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信时代大学生思潮影响实证研究结果

网信时代大学生思潮影响实证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威尔默也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轮廓至今仍不清楚,但其中心经历——理性的死亡,似乎宣告了一项历史工程——现代性的终结”[12]。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理性主义所追求的绝对的真理都是虚妄的,进而颠覆理性主义的根本立场。利奥塔指出,正是语言的多样性导致了主体的消解。(二)国内后现代主义研究现

网信时代大学生思潮影响实证研究结果

(一)国外后现代主义研究主题与特征

1.关于反理性主义理论

对现代理性主义的否定和批判是从尼采开始的,当他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他宣告了理性的死亡和“绝对真理”的终结。威尔默也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轮廓至今仍不清楚,但其中心经历——理性的死亡,似乎宣告了一项历史工程——现代性的终结”[12]。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理性主义所追求的绝对的真理都是虚妄的,进而颠覆理性主义的根本立场。罗蒂认为所谓的“永恒秩序”“中性框架”都是一种妄想,而传统理性主义所肯定的普遍人性与历史进步更是一种虚构。因此罗蒂对于伽达默尔解释学极为欣赏,“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发现客观真理,而是要维持谈话进行,达到人类的相互理解而已”[13]。伽达默尔认为,由于解释者和文本是处于一定历史视域中的,解释者对于文本的解读就要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解释者就不可避免地要受自己个人成见的影响。他说:“与其说是我们的种种判断,不如说是我们的种种成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存在的历史性需要种种成见为我们的全部经验能力指定最初的方向。成见乃是我们向世界敞开的先入之见。”[14]可以看出,解释者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带有个人偏见的,而这种偏见又是先入为主的,因此就会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理性主义的权威

2.关于反中心主义理论

在尼采提出“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福柯在《事物的秩序》中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题。这预示着传统哲学所给定的“人”的概念的瓦解。福柯认为,“欧洲的实践证明,人的自我已经被肢解得四分五裂,统一的自我已不复存在”[15]。因此,对于历史而言,也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类主体,没有永远的人的核心本质,由此对人的主体进行了“非中心化”的消解。对于主体的摧毁,结构主义语言家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没有主体的系统,人只是语言的一种功能,一种结构功能。布洛克曼在《结构主义》中认为,“我,主体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至今它只是自以为如此。这样一个中心,根本不存在”[16]。利奥塔指出,正是语言的多样性导致了主体的消解。他在《后现代状态》中写道:“社会主体本身似乎正消解在游戏的散播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语言会不断加入到原有的老的语言中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因此,利奥塔认为,“无人能够运用所有的语言,而且人们也不再拥有普遍通用元语言,那项所谓‘体系—主体’的工程业已失败……”[17]德里达的反中心主义则体现在对“中心”本身的发难。按照传统思想的看法,结构是有中心的,“中心是唯一的”,“中心”构成了某种结构中的“本质性的东西”。因此,传统思想宣称:中心既在结构之中,又在结构之外。对此,德里达认为,“中心既然是处于总体的中心位置,既然它不属于这个总体,那么这个总体的中心必然在总体之外的某处。这样一来,中心也就不成为中心了”。[18]

3.关于反本质主义理论

所谓反本质主义,指“放弃内在与外在、事物的内在核心与其边缘领域之间的区别的企图”[19]。罗蒂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对事物的本质进行了消解。在罗蒂看来,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使用并没有什么区别,一个关于对某一事物认识的主张也就是一个关于能够充分运用该事物做某些事情、能够把该事物融入其他事物体系中的主张。也就是说,“一个信念之真,是其使持此信念的人能够应付环境的功用问题,而不是其摹写实在本身的存在方式的问题”[20]。这样一来,真理问题是同事物的本质没有关系的,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就没必要去事先了解事物的本质。福柯对事物本质的消解主要集中在对人的本质的消解上。“在福柯看来,既然人不是永恒的无限存在物,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一种认识论建构,那么,人也就不可能具有恒常不变的普遍本质。”[21]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具有共同本质的观点。关于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区分实际上是一种深度模式,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概括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四种深度模式,最早的一种深度模式是黑格尔或者马克思的辩证法。“因为辩证法认为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人们不能以现象判断事物;社会生活、历史的现象必须要经过破译,也就是说必须要找到其中的内在规律和内在本质。”[22]在杰姆逊看来,后现代理论话语,实际上是要抛弃这种深度模式,力求打破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拒绝阐述理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罗兰·巴尔特也认为:“本研究如同一颗葱头,从表面看有许多层次,里边到头来并没有心,没有核,没有隐秘,没有不能再简约的本原,唯有无穷尽的包膜,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的统一。”[23]因此,反本质主义者认为,关于内在与外在、现象与本质之间区分的深度模式已经消失了。

4.关于反基础主义理论

反基础主义的挑战对象是基础主义。所谓基础主义,按照R.伯恩斯坦的界定,指“这样一种信念,即我们在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存在着或必须存在着某种能够为我们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24]。“根据罗蒂的解释,基础主义具有三个基本前提:第一,每一种文化都拥有一个理论基础;第二,这个基础是由具有真理和真相意义或处于优先地位的一系列特许表象构成;第三,学术研究以探求这个基础为主要目的。”[25]罗蒂在《哲学和自然之镜》中否认任何形式的基础主义。罗蒂认为:“我们应当摒弃西方特有的那种将万事万物归结为第一原理或在人类活动中寻求一种自然等级秩序的诱惑”,“那种认为人无论如何能将发生于道德政治思考中的以及在这类思考与艺术实践的相互作用中的一切问题置于‘第一原理’(哲学家的职责正在于陈述或阐明这些原理)之下的整个想法,开始变得荒诞不经了”。[26]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所有与基础、原理或中心相关的名词都指明某种不变的存在”。实际上也就是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解构。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即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所寻找的基础,其实是一种“歪曲的基础”,是在用“因果说明性的表现思维方式”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27]因此,反基础主义其最终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摧毁基础主义。(www.xing528.com)

(二)国内后现代主义研究现状与趋势

1.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研究

杨宁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在西方社会流行,其基本精神是不断反传统和反权威,进而也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王永玲等就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语境中应该如何解读、评价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针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所作出的消极批判及其积极成果,我们应该辩证地区分对待,既要积极借鉴吸收其有利的成果,又要努力克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绕过西方现代化所走过的弯路,并立足于一个正确的学术立场,对“拒绝后现代主义”的口号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批判。马汉广对于后现代的问题,认为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作为一个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要深刻地探讨其理论的试探性质以及它与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搞清它对我们的积极启示以及局限性。可见,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研究,大多文献集中在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上,据此我们可以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有一个更为客观准确的认识和了解。

2.关于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研究

阮博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改革开放的推进,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并对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表现在它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享乐主义,行为方式上的无政府主义。基于此,我们要积极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就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又要不断推动高校德育改革。蔡振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实施途径以及德育目标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从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来具体阐述如何应对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徐丹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一种认识论,渗透到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并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文中主要是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及政治信念造成的消极影响来论述的,对此提出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关的措施来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可见,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加以防范。

3.关于后现代主义与高校德育的探讨

解如华指出高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在正确合理地借鉴吸收后现代主义积极因素的同时,促进德育内容从单纯注重道德知识向重视情感因素的转变,使德育目标从注重“完人教育”到关注学生个性成长转变,使德育方式由教师单一说教向师生对话转变。赵志毅等是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反思我国高校德育的,文中观点主要体现在高校德育目标应注重多元化、高校德育内容应重视开放性、高校德育方式应提倡师生对话、高校师生关系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平等相处,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开放、自由的高校德育新体系。李俊指出我国高校德育忽视了德育目标的具体实现过程,而仅关注其最终的实现结果;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的传授;师生关系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仅注重教师的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以上这些都将不利于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此,我们可以认真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合理因素,对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及师生关系存在的弊端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德育目标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德育内容能够更加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德育方式提倡多样性;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