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辽称霸中原,高昌王国的历史回溯:一封回顾往事的书信

西辽称霸中原,高昌王国的历史回溯:一封回顾往事的书信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昌王国也是回鹘人建立的国家。大石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却言简意赅的信,让使者带给毕勒哥。毕勒哥一看这信,开头先回溯了一下历史,换句话说,套套契丹辽朝和高昌回鹘的老交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如果看作一个国家的话,按照漠北回鹘帝国的传统,国内一般设有两个君主,一个正汗,一个副汗,分管帝国的东西两部,西迁以后这种传统维持了下来,以摩尼教

西辽称霸中原,高昌王国的历史回溯:一封回顾往事的书信

1130年,耶律大石离开可敦城,整军西征。以可敦城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状况来看,短短五年的时间里,若说他真的积攒起了十万大军,可信度不会很高。无论宋朝官员还是金朝官员,向朝廷汇报的时候都说大石“集兵十万”,这十万其实是个虚数。大石这时候的兵马当然比他起初收服可敦城、从周边游牧部族手里借到的“万余”为多,但达不到十万, 六七万就顶了天了。

大石西征,不可能把全部兵马都带走,必须留下一支部队继续守备可敦城。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稳赢不输的仗,万一西进不成功,还把可敦城丢了,连个退路都没有,那可就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因此跟随大石西征的部队,还得比六七万少,顶多也就五万上下吧。

这五万人是否直线向西呢?不可能。因为大石想要前往喀喇汗王朝,去那里建立根据地,必须通过西域各国,首先是回鹘人建立的高昌王国。冲入高昌国,杀开一条血路,并非明智之举,借道过去吧,对方又未必会答应。所以大石选择兜个圈子,从西域北部游牧民族势力相对强盛,却并没有成型国家的地方绕行过去。

契丹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指向西北方,进入谦河(今俄罗斯境内的叶尼塞河)流域,这个地方传统叫“谦谦州”,居住着吉利吉斯人。吉利吉斯人是唐代黠戛斯人的后代,黠戛斯一度攻灭了庞大的回鹘帝国,但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黠戛斯帝国就西迁了。

这西征的第一步,出乎意料地不顺利。大石二月份到达谦谦州的时候,夏季还没有到来,这个地方僻处极北,气候寒冷,行军极为艰难。更倒霉的是,吉利吉斯人不肯轻易放过这些只是借道而行的外族人,他们数百成群,多次用小队骑兵来骚扰契丹军。

大石想要和吉利吉斯人好好打一仗,彻底占领这一地区,然而人生地不熟,那些草原民族又来去如飞,很难追到踪迹,一旦战争持续时间过长,己方的粮草物资就要大量消耗,还怎么往西走呢?况且,如此荒僻的地方,占领下来也没有太大用处。

为了避免遭到重大挫折,大石驳回了手下将领与吉利吉斯人继续作战的建议,明智地下令脱离战斗,快速通过这一地区,向南翻越金山(今阿尔泰山),进入翼支水(今额尔齐斯河)和也迷里河(今额敏河)地区。

和吉利吉斯人的冲突说明北路走不通,那些地方草原广阔,人烟稀少,契丹人和当地民族也没有什么接触,想要通过这些地区千里行军,确实有点困难。也迷里河周边地区就不同了,这里气候相对温暖,虽有大片草原,河流两岸也能开展农业生产,因此大石就在这里重整兵马,打算休整过后再继续西征。

为了能够在也迷里河沿岸站稳脚跟,作为下一步军事行动的根据地,大石还号召部下并且征发周边百姓修建了一座城池,起名叫也迷里,汉文史料上也写作“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以西)。既然北路被证明走不通,那就只有走南路,也就是说从西域正中心直插进去。虽然可预见的沿途会遇见很多阻碍,终究当地国家曾经和契丹辽朝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情况摸得比较准。

如果他们放我们西去,那我们就老老实实地西去,如果不答应,那就打过去吧。基于这种盘算,大石休整时间不长,就又离开了叶密立新城,南下进入高昌王国境内。

高昌王国也是回鹘人建立的国家。

回鹘人在西域地区建立有多个政权,势力最大的是东面的甘州回鹘国、和州回鹘国,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喀喇汗国——据说这三国的创建者都是回鹘帝国的王室后裔。顾名思义,甘州回鹘国的都城是在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后来被元昊所灭,并入西夏。和州回鹘国的都城是在高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这个地方也叫作西州,因此和州回鹘也就同时被称为“西州回鹘”或者“高昌回鹘”。

那么为什么又叫“和州回鹘”呢?有两种解释:一说是高昌这个地名在回鹘语中叫作“喀喇和卓”;另外一种说法是高昌附近也就是今天的吐鲁番盆地,气候非常炎热,俗称“火州”。不管是上述哪一种说法,传到东方,产生了讹误,就被叫成“和州”了。

高昌回鹘的疆域大致东起哈密力(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西至冰达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北方),北抵赤列河(今伊犁河),南邻吐蕃国,有半个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这个国家的首脑一开始称为“亦都护”,突厥语的意思为“幸福的君主”,后来恢复旧称叫作可汗,名号也叫“阿儿斯兰汗”。

高昌国和中原王朝的联系非常紧密。北宋建立后不久,当时的阿儿斯兰汗就曾派使臣去汴梁朝贡,自称是“西州外甥”——因为回鹘可汗曾经迎娶过唐朝的公主,称唐朝天子为“娘舅”。高昌人基于其原本古老的记忆,一直仰慕中华,希望睦邻友好,互通使节,所以借此机会重新捡起了和中原王朝的这一层亲眷关系。

大石是在1130年二月离开的可敦城,在谦谦州打了几仗,然后南下翻越金山,在叶密立建城休整,等到再次动身的时候,时间仍然是1130年,也就是说,还没有经过一整年。他打算向高昌王国借道,在此之前,当然得先派人去打听一下情况。情报很快就传回来了,说现在的高昌王,或者说高昌的阿儿斯兰汗,名字叫作毕勒哥。

大石离开叶密立,一面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南开拔,一面派遣使者去求见这位毕勒哥可汗。大石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却言简意赅的信,让使者带给毕勒哥。

毕勒哥一看这信,开头先回溯了一下历史,换句话说,套套契丹辽朝和高昌回鹘的老交情。信上写道:“当年我太祖皇帝北征,经过卜古罕城的时候,派遣使者去往甘州,见过你的祖先乌母主可汗。太祖皇帝说:‘你想念故国吗?朕可以为你光复。你回不去吗?那么朕就占领了。这事情朕说了算,但也得看你的主观意愿。’收到这样的信,乌母主可汗立刻上书致谢,然后迁居到这里,经历了十多代人,军民都安土重迁,不想再回去了……”

咦,不是在和高昌国也就是和州回鹘打交道吗,怎么又扯上甘州回鹘了?还说甘州回鹘的乌母主可汗是现在高昌国毕勒哥可汗的祖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www.xing528.com)

原来甘州、高昌、喀喇汗三国同源而异流,创建者都是原漠北回鹘帝国王室的后裔,迁徙到西域重新建国以后,贵族们各据封地,论资排辈,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可以把他们看作三个国家,也可以看作一个国家。

如果看作三个国家的话,那么原本甘州和高昌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是乌母主可汗。如果看作一个国家的话,按照漠北回鹘帝国的传统,国内一般设有两个君主,一个正汗,一个副汗,分管帝国的东西两部,西迁以后这种传统维持了下来,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帝国东部地区,最高统治者就是乌母主可汗——至于他算是整个西域回鹘国的正汗还是副汗,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乌母主可汗最初的统治中心,不在高昌,而正是设在甘州。辽太祖阿保机曾经发动西征,收降了西方很多部族,924年十一月,他还捉住了“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可见契丹辽朝和西域回鹘国,起码和这个国家的东部地区是打过仗的。

咱们前面说过,此次西征,阿保机一直杀到浮图城。这座浮图城可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唐朝的时候归中原王朝所有,取名叫庭州,在这里设立了监督西域北部的重要机构——北庭都护府。此城的位置是在高昌城的北面偏西,由此可见阿保机已经杀入乌母主统治区域的腹地来了。

史书上说,阿保机曾经派遣使者“晓谕”乌母主可汗,乌母主慌了,表示愿意臣服,而阿保机也就随即得胜退兵了。终究那地方距离契丹辽朝的腹地太过遥远,阿保机也不会妄想将其彻底吞并,你肯称臣,那就万事大吉。

阿保机晓谕乌母主,要他臣服,都说了些什么内容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文化修养很高,熟读历史的耶律大石倒是把相关内容帮我们翻出来了。我们按照大石的说法来分析一下,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阿保机已经杀败了回鹘兵,直入王国腹地,驻军旧日的庭州城。他举头一望,这西域回鹘国好大,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彻底攻灭,而就算灭亡了它,那么远的地方管理起来也是一桩麻烦事。算了,不如下个照会,要他们趁早投降。

于是阿保机就用外交辞令照会逃到高昌去的乌母主可汗说:“甘州那地方我已经拿下了,你还想回去吗?你要想回去,我就把地方还给你;你要是回不去,我就自己占领了。还不还你地方,只在我一念之间,但也取决于你的抉择。”言外之意,只要肯投降归服,我就还你故土。

有一种可能性,乌母主被契丹人打怕了,想离这群家伙越远越好;还有一种可能性,乌母主因为连番战败,他在甘州地区的统治力量已经衰弱了,很难重新站稳脚跟。不管是上述哪一种可能性,总之乌母主不想再回甘州去了,他上书给阿保机,说我愿意臣服,但我就留在高昌这里,不会再回东方去。于是西域回鹘国的东部地区,也就是甘州回鹘就正式脱离乌母主的统治,并在不久后被新崛起的西夏所灭。

因此论起世系来,先居甘州、后迁和州的乌母主可汗确实是现在高昌王毕勒哥的祖宗,所以耶律大石在回溯往事的时候会说:“乌母主可汗立刻上书致谢,然后迁居到这里,经历了十多代人,军民都安土重迁,不想再回去了。”随后他又说:“因此贵我两国已经交往多年,感情很好。我现在想要西去进攻大食,向你借道,别无他意,请你千万不要心生疑虑。”

你说大石这封信写得有多狠?他假装回想两国的交情,其实尽说的是契丹辽朝怎么打得回鹘人抱头鼠窜,俯首称臣。毕勒哥看到这样的信,心里不禁一哆嗦,老祖先曾经吃过他们亏的契丹人又来了,这可怎么好?!虽然这封信的口气不硬,末了还劝说“千万不要心生疑虑”,可是数万打着契丹旗号的士兵已经浩浩荡荡南下入境了,我想表示“疑虑”,又该怎么个表示法?

其实耶律大石这封信里还有一重含义,那就是说你高昌国本是我契丹辽朝的附庸,所以我不打算占领你的土地,只是借道西去。如果你胆敢抗拒“天兵”,和宗主国的军队交战,我就不当你臣属了,而当你是叛逆,咱们战场上见真章吧!

高昌王毕勒哥是个很识时务的人,他知道要么把契丹人拦在境外,准备打场胜负难料的大仗,既然同意把他们放进来,那戏份还不如做足,得让他们真的感激自己才好。况且,足够恭顺的态度也能让契丹军官找不到借口翻脸。于是他强颜欢笑,打开了首都高昌城的大门,排开仪仗,把耶律大石接入城中。

双方都心怀着警惕。毕勒哥就算是真心招待大石,他手下的大臣、军官未必这样想,说不定就想玩一招“关门打狗”,设个圈套把契丹军的指挥层连锅端了;而相对的,大石和他的部下也未必真的信任这些回鹘人,肯定要暗作防备。其间种种冲突、调解,甚至阴谋、密计,都可以想象得到,但因为终究没有闹成功,所以史书上也不会有什么记录。

史书上只说,毕勒哥不但把契丹兵迎入高昌城中,还把大石迎进自己的王宫,仿佛真的面对一位宗主国来的王爷似的——虽然这个宗主国早就垮了,而这位王爷的身份也多少有点可疑。毕勒哥大摆宴席,和契丹人整整欢聚了三天。等到契丹人打算离开了,他还献出六百匹马、一百头骆驼和三千只羊,甚至表示说:“我送个儿子或者孙子去王爷您军队里当人质吧。高昌永为大契丹的臣属,绝不变心!”

这套戏文做得十足,在当时当地肯定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因为时隔不久,就连女真人都听说这一消息了。《金史》上记载说,耶律余睹曾经上报吴乞买:“听说耶律大石去往了和州之国,那里紧邻西夏,他要是借了和州兵,再和夏人联合,情况就危急了。应该派遣使者前去,要当地人交出大石来。”

耶律余睹的奏报没有下文,因为大石并没有在和州之国也就是高昌回鹘国待得太久,他很快就借道向西,朝着设定的目标——大石国也即喀喇汗王朝——进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