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墙之影:曲靖古建筑美鉴

墙之影:曲靖古建筑美鉴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20年6月,吕家大院的影壁仅存一段,可惜的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留下的标语已经不见了。“此方”的民居老宅,凡“马头墙”也是常见的建筑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以四合五天井为格局的山墙上也有“马头墙”。“此方”民居一概称为马头墙的建筑构件可谓花式多样,以板瓦造鱼鳞纹饰最为常见,也有仰覆板瓦筒瓦结合托花卉的,也有筒瓦单独造型饰以其他材料的,其间交合处,又多有海棠,牡丹等点缀,十分生动。

墙之影:曲靖古建筑美鉴

诗云:

风剥土壁墙影留

岁刻时光兴味然

百态千姿疏乡愁

春景秋色驻斑斓

建筑艺术特点上看,“此方”虽然多为土墙造壁,但是墙面的文化体现构思及其奇妙,尤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同时,在“此方”的民居老宅建筑中,墙体文化还体现得十分丰富,自明清时代至民国时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无不留有明显的历史烙印。

(6-001 修复前的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影壁 王雄思)

“此方”残存的影壁中,最为独特的当属吕家大院的影壁,由于其建于大院门前长型院落西端,所以显得奇长。据当年曾经把吕家大院作为地下斗争基地,并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的吴沛民先生回忆,这个照壁很长,曾经有红军写过标语在上面。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记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两次经过珠街:第一次是在公元1935年4月26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于1935年4月26日由富源县西流水出发,经麒麟区以东的乌柴沟,进至珠街、堡子、涌泉、西海一带宿营。吕家大院就在涌泉村。截至2020年6月,吕家大院的影壁仅存一段,可惜的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留下的标语已经不见了。时光一晃,已经过去了八十五年。

2020年时逢农历庚子年。是年正月初三,一场莫名的大火,把吕家大院前排正在修复中的楼房焚毁,到2020年7月,为了开发红色旅游,涌泉村在被火灾焚毁的前排楼房的基础上,拓展为一个广场,名为“红军广场”。另根据该村吕姓后人介绍,大院联排一共建有多家住户的房屋,皆为吕姓一族。每户三间的格局,五户便是一十五间,每间按两丈宽度计算,大致是90余米的长度。一楼有隔墙,各户为居,穿过堂屋和隔间,有通道到后花园。后花园以隔墙或者厢房相隔(见2-051),各自为院。但是只要上到二楼,数户人家仅以木板半壁和部分承重墙相隔,木门开启,便可以整排楼层贯通。这样的设计,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战时便于机动。于是楼有多长,前院的影壁就有多长。同样,除了屏蔽隐私的功能外,也有屏蔽外界的功能。尽管由于后期乱石以及夯土筑起的院墙分隔,以及影壁部分倒塌所致,难窥全貌,现今观来,依然气度不凡,正如前章已经简述的,特别是其翘角的独特艺术处理,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见6-001至6-007)。敦子四组张家大院的影壁相对而言也算是较大的(见6-008)。至于中所四组民居(见2-042)及小河湾吴家村夏家院子门前的影壁就显得短了(见6-009至6-010)许多。

(6-002 修复中的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

(6-003  修复中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影壁)

(6-004 修复中的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前排楼房)

(6-006 修复后的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新建影壁 马玲鲜)

(6-005 火灾后的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前排楼房火灾现场 马玲鲜)

(6-007 墩子四组张家大院 珠街街道)

(6-008 修复后的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影壁前红军

(6-009 中所四组)

(6-010 小河湾吴家村夏家院子39-40号 珠街街道)

根据实际地形、宅基范围等,除去如前一章节所见的中所一组雷家营叶吉品家影壁链接弧形围墙外(见5-064),“此方”的一些影壁,或者是围墙也有仅建半截的,或者参差错落,好比卧龙蜿蜒,气韵生动。如涌泉四组二板甲74号围墙(见5-066),发于屋脊鸱尾,顺于垂脊望兽,接于马头墙翘角,延过道立墙,度矮墙与门相吻合,看家护院,仰首问天,既错落有致,又不呆板,一气呵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更显得威仪非凡;围墙的造型厚实而挺立,给人以坚固敦厚之感,其青瓦白墙,还显得挺秀俊美。同样风格的涌泉五组大埂村(见6-011至6-012)及西海老公社(见2-050)、西海宋家大院的半截影壁依门立墙(见6-013),墙顶的青瓦造型,墙端却借助筒瓦和板瓦反复相扣造成花纹,或填实或虚空,虚实结合,构成精美的图案,把中国古典美学的装饰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6-011 涌泉五组大埂村半截影壁之一 珠街街道)

(6-012 涌泉五组大埂村半截影壁之二 珠街街道)

(6-013 西海宋家大院马头墙 珠街街道)

“此方”的民居老宅,凡“马头墙”也是常见的建筑艺术重要组成部分(见2-001、2-003至2-004、3-065、3-075至3-076、3-082至3-083、3-090、3-103至3-104):以四合五天井为格局的山墙上也有“马头墙”(见6-014至6-016)。

“马头墙”具有防火防盗功能,在建筑艺术上也因为各自造型和装饰的大同小异,却又显出千姿百态,情态万端。亦或鱼鳞龙身,亦或莲花宝座,亦或牡丹盛开,亦或大海潮生,亦或百卉繁茂,亦或百花绽放,亦或财源滚滚……联排民居老宅也大多设有(见6-013至6-044)。有限的面积便派生出各自的理想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皆以简单的瓦造出极佳的艺术构图,仿佛在不经意间自然相生,极具传统美学上的对称美。

(6-014 珠街社区张家大院后院马头墙)

(6-015 珠街社区张家大院角院马头墙之一 珠街街道)

(6-016 珠街社区张家大院角院马头墙之二 珠街街道)

“此方”民居一概称为马头墙的建筑构件可谓花式多样,以板瓦造鱼鳞纹饰最为常见,也有仰覆板瓦筒瓦结合托花卉的,也有筒瓦单独造型饰以其他材料的(见6-017至6-044),其间交合处,又多有海棠,牡丹等点缀,十分生动。

(6-017 墩子民居 夏关锐)

(6-018 三源四组 珠街街道)

(6-019 小河湾吴家村之一)

(6-020 小河湾吴家村之二)

(6-021 珠街民居 夏关锐)

(6-022 墩子一组 珠街街道)

(6-023 珠街七组)

(6-024 小河湾四组)

(6-025 涌泉五组大埂村 珠街街道)

(6-026 堡子一组 王雄思)

(6-027 小河湾四组 珠街街道)

(6-028 堡子三组 王雄思)

(6-029 小河湾四组 珠街街道)

(6-030 堡子二组 夏关锐)

(6-031 小河湾二组 珠街街道)

(6-032 中所碉楼 珠街街道)

(6-033 堡子一组 王雄思)

(6-034 中所七组 珠街街道)

(6-035 中所二组 珠街街道)

(6-036 涌泉五组大埂村 珠街街道)

(6-037 西海上河村 王雄思)

(6-038 涌泉五组大埂村 珠街街道)

(6-039 珠街张家大院 珠街街道)

(6-041 堡子一组 王雄思)

(6-040 墩子潘吕村107号 珠街街道)

(6-042 小河湾吴家村 珠街街道)

(6-043 中所雷家营之一)

(6-044 中所雷家营之二)

前面所见之马头墙多以夯土(土基)为心,砖块砌边勾缝并以板瓦仰覆构波浪纹线而成图案,也有石灰粉平墙体而不用砖块的。更为奇妙的是,在珠街社区张家大院的马头墙上,在以石灰粉墙的基础上,居然残存着彩绘(见6-045至6-046),墙体的青花色涂料已经被风雨冲刷得只有一部分大致的影迹,而且已经氧化变黑。所幸其卷草型云水纹饰存留尚属完整,可以看出其作为边饰图案,沿袭了明代简约明快的艺术风格,少有清代繁琐复杂的描绘。

(6-045 珠街张家大院之一 夏关锐)

(6-046 珠街张家大院之二 夏关锐)

风雨岁月的剥蚀使得白墙脱落较为严重,在“此方”的各类影壁、围墙上是否还有其他绘图,实在无法得知,这又不失为一大遗憾。但是墙体彩绘少量的残存,无疑也为“此方”墙体文化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在中所孙家营四组孙氏老宅的影壁上见到的些许痕迹,其以青花烟墨勾勒的卷草型云水纹饰,并非单一的墨色勾画,甚至还有靛蓝与花青色的彩色遗存,无疑又是一窥当年墙体文化斑斓鲜活的一大幸事(见6-047至6-053)。从中国传统对称审美上看6-051至6-052才到该影壁的中段,向两边延伸开去的忍冬草与半圆形边饰相连,一气呵成。作为影壁的边饰勉强可以窥见,至于墙心又绘有何种图案,是墨或白?还是丹青彩绘?又不得而知,询问邻居长者,只说有过,好看。具体是什么,又说不记得了。

再有就是三源张家大院门楼正面墙上彩绘残留的彩绘也属于卷草图案如玉祥云居中,对称绘制,自然又是一种风格(见6-054至6-060)。按照通常的艺术规律,圆形残段中必然绘有图案,具体会是何种图案呢?还是一个不得而知了。

然而仅就残存的影壁而言,其彩绘当初决然是丰富的也是有一定的意图表达的,这个可以从“此方”民居老宅建筑的其他墙体艺术中窥见一些风采。

(6-047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影壁彩绘残迹之一)

(6-048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影壁彩绘残迹之二)

(6-049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影壁彩绘残迹之三)

(6-050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影壁彩绘残迹之四)

(6-051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影壁彩绘残迹之五)

(6-052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影壁彩绘残迹之六)

(6-053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影壁彩绘残迹之七)

(6-054 三源张家大院门楼彩绘残迹之一)

(6-055 三源张家大院门头彩绘残迹之二)

(6-056 三源张家大院门头彩绘残迹之三)

(6-057 三源张家大院门头彩绘残迹之四)

(6-058 三源张家大院门头彩绘残迹之五)

(6-059 三源张家大院门头彩绘残迹之六)

(6-060 三源张家大院门头彩绘残迹之七)

至于“此方”民居老宅建筑格局中分隔院落的隔墙,现存已经很少见到,涌泉大埂村五组(见6-061)墩子潘吕村158号的隔墙倒还尚存半截,这与“此方”一院多户的建筑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一院多户没有隔墙,一些也存在使用隔墙或者以厢房相隔。墩子潘吕村158号的隔墙造型依然是青白色调,残留部分可见一面用青色涂料绘成半圆形(或者叫鳞纹,也有称莲花瓣)的边饰(见6-062至6-067),一面还是用青色涂料涂绘边框留白鳞纹亦或莲花瓣,下方还可见到一圆形残段。堡子姚家大院厢房山墙外同样也有半圆形的彩绘(见6-072至6-073)遗存。

(6-061 涌泉大埂村五组围墙彩绘残迹之一)

(6-062 涌泉大埂村五组隔墙彩绘残迹之二)

(6-063 墩子潘吕村158号隔墙彩绘残迹之一 珠街街道)

(6-064 墩子潘吕村158号隔墙彩绘残迹之二 珠街街道)

(6-065 墩子潘吕村158号隔墙彩绘残迹之三 珠街街道)

(6-067 墩子硬山顶民居后墙彩绘残迹)

影壁上留下的彩绘基本不见,仅有一些残边遗留(见6-068至6-071)。有趣的是,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残存的影壁在修葺复建过程中,施工人员从墙脚的废墟中居然挖出几枚兽牙(见6-072),当时是2020年4月2日,市博物馆的几位专业人员也在现场,见之初断为“野猪獠牙”,估计为某年某月几个值守的人员在山上猎得野猪,于吕家大院影壁墙下杀了朵颐后抛弃的。

(6-068 涌泉大院子村影壁彩绘残迹之一 珠街街道)

(6-069 涌泉大院子村影壁彩绘残迹之二 珠街街道)

(6-070 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影壁彩绘残迹之一)

(6-071 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影壁彩绘残迹之二)

(6-072 施工者在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影壁下挖出的兽牙)

堡子姚家大院卷棚式猫拱墙及挡风墙上的彩绘,如果不特别注意很难发现(见6-074至6-076)。尤其是挡风墙上的彩绘,依稀可以看到荷花的痕迹(见6-077)。

(6-073 堡子姚家大院厢房外山墙彩绘残迹之一 珠街街道)

(6-074 堡子姚家大院厢房外山墙彩绘残迹之二 珠街街道)

(6-075 堡子姚家大院厢房内山墙彩绘残迹之一 珠街街道)

(6-076 堡子姚家大院厢房内山墙彩绘残迹之二 珠街街道)

(6-077 堡子姚家大院门楼墙头彩绘残迹)

(6-078 堡子姚家大院门楼挡风墙覆斗彩绘残迹)

彩绘还出现在“此方”民居老宅的门洞墙上,这是最能体现主人家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最佳位置,当然更是向世人表白其高雅的文化追求和品味。遗憾的是除了残存一些曾经彩绘的边框痕迹外,大多已经没有了画心的内容。三源董氏老宅的门头,除扇形痕迹外,其余均不可见(见5-022)。

(6-079 小河湾吴家院子侧后门门头彩绘)

小河湾吴家院子侧后门的门头,也残留扇形彩绘芯内或者是画图或是文字,亦在厚厚的尘埃中凭人猜想去了(见6-079)。庄家屯高家大院侧后门门头也残存着彩绘痕迹(见6-080)。传说其主人高将军在外地镇守,凡回家省亲,必然于距村数里便下马步行进村。这个风俗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普遍。大约始于汉武大帝。相传在西安有一条叫“蛤马陵”的小巷子,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就安葬在下马陵中段,汉武大帝走到这里的时候也要下马步行,以示尊敬。陕西话中“下马”二字与“蛤蟆”同音,故而就叫“蛤蟆陵”。《三国演义》中刘备在距离诸葛亮住处半里便下马步行,亦是对“卧龙先生”的尊敬。我国古代在一些神圣的地方,比如孔庙、象征皇权的地方,或者是有其他可以彪炳,可以弘扬业绩的建筑、可以纪念的地点,以及公认值得尊敬的人物的处所等,为了表示尊敬,即使再大的官也要步行通过,以显敬畏和仰慕之心,有的地方还立有“下马碑”抑或“下马石”等。如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而孔庙则是国家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场所。无论你的身份是官、是民,在古代被视为文化和教育的最高象征和国家的精神所在面前,为了表示对文化和先贤的尊重与敬仰,古人便立有下马石。古有的下马石上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等多种文字。于是形成了古代社会“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礼仪文化。高将军所为,必然是对家乡对亲人的尊敬。在“此方” 乃名人辈出之所,各村组,凡是出过官人、名人的村落都流传着类似的故事,自然也彰显着“此方”自身的文化价值。

(6-080 庄家屯高家大院侧后门门头彩绘残迹)

珠街四组孙家老宅门头(见6-081)的图案也在风雨剥蚀后留下了些许印迹。“青天白日”(见6-084)窗洞左立边残留一个“忠”字(见6-082),右立边残留“礼” 以及隐约可以辨认的“義”字的上半部分(见6-083)。自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始,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一旦掌握政权而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诚然也成为了古之仁人志士追求修身的基本要求。结合来看,“孝、悌、忠、信”是到明代才出现的,明·周楫云《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孝” 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忠” 是忠于君主;“信”自然指的就是诚信、信誉,所谓“言必忠信,行必笃敬”是也。因此珠街四组老宅门头墙体的竖排彩绘文字基本可以推之为古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做人的根本,即“人生八德”。古人原意是以“孝”为尊、为大、为先,只不过为了表示对“党国”的忠心,四组老宅便以“忠”字带头,即在家国天下的格局中,亦以国为重。姑且不议民国时期如此的标榜比比皆是,但就张扬传统文化而言,无疑也彰显了从古至今,人的一生在遵循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上,是很讲究“八德”的。

(6-081 珠街四组孙家老宅门楼墙体彩绘之一 珠街街道)

(6-082 珠街四组孙家老宅门楼墙体彩绘之二 珠街街道)

(6-083 珠街四组孙家老宅门楼墙体彩绘之三 珠街街道)

(6-084 珠街四组孙家老宅门楼墙体彩绘之四 珠街街道)

在屋檐下的横眉处,还有两条家训:“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此语出自《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其上集云:“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说:家里有贤惠的妻子,丈夫心烦事就少;儿子如果知孝,父亲可以放宽心了。故而又云:“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败。”在《增广贤文》下集中再次说:“妻贤何愁家不富,子孙何须受祖田。”亦有云:“《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本家训出自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是迄今大约1500年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其序致第一开篇明确指出:“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意思是说:“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所以在治家第五中,《颜氏家训》指出:“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意思是说:“妇女主持家中饮食之事,只从事酒食衣服并做得合礼而已,国不能让她过问大政,家不能让她干办正事。如果真有聪明才智,见识通达古今,也只应辅佐丈夫,对他达不到的做点帮助。一定不要母鸡晨鸣,招致祸殃。”《颜氏家训》也就是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因此在珠街四组的老宅上出现“妻贤夫祸少  子孝父心宽”当属家风文化传承的典型痕迹。这个现象在武举人家的碉楼门头是以石刻嵌入墙体的,更加显得用意良苦(见9-225至9-226),也说明了“此方”墙体文化的丰富性。

“此方”民居老宅的墙面彩绘更多的还体现在门洞墙、门楼过厅和中堂或者正堂的门廊墙面上,然而多以破败残损留给今天的人们(见6-085至6-100)。

(6-085 大院子村吕家大院门廊墙面边饰残痕 珠街街道)

(6-086 墩子翟家四村11号门洞墙面边饰残痕 珠街街道)

三源唐家院子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一 珠街街道)

(6-088 三源唐家院门洞墙面残痕之二 珠街街道)

(6-089 珠街吕家老宅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一)

(6-090 珠街吕家老宅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二)(www.xing528.com)

(6-091 西海203号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一)   

(6-092 西海203号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二)

(6-093 西海李家村283号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一)

(6-094 西海李家村283号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二)

(6-095 珠街5号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一)

(6-096 珠街5号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二)

(6-097 西海民居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一)

 
(6-098 西海民居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二)

(6-099 三源民居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一)

(6-100 三源民居门洞墙面边饰残痕之二)

涌泉良璧老宅正堂门前廊台两侧墙壁上残存的图案,再次把时光从明清时代拉到了民国时期。涌泉大院子村良璧老宅墙面残存的图案,结合其门头的西式建筑风格看足以证明这座宅子建于民国时期,但是院内格局依然承袭了明清风格,墙体则体现了民国时期的特点,其院子青石台基和天井保存尚属完好(见6-101至6-105)。

(6-101 涌泉何家上村良碧老宅正堂门廊墙面彩绘残痕之一)

(6-102 涌泉何家上村良碧老宅正堂门廊墙面彩绘残痕之二)

(6-103 涌泉何家上村良碧老宅正堂门廊墙面彩绘浅浮雕残痕局部)

(6-104 涌泉何家上村良碧老宅正房)

(6-105 涌泉何家上村良碧老宅正房前廊天井须弥台)

西海朱家大院廊下彩绘边框是很少见的残迹(见6-106)。至于其他民居老宅是否有过,已经难觅踪迹。唯一在进门照壁上寻到的一个墙体残迹(见6-107),是在朱家大院。由于墙体被隔去一半,下面又有一个巨大的木箱遮挡,只能看到一个浅雕彩绘的局部,大致分析,估计为一个巨大的草书“福”字一口田的“一”字。问及住户也非原本的人家,故便不能确认。

(6-106 西海朱家大院墙面彩绘残痕)

(6-107 西海朱家大院进门照壁墙面文字残痕)

墩子夏官大门墙面的浅雕彩绘则又是一个例外:花窗造型配以蝙蝠和牡丹,寓有福禄和富贵之意(见6-108至6-111)。

(6-108 墩子夏官大门门洞墙墙面边饰残痕之一)

(6-109 墩子夏官大门门洞墙墙面边饰残痕之二)

(6-110 墩子夏官大门门洞墙墙面边饰残痕之三)

(6-111 墩子夏官大门门洞墙墙面边饰残痕之四)

例外的还有中所箐口举人村的武举老宅:

在以中轴线的规制建筑的武举老宅中,有左中右三院大门。其右边大门门洞右墙上,绘制右为兰花图案(见6-112至6-115),大有芥子园之画风。左边的门洞墙上已经看不出图案了,唯有隐约可见一树枝上挑(见6-116至6-118);在其左大门的门洞墙上,则还残存左竹右松的部分图案(见6-119至6-120)。由此推演,按照“四君子”的文化传统,右大门不存在的应当是梅花图案,即所谓“松竹梅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四君子之梅,代表傲而不俗,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兰,代表悠香淡雅,居幽谷,处深山,厌尘世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竹,表达轻而不佻,心空自在,性情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松:代表坚贞不屈,苍劲之力可坚守荒原险隘,朗朗风骨亦不畏冰霜雨雪。竹的谦虚谨慎,梅的淡雅清高,兰的君子之心,松的铮铮傲骨,使“四君子”文化跃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象征了,1819年高中武进士并举人的张氏先人张成元,如此的表达与追求,当是应该大加赞赏的。

(6-112 中所武举老宅右门门洞墙墙面彩绘残痕之一 珠街街道)

(6-113 中所武举老宅右门门洞墙墙面彩绘残痕之二 珠街街道)

(6-114 中所武举老宅右门门洞墙墙面彩绘残痕之三 珠街街道)

(6-115 中所武举老宅右门门洞墙墙面彩绘残痕之四 珠街街道)

(6-116 中所武举老宅中门门洞墙墙面彩绘残痕之五 珠街街道)

(6-117 中所武举老宅中门门洞墙墙面彩绘残痕之六 珠街街道)

(6-118 中所武举老宅中门门洞墙面彩绘残留树枝局部)

)(6-120 中所武举老宅左门门洞墙面彩绘残留松树)

)(6-119 中所武举老宅左门门洞墙面彩绘残留竹子)

珠街社区张家大院的门厅彩绘则是体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见6-121至6-123)。

(6-121 珠街社区张家大院的门厅彩绘 珠街街道)

(6-122 珠街社区张家大院的院廊柱彩绘 珠街街道)

(6-123 珠街社区张家大院的院门厅彩绘)

门洞墙壁上的浅雕无疑是“此方”墙体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遗存虽然已经不多,并有的毁坏严重,但是依然风采夺目。如西海宋家大院门洞墙壁,从仅存的几枚松针上看,显然曾经有过精美的浅雕(见6-124至6-127)。残迹留给后人的虽然有诸多的遗憾,却也不乏诸多的怀想。

(6-124 西海宋家大院老宅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一)

(6-125 西海宋家大院老宅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二)

(6-126 西海宋家大院老宅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三)

(6-127 西海宋家大院老宅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四)

三源董氏老宅的门洞墙上浅浮雕残迹虽然破漏严重,污染面积过大,但是依旧可以看到当年的精美和文化表述,左墙浅浮雕当为“苍松延年”(见6-128),其松针苍翠(见6-129)、根干有力(见6-130),右墙浅浮雕当为“和合富贵”(见6-131),其荷花荷叶仙鹤同框伫立(见6-132)又谓“荷花水禽图”,或是“一路(鹭)连(莲)科”,下沿则是波涛绵延(见6-133),体现了主人家的文化意愿。

(6-128 三源董氏老宅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一 王雄思)

(6-129 三源董氏老宅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二 王雄思)

(6-130 三源董氏老宅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三 王雄思)

(6-131 三源董氏老宅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四 王雄思)

(6-132 三源董氏老宅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五 王雄思)

(6-133 三源董氏老宅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六王雄思)

三源董氏老宅右墙的这幅“和合富贵”拍摄于2018年5月。2020年 再度前往时,已经坍塌毁损,无了踪迹(见5-022、6-134)。

(6-134 三源董氏老宅门洞右墙损毁的浅浮雕)

三源董家村136-141号张家大院(见6-053、6-135,下卷5-401),属于清代建筑,并有“甲第鸿开”额匾,查字典可知,甲第的释义为:第一,豪门贵族的宅第;第二,指豪门贵族;第三,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第四,明清时称进士。至于张家大院具体属于哪一种,已经无从考证。倘若结合下卷第五章5-646看,是否会有其他的暗示呢?无论如何,以此参照,在“此方”的其他老宅中,至少可以认为凡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家,都会在墙体上表达一定的意向。

“甲第鸿开”的三源张氏老宅门洞左右两侧,则是浮雕加彩绘的艺术墙面,即其左为靛蓝彩绘兰花,浮雕一颗似梅似菊的大树,疑似摇钱树,因为其下方的海浪,又暗示着“财源滚滚” (见6-136);若是菊花,便是寓意大吉大利,以图案一花一蕾的造型规律看,其树左枝脱落处当是第四朵花,又预示着四季发财(见6-137);若是梅花,在树右上枝处有疑似鸟爪的残余(见6-138至6-139),脱落之处极似一鸟型,所以不妨推测此残损处必然还有喜鹊。再以四朵花象征四季,则又暗喻四季平安之意;其下沿则是浪涛和兰草(见6-140至6-141)根脉深厚,如海浪滔滔不绝,而且更如蕙兰幽香。

(6-135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 王雄思)

(6-136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一 王雄思)


6-137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二 王雄思)


6-138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三 王雄思)

(6-139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五 王雄思)

(6-140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四 王雄思)

(6-141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六 王雄思)

门洞右墙同样是靛蓝平面彩绘兰花(见6-142至6-143),画心也有浮雕,十分遗憾的是仅剩下一个看似在扶犁耕田的小人的上半身(见6-144至6-145)。大致可以解读为“唯有勤耕方可致富,富贵发达,进而甲第鸿开”之“渔樵耕读”“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张家大院门洞墙浮雕加彩绘残留借以兰花作衬底呼应,一则有兰菊深谷二幽香,处世上标二贤达之意,二则兰花在四君子中排行第二,是否也暗示张氏进士及第为第二名——榜眼?若是,又是何年高中?或者仅仅表示张氏家族的“豪门贵族之宅邸”?由于资料匮乏,还是无法得知。

(6-142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一 王雄思)

(6-143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二 王雄思)

(6-144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三 王雄思)

(6-145 三源张家大院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四 王雄思)

“此方”西海沈家院子的门洞墙壁浅雕保存尚属完好,拙中藏巧,朴中显美的艺术风格为住宅平添了许多文化的风采。其左右皆为方圆结合构图,右边的浅雕初看四角是四条蛟龙,实为左上角为牛首,右上角为羊头,“羊”者吉祥也,美好也,“牛”大约该是勤奋、诚实的意思,牛羊展翅造型,皆驾祥云;左右下角似乎都是龙首,忍冬卷草花纹展翅造型,宛若浪花;龙身变形作浪花,宛若蛟龙出海,“龙”者,神也,神龙出海,飞黄腾达也。这四角浅雕又作蝙蝠造型解,其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图案中找寻不到,或者是受“鱼龙变化”风格的启发,并造有口吐瑞气,祥云为翅,由民间工匠自创而成(见6-146至6-150)。

(6-146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一 王雄思)

四兽所围绕的圆形中是《呦呦鹿鸣》图(见6-151),又叫《深山鹿鸣》。构思创意十分精巧:起伏的崇山峻岭间,如玉祥云远近缥缈,梅花鹿仰望金钟,谓之“鹿鸣”,崇山峻岭间右岩上是一株青松,松树上一只猕猴与鹿对视;松有长寿之意,猴子的出现,如果与马同图,本是“马上封侯”的意思,但是此图无马,推之猕猴谓之“灵”亦或谐音“候”。“候”有等候的意思,意味着人之所以一时暂未发迹,是由于时运未济,这与“猕猴”所暗喻的的“候”的出现似有关联,旨在告诫只要力图上进,如牛勤耕,刻苦奋进,必有贵人提携,亦若神灵相助,即使是贫穷的人,富贵荣华荣耀风采也会到来,吉祥和美好的生活也会到来。再则,猕猴栖于松枝,松有长青长寿之意,猕猴前还有一朵梅花,左边山崖上是一株灵芝祥云,故而又有“猕猴献寿”“和美如意”的意思。

在此何妨细品一番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的《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呦呦鹿鸣》浅雕在西海宋家大院门洞中的出现,自然离不开广交天下朋友,欢迎嘉宾、迎来送往的意思:即使是寒门陋宅,粗茶淡饭,山毛野菜,只要君子莅临,也有村醪薄酒、粗俗乡音款待,正如郑驳《五经异义》曰:“此诗之意,言君有酒食,欲与群臣嘉宾燕乐之,如鹿得苹草以为美食,呦呦然鸣相呼,以款诚之意尽于此耳。”

曹操《短歌行》也写道: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6-147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二 王雄思)


6-148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三 王雄思)

(6-149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四 王雄思)

(6-150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五 王雄思)

(6-151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右墙浅浮雕残迹之六 王雄思)

与《呦呦鹿鸣》相对的是左边的浅雕图案,该图案损毁稍多,姑且名为《麒麟吐瑞》。浅雕四角,依然是蝙蝠造型的四兽,仔细观赏,上面右兽似虎,左兽似虎非虎,似蝠非蝠,皆饰卷云纹翅膀造型,细柔羽身;下面左右姑且看为左龙右凤,左兽有齿,疑为龙,右兽勾嘴,疑似凤,当地人说就是龙,无非是分个雌雄,皆硬翅,粗羽身,造型风格相同。四兽依然围绕圆形图案,从处最中心位置的已经脱落的残存看,推测为麒麟吐瑞当为不错。麒麟回首仰望,瑞气升入云天;其尾部紧接野草祥云,表示寒舍的祝福;麒麟前方是高崖上旺盛的蕉叶(大业之意),且有贵人在等待;于是,似乎宅主意在:愿君子日行千里,必有麒麟献瑞,大业亦当有成,进而平步青云,前途无量。当然,还通过四兽祈福,四季平安,更有四海同福、四海升平的意思。左右合为八寿八福,或许又暗喻“八方福寿”。在传统吉祥图案中,四向对称连续(即“四方连续”)等传统装饰式样,并使用于陶瓷等审美文化现象形态之上的,以表达具有福善之事、嘉庆之征等审美蕴意(见6-152至6-157)。

(6-152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一 王雄思)

(6-153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二 王雄思)

(6-156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五 王雄思)

(6-155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四 王雄思)

(6-154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三 王雄思)

(6-157  西海沈家大院门洞左墙浅浮雕残迹之六 王雄思)

岁月的时光,投映在“此方”民居老宅数百年难以抹去的历史、难以掩盖的传统、更是难以复制的文化史迹上,不由得使人怅然。

(6-158 墩子村158号)

(6-159 堡子民居 王雄思)

(6-160 中所孙家营文化长廊彩绘之一 陈凯)

(6-161 中所孙家营文化长廊彩绘之二 陈凯)

(6-162 中所孙家营文化长廊彩绘之三 陈凯)

(6-163 中所孙家营文化长廊彩绘之四 陈凯)

(6-164 中所孙家营文化长廊彩绘之五 陈凯)

(6-165 中所孙家营文化长廊彩绘之六 陈凯)

(6-166 中所孙家营文化长廊彩绘之七 陈凯)

(6-167 中所孙家营文化长廊彩绘之八 陈凯)

(6-168 中所孙家营文化长廊彩绘之九 陈凯)

故余亦有诗云:

万种风情抒世界

几多墨意纳山川

轻雕浅绘天和地

经世忠言奉与传

以墙留影,借壁问往,斑驳斑斓之后,“此方”画屏之中又是何等景至?欲得详解,何妨再行探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