传统、反对权威的自由化、边缘化生活方式正异军突起,这也是道德相对主义能够如此持续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二)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www.xing528.com)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必然引起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些变动。而道德作为约定俗成的一种约束力,能最敏感地感受到这种变化,也愈加显示出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得行为主体在日常的交往中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人们在价值观上更加注重自身的价值是否得到实现,是否得到了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追求自身利益的心理反映到道德领域,就使得道德相对主义在个体层面上恰巧满足了一些利益主体的需求。由道德至上的纯粹年代到看中金钱至上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道德不再是一种内心的权威和信仰。逐渐地人们不再以是否道德来评判自己的实际行为,甚至认为只要不侵害其他人的权利,我追求什么是个人的私事,道德愈加有走向功利化的趋势。在这种相对主义、功利性的道德观影响下,诱发了很多高校中师生的错误认知,如时常见诸报端的学术丑闻等。传统的道德美德提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而如今作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一代在思维意识上更多地强调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做好事的回报,这样的“道德交易”方式不禁让人怀疑是什么变了味道,传统的道德体系也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追求奖励和回报的道德,在利他的同时也一定要利己;更消极地来想,如果没有这种利己因素的存在,可能就不会有利他行为的存在。因此,在市场经济转型期,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指导,减小经济生活中的功利化倾向对于道德领域的影响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道德的媒介传播过于娱乐化

网络媒介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日常生活中极其熟悉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浏览到各式各样的奇闻逸事,有的充满正能量,也有的恶搞经典。这种类型的平台也正符合了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很多网络内容有“恶搞”、调侃,甚至出现丑化英雄人物和道德楷模的现象:“被人们所熟知的道德模范雷锋玩‘姐弟恋’且其生前所记录的日记全是造假”“刘胡兰系被乡亲所杀”“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狼牙山五壮士其实是土匪”……在网络化时代,这种过于随意的媒体传播方式也导致了大学生越来越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杨帆认为:“在任何国家都如此,包括西方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历史英雄形象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信仰问题。”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甚至导致了历史和道德的虚无化倾向。近些年来,网络上这种恶搞趋势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有图片、有话语、有视频、有故事情节,大学生对此也是看法不一。日常的媒介生活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错误思想的传播对大学生的认知构成了隐患,不断削弱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腐蚀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止道德楷模和英雄人物的事迹过分娱乐化、虚无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