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负面的报道对新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和蔓延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组数据显示出大众媒体是大学生得知读书无用论最主要的通道。这些报道一起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让大学生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新读书无用论。本研究借此考察大学生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调查显示,21.7%的学生赞同“接受高等教育就业却无优势”。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

(一)媒体的负面宣传

媒体的覆盖面广,传递迅速,其影响具有增殖力。负面的报道对新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和蔓延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传播学上的“二级传播”假设,新闻事件不是直接作用于公众,而是由一些民间专家先行做出解读,形成价值判断,传递给公众,公众对他们十分信服,甚至到了盲从的程度。网络舆论看似亿万民众在发声,核心环节是这些“意见领袖”在设置议程,掌握话语权[30]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以不同的形态在影响着受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十分重大。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运用,新闻媒体的受众覆盖面越来越广。追逐潮流的年轻人既是获取新鲜资讯最积极的群体,也是深受媒体影响的群体。在访谈中,很多被访者表明对媒体过分宣传的担忧。

[例1]

我: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变小一点?

小勤:媒体不要老是报道负面的例子,比如读清华北大的回家猪肉等,应该多报道一些正面的例子。

我:媒体这样报道可能也是想唤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啊。

小勤:这个不错……但每天都在喊“读书无用”,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的。

[例2]

祝婷:我以前也不知道什么是读书无用论,是在看新闻以后才知道的。

我: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报纸?电视还是网络?

祝婷:哦,网络,现在上网比较多嘛。我就感觉媒体一直在渲染“狼来了”。其实我身边的大部分人还是肯定读书的价值的。当少部分人有这种行为的时候,我觉得媒体不该这样[广泛的、过多的报道]。

从表9.5可以看出,“大众传媒”比重最大(42.8%),其次是“生活经验”(27.8%)。从家人朋友那里得知读书无用论的比例较低(19.8%),通过校内教育得知读书无用论的比例最低(9.6%)。这一组数据显示出大众媒体是大学生得知读书无用论最主要的通道。

表9.5 被调查者得知新读书无用论的途径

除了报纸的报道之外,各种杂志、网站也时常推出读书无用论的报道。这些报道一起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让大学生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新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这样的字眼总能触动大家敏感的神经,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推出的报道确能吸引人的眼球

(二)经济压力与期望的落差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都有上涨大学学费的诉求,教育部门表示高等教育的成本不断上涨,办学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的教育收费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来看,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从很多大学生家庭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比依然很高。表9.6显示出被调查者认为的玲玲父亲不让女儿上大学的原因。本研究借此考察大学生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22.1%认为“学费高(投入大),产出低”是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这一比例在这道多选题里是最高的。

表9.6 你认为导致玲玲父亲反对她上大学行为的原因是?

在6类不同类型的高校里,民办高职的学生对大学教育“学费高,产出低”的支持率最高,达到了64.8%。对这一观点的赞同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民办高职、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公立高职、“211”工程等重点大学。赞同度最低的“211”工程大学的比例也达到了36.1%。各高校的住宿费差距不大,一般都在1000~1200元/年,但是学费相差很大:重点高校一般专业4800元(人/学年),艺术类专业7000元(人/学年)。普通本科高校的学费略高于重点高校。民办本科高校的学费在13000~16000元(人/学年),独立学院学费大约15000元(人/学年)(艺术类18000元)。民办高职的学费在10000~12000元(人/学年)高昂的学费加上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满,就容易怀疑接受大学教育的价值。访谈中很多学生抱怨学费高。

在大学收费以后,高昂的学费成为来自贫困家庭学生的一笔不小的开支。调查显示,3%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家庭供给自己上学非常吃力,11%的学生感觉有点吃力,而感到非常宽松的只占11%。尽管有助学贷款等一系列的资助措施,但是对于家庭贫困者而言,大学学费仍旧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很多的助学贷款是要还的,借钱上大学现象仍存在于一部分大学生中。

在国家重点高校,在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具有优势的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所占份额逐渐减少。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高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同时,也集中了最多的高校贫困生[31]调查显示,民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聚集了比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高校更多的贫困人口

“读书致贫”度量的是接受大学教育对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情况,表9.7显示,公立高职的学生赞同“我身边‘读书致贫’的现象很多”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普通本科高校、民办高职和民办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民办高职以及公办高职因为聚集了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加上高昂的学费以及学风不佳、实践环节不能令人满意等因素而导致就读体验不佳。有趣的是,大学生对本专业就业质量的主观感受并不受学校层次的影响,即使学校水平不均,大学生们对“读书致贫”论的观感相差不大,这或许与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有关。(www.xing528.com)

表9.7 被调查者对“我身边‘读书致贫’的现象很多”赞成情况的统计

(三)就业的双重影响

1.就业质量低的影响

在整个社会转型加剧、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教育也难免变得功利化甚至谋生化。教育谋生化是社会谋生化的结果,教育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32]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被越发重视,教育面向市场的呼声高涨。大学生对就业也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视。调查显示,21.7%的学生赞同“接受高等教育就业却无优势”。就业难只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是大学扩招后的教育质量下降、国家经济结构以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等问题。这些年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新“常态”,就业难的突出表现是就业质量不高。大学生难以就业或者就业质量低,就会使他们对读书多年付出的金钱与时间是否值得表示怀疑。“读大学不如捡破烂”“怎么也是养猪,不如现在就养”“明知不能跑得远,何必累得张嘴喘”“读大学,失败的投资”等论调就是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低下的嘲讽。

2.依靠家庭就业的影响

很多学者关注就业和家庭背景的关系。“在就业现象的背后,起作用的正是一代人向另一代人传递社会身份的现象。”[33]家庭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并不均等。[34]一些大学生凭借家庭背景的优势,就业不是一个问题。一方面家里人会通过各种途径为其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他们对于学习是不必拼尽全力的。读书在他们眼中的地位自然不那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只占富裕或权势家庭子女的一小部分——我们常说的官二代、富二代。

3.学习氛围不浓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新读书无用论。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促进的作用,同辈之间的氛围在促进与被促进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要学的嘛,老师就不要管了,让他们回去好了。老师不要强求着让他们留下来。”

4.高等教育不公和社会阶层流动减弱

教育文化资本是催化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也构成了突破阶层边界的基础力量和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对于社会大部分成员而言,能够实现向上流动才具有正向和积极的意义。强势阶层通过各种途径维护着本阶层的利益,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教育文化资本作为一种向上流动的力量正显现出弱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的不公和社会阶层流动的减弱正是这种趋势弱化的表现,如图9.1所示。

图9.1 与父母所属阶层相比,不同阶层的代际流动情况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35]

图9.1显示了不同阶层人群就父母所属阶层作为参照系,对自我未来预期的估计态势,这种态势呈现了不同阶层的可预期的代际流动估算取向。中下层的人群感觉和父母相比自己向下流动和流动停滞的比例较高,存在小部分的向上流动。下层人群感觉向上流动几乎无望,感觉流动停滞的占很大的比重。那么在校大学生感觉社会阶层流动的情况如何呢?这与他们对新读书无用论的认知是否存在联系呢?如表9.8所示。

表9.8 你是否赞同“我对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感到底气不足”

表9.8显示,非常赞同“我对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感到底气不足”的占9.1%,比较赞同的占23.4%。35.5%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很不赞同的比例是7.3%,不赞同的比例是24.7%。赞同和反对此种观点的同学各占一半。对“拼搏不如拼爹,出彩不如出位”的调查结果是:非常赞同的占9.9%,比较赞同的占12.6%,不赞同的占34.3%,很不赞同的占21.3%。在另一项单选题中,选择“人们对于教育在向上流动中的作用感到悲观失望”的也占到了29.4%。

不少被访者认为,家庭富有或者有权势的同学毕业以后不愁找不到好工作,这些人容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同时他们的这种家庭背景和思想也会影响到一部分同学。

尽管不能低估个人努力的价值,但是同样不能低估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今后职业发展的影响,在中国这种注重人情关系的社会更是如此。尽管“居于较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阶层成员的子女具有更多的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几乎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但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衡则使得中下层的社会成员的不公平又添一层。[36]既有的阶层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看似公平的大学录取制度背后显示出一定的阶层差异。弱势阶层的子女进入冷门专业的比例要高很多,这一方面是学费的原因,另外一方面,这些家庭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不得以选择一个有把握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即便他们的分数线已经远超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比较而言,在计算机、国贸、经济等热门专业,优势阶层的子女就读的比例明显大于弱势阶层的子女。[37]调查揭示,档次较高的大学里,家庭富裕者居多。“211”工程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家庭供给子女读书“非常宽松”的比例都较高,几乎是民办本科高校的3倍,家庭供给上学的负担“非常吃力”的比重较低。而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高校则聚集了较多的家庭贫困者。高水平大学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状况一般优于一般高校。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去向突出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该校1982—1986年毕业的4615名学生中,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属企事业单位的为2675人,高达58%。[38]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资金也是无法和重点大学比肩的。

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指出:“尽管招收了史无前例数量的学生,中国高校的机会不平等仍在加大。高等教育的繁荣惠及了新兴的城市中产阶级,对于穷人和农村人而言,机会仍旧寥寥无几……对农村学生而言,军队和公安的工作都比上大学更能实现社会流动。”[39]优势阶层的子女在学业成就和就业上拥有较为有利的条件。“强者恒强”的道理虽然应用到社会阶层上不大合适,但是弱势阶层想要获得咸鱼翻身的难度之大也是不可否认的。在专业选择、高校层次、就业质量、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没有优势的学生看来,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放弃——读书无用。

导致新读书无用论在大学校园里产生影响的其他原因还有:高等教育质量不能让人满意[40];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大学生社会地位下降;一些名人没有读过大学或者中途辍学照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也有影响;中国长期以来的实用主义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