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信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

网信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波及之广、影响之大,使青年学生更易受到感染和影响。这就是信息时代社会思潮更容易对人产生影响的发生逻辑。比如说,后现代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佛性思想等凭借网络的优势,经常交织在一起,在网络社会中相互点燃、诱导,对青年大学生极具诱导性和影响力。

网信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转移了传播和影响的阵地。由于大学生是网络在线的主力军,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思维活跃、喜好接受新事物、追求自由自在等特点,因此各种思潮开始随着互联网迅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一)大学生价值观念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冲击

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混杂观念、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以及社会问题的纷繁复杂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甚至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如当今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上出现功利化、道德观念上出现泛化倾向,容易造成政治信仰不坚定、道德选择困惑、道德评价持双重标准、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鱼龙混杂的多元化思潮也成为大学生滋生个体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的“混合”推动力。

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产生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网络环境中价值观的叠加对青年人价值选择和判断、价值观形成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而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进行有效引导十分重要,一方面助力青年形成理性思考和辨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另一方面,弘扬主旋律,践行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扩大主流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要符合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变化,寻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要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同频同步,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社会思潮的裂变式传播与扩散(www.xing528.com)

信息时代扩大和加快了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面和扩散速度,呈现出指数效应,也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综合影响。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凭借先进的传播手段、虚拟媒介等更易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渗透作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公众表达舆情和传递声音的重要窗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波及之广、影响之大,使青年学生更易受到感染和影响。网络上的虚假宣传、标签化舆论操纵、标题党新闻报道等行为,则更是大学生难以理性把握的。长久徜徉于海量信息之中的大学生群体,还会主动融入网络媒体意见之中,并将这些意见转化为个人对于社会主要价值的认知,以避免被“持多数意见的公众”孤立,即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24]一旦学生处于这种普遍性的“意见气候”与舆论环境之中,个体的意见会容易随环境而改变,我们常说的“集体无意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会很自然地发生。这就是信息时代社会思潮更容易对人产生影响的发生逻辑。

(三)社会思潮自身间的相互交织与影响

在信息时代,思潮不再“单一作战”。各种思潮在传播扩散过程中,会出现多重思潮的交错融合与交互影响,而且,这种相互胶着、相互影响产生的效果更深远而有力。比如说,后现代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佛性思想等凭借网络的优势,经常交织在一起,在网络社会中相互点燃、诱导,对青年大学生极具诱导性和影响力。以校园贷为例。学生首先是个体主义欲望膨胀,加之后现代主义“无厘头”、佛性思想等的“无所谓”,就会滋生消费主义甚至是拜金主义。“高校学生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如果受到拜金主义思想侵蚀或者具有虚荣、攀比心理,父母提供的费用往往不能满足需求,他们随之就会从校园贷获得资金,有的甚至引发赌博、酗酒等恶习,有些还因不堪校园贷逼债而逃课、辍学。”[25]拿民粹主义来说,它以反对权威、反对精英、反对政府为主要旗号,从而煽动民众情绪、激化社会矛盾、扰乱社会秩序,这就很容易与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思想走到一起。有研究指出:“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合流,表现为极端民族主义,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对于国际正常的经济、社会交往活动予以抵制和排斥;激进左派以底层民众代言人自居,发表排外反美、质疑改革开放的言论,为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提供理论动员和依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6]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民粹主义与其他思潮的交互问题。再以娱乐主义为例。娱乐主义的垂直化蔓延,不仅消解了精英与大众、严肃与娱乐等认知框架,而且模糊了事实与虚构、理性与情绪的边界,侵蚀主流价值观,这样的趋向与主张就会向历史虚无主义靠拢。同时,消费主义还与泛娱乐主义相生相伴,在青年群体中不断蔓延。总而言之,各种社会思潮在信息时代会更加容易地走到一起,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之势,并渗透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