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对网信时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实证研究

大学生对网信时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实证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民族主义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民族主义仍然是当今各国政府和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可见,他认为民族主义与国家政权相关。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民族政权的忠诚高于一切。这种心理状态同生养的土地、本地的传统以及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权威密切相关。”然而,尽管如此,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这恰恰体现了民族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

大学生对网信时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实证研究

(一)民族主义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民族主义仍然是当今各国政府和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和所涉及领域之广泛给学术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难形成统一的观点。“民族”和“民族主义”起源于国外,由于每个国家具有不同国情和历史,因此,词源翻译会存在一定偏差。所以,对“民族”的词源和语义及“民族主义”内涵进行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主义,为后续研究做铺垫。

1.民族词源的理解与界定

“民族”一词通常英翻译为“nation”。而在港台地区,将“nation”译为“国族”。《新英汉词典》对“nation”的主要注释有:[1]民族;[2]国家;[3]国民;[4]部落等。①“Nation”往往会和“state”联系在一起——“nationstate”,即民族国家。由此可以看出,“nation”隐含建构国家的相关政治性内涵。“Ethnicity”和“nationality”有时也译为“民族”。“Nation”的衍生词“nationality”还有国籍的意思,这也隐含了其具有国家组织的民族意思,[5]签证上填国籍的英文单词就是“nationality”。因此,中英文互译常常会引起偏差与混淆,对我们的理解产生影响。

如果根据现今对民族的中英文互译来看,是将“中华民族”翻译为“Chinese Nation”,那么把我国“少数民族”译为“minority nationality”显然不妥,这与我国现有的事实不符。因此,有学者提出将“‘nation’译为‘国族’或将‘56个民族’的民族译为‘ethnic group’(也有将其译为族群)”[6]。那么这样更加符合我们的国情,也容易使人理解,避免受到民族分裂势力的利用。费孝通曾表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经结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7]早在1962年,中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部和中央编译局召集讨论会研究决定,为了更方便研究,将经典著作中有关民族的相关词统一译为“民族”,不准用“部族”或其他词。因此,“中华民族”的称谓和56个民族的叫法已成既定的事实。那么,我们只能选择民族的具体含义帮助我们理解民族主义。

有很多政治家、学者对民族提出他们的观点和定义。恩格斯说:“同工商业手工业一起,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8]列宁认为:“民族是社会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9]吉登斯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10]。霍布斯鲍姆则认为:“‘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是息息相关的,若我们不把领土主权国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讨论,所谓的‘民族国家’将会变得毫无意义。”[11]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四大标准,认为民族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12],四者缺一不可。虽然他们属于不同的流派,也公认民族不是国家,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民族(nation)一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具“政治性”。还有许多学者提出,民族是与血缘、历史、文化、宗教等相关的共同体,其历史远比国家久远。笔者以为这也不无道理,但是结合当今时代背景,不可否认,民族越来越与政治相关,“没有国家保护的民族很难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中得到承认,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权利也难以保障,除非有利用的可能性”[13]。民族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才有意义,因此,我们选择更具现代意义的角度来理解民族,也为理解民族主义奠定基础。对于“民族”一词,我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及历史对其加以理解。综上所述,(现代)民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国家密切相关,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公共文化,共同的情感,并生活于同一政治经济共同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

2.民族主义内涵的理解与界定

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为某一群体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该群体的部分成员认为有必要组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该定义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没有被认为采用“一国一族”的形式。他继续提出民族主义的几项基本主张,其中有一条指出:“民族是政治权力的唯一源泉”[14]。可见,他认为民族主义与国家政权相关。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民族政权的忠诚高于一切。这种心理状态同生养的土地、本地的传统以及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权威密切相关。”[15]马克思·韦伯的观点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的共同契约,它的适当表现形式是愿意形成一个自己的国家,因此它一般有助于这样的国家的诞生。”[1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民族主义可以表明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心理状态。(它是)近代史的一项运动……不过直到18世纪末叶,民族主义才开始普遍被认为是在塑造人们共同的以至个人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因素。”[17]从以上几种观点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是一种伴随着现代化并逐渐转向政治向度,同时还怀有高度忠诚情感,代表民族成员的共同利益的社会思潮。然而,尽管如此,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这恰恰体现了民族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结合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的具体国情,采用费孝通的“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双层格局”理念,本研究认为民族主义在中国基于中华民族这第一层之上,是一种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运动,表现为建构并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公共文化,维护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各成员对民族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情感。

(二)民族主义与相关概念发展的关系视角

1.民族主义与现代化

“现代化”一词从英文“modern”,即“现代”“摩登”,演化成现在的“modernization”这一动名词,意为“to make modern”,即“使成为现代的”。韦氏词典注明:现代指从大约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早使用的,是相对medieval即中世纪而言。“它不仅是一个时间尺度,更是一个价值尺度,宣告着一种区别中世纪的新的时代精神的出现。”[18]如果说现代化是指一种现代的发展方向,是动态的,那么现代性就是静态的,作为描述现代的特征和属性。表5.1为西方现代性形塑的发展历程。

表5.1 西方现代性的形塑[19]

现代化起源于西欧。一场伟大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成现代工业社会,机器大生产替代工场手工生产。随后这一浪潮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19世纪传入北美。随着西欧和北美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巨大的生产力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这也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研究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等。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发展是一个理性取代传统和感情的过程,即由工具理性、形式理性取代价值理性、实质理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以新教伦理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精神’——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和禁欲观等。”[20]亨廷顿则总结了现代化的一些基本特征,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具有革命性、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阶段性、同质化、不可逆性、进步性等。[21]安东尼·吉登斯从宏观层面的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军事力量四个维度进行了现代性的分析。[22]帕森斯看来,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进化论构成了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比如,政治系统结构、医疗教育结构、宗教结构等。[23]由此可见,正是现代化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结构,客观上为民族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首先,两者在变化中相互促进。一方面,现代化产生巨大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原有的面貌被现代化所颠覆和改造。于是,民族主义在现代化的推动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首要目标逐渐发展起来,同时,现代化在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又为其提供先进的手段。另一方面,民族主义也随着这些改变而改变,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传统化是民族主义最显著的表现,象征着民族主义的独特魅力,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些传统是根据现代化的需要而“设置”出来的。其次,两者在发展中相互支持。当代民族国家都在加快发展现代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定以发展现代化目标的政策来赶超发达国家。这也是落后的民族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经的途径。当然民族主义需在一定合理范围内,一旦超过这个范围,民族主义也会阻碍现代化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很好的证明。再次,民族主义的存在也为现代化提供了多样性。不是所有的民族国家都照搬同一现代化模式,每个民族国家都有具体的国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代化建设。因而,现代化的多样性存在又能为后发型民族国家提供更多可参考的道路。

2.民族主义与全球化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具有相同的渊源,均诞生于欧洲。15世纪,大批欧洲商人为了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开始远洋出海,史称“大航海时代”。这一时期开始了东西方频繁的贸易往来。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由瓜分波兰和美国革命开始,历经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征服普鲁士、俄罗斯、西班牙,民族主义思潮正式形成,开始全球散布。从起源至今,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一直相伴发展。如今,全球化思潮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如资本、媒体、贸易、文化、政治、生产、思想等,并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国家与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国家再也不是单独的个体,已经成为这张全球网里的各个结点。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内容由最初以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逐渐延伸至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从而产生民族主义与全球化这一对矛盾共同体,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当今,民族国家仍然是民族主义最佳的表现形式。由此,全球化带来两大趋势:其一,民族国家的主权行使受到限制和主权属性受到削弱;其二,全球化发展和民族化加强同时出现。[24]

第一个趋势表现在超越国界的组织机构的出现,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欧共体等。这些组织机构是各民族国家根据共同利益建立并参与其中,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妥协,需共同遵守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这样势必限制民族国家主权的行使。在各国相互依存度提高的情况下,一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采取单边措施,产生贸易壁垒,表面上看似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实际上也削弱了自己在经济领域里的主权。

第二个趋势表现在发达国家企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向发展中国家推行或强加其政治理念、生产方式消费观、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等,建立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为自己谋取利益,并鼓吹自己的民主政治和价值观是世上最好的,具有普适性。这种外来的强势民族主义势必会引起本土民族主义的反抗,引起摩擦和冲突,在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暗中支持恐怖组织活动和萨达姆政府践踏人权为由,单方面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在伊拉克人民眼里,美国的行动是干涉内政。其实“美国等国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私利,使阿拉伯国家继续从属于西方”。[25]

当然也有好的一面,有些本土民族主义在反抗过程中对他国理念巧妙地加以吸收、转化,并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全球的地方化”。由此看出,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是共同前行且相互交替,两者处于在不断地互动、交融与博弈的过程中。[26]在促进贸易、文化、科技等全球化的同时,也使得各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得以继承和延续。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利用其独特性,即两者之间的区别,正在建构新的世界面貌。全球化要实现的目标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获得世界认同,强调共同性和融合性,价值体系趋同、经济利益趋同、文化理念趋同及共享;而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维护原有的政治体系,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维护传统文化传承。正是这种相悖的行径,再加上原有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各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才导致民族国家之间的摩擦,甚至激烈的冲突。第二,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的相悖,导致“不平等”“不对称”地位,使民族主义产生一种抵制作用,客观上促使民族主义的独立,争取平等的权利。在全球化的范围里,又延伸出区域化,体现了多样的景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不可能同质化。第三,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民族主义更具复杂性。民族主义不像起初那样目的如此单纯,即新兴资产阶级为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建立新型的民族国家。

3.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民族主义促进了民族国家的诞生,那么自由主义则确立了人民主权观念。早在启蒙运动时期,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观念就体现了自由主义的主张,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到了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的颁布,自由主义的思想核心就更为鲜明。“自由主义是作为反对封建王朝专制的思想运动而产生的。”[27]一般认为,自由主义强调以个人主义为中心,提倡个性发展和个体独立,维护个人的价值、权利、自由等神圣不可侵犯,个人利益在民族国家之上。相比较而言,民族主义强调个人对民族的忠诚,具有排外性,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还极有可能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两者在近几个世纪一直纠缠地发展,表面看似互相在“掐架”,本质上谁也无法离开对方而独自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8]只有生活在民族群体中的人才有意义。这不像自由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社会只是个人的追求和价值实现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过分强调自由高于民族或民族高于自由的立场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到了近现代,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成为发展趋势。在耶尔·塔米尔看来,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在巩固民族理想的同时并不无视其他的人类价值观念——民族的理想应该依据这种人类价值来衡量。”[29]它强调“民族群体价值观和个人自由价值观相互协调,以便遏制个人主义和绝对的集体主义[30]。然而这种试图结合自由民主宪政和民族主义政治的温和民族主义是颇具理想性的,在现实中并不那么容易实现。虽然它们之间是碰撞前行,但仍然朝着象征进步的方向,对人类进步起着指导的作用。

4.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在爱国主义者眼里,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始终忠诚的只有一个国家;而在民族主义者眼里,该国有好坏之分。[31]安德森用表达美好祝愿的诗歌、散文体小说、音乐和雕塑等风格迥异的民族主义文化产物说明“植根于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是开放的,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民族可以邀请人们进入想象的共同体”[32]。由此可以看出,安德森认为爱国主义是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且爱国主义具有宽容性和开放性。英国的米诺格认为两者的区别是:“爱国主义是热爱本国的现实情况,因此主要表现为抵抗外来侵略以捍卫显示存在的祖国;反之,民族主义则是致力于实现祖国尚未达到的理想目标。”[33]然而,民族主义为达到所谓的目标,也会发展成极端民族主义,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主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可以看出民族主义具有排他性。“就感情依附而言,爱国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理性”。[34]如今,民族主义越来越趋近于爱国主义。在我国,无论是舆论还是教育,大多提爱国主义。房宁认为“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民族理论是在人们共同的意志基础上形成,并通过国家政权来保证和实现民族利益,因此,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诉求是相通的。只有在国家政治生活不尽如人意时,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会发生分离和冲突”。[35]比如,解放战争时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就发生激烈的冲突与分离。

笔者认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民族国家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可以共存的。长期以来,他们形成相通的感情基础、相同的诉求、相似的生活方式等等。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发展及人民的选择,以一个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为主的国家,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可以统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