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设计修炼手册中的制图要求

建筑设计修炼手册中的制图要求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筑制图标准》和《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对每个设计项目在方案阶段的设计说明、总平面、平面、立面和剖面表达内容及深度上均有详细要求。④图样信息方面:图样名称、比例、指北针;技术指标信息等。表达内容应正确、完整,符合制图规范要求内容。平面图表达内容 根据规定要求,平面图样应至少完成下面内容。

建筑设计修炼手册中的制图要求

由于设计师是以一种非常视觉化和图形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所以没有规范、出色的制图能力就能成为优秀设计师是不可想象的。抛开美学表现因素,国家对方案设计的表达内容和深度均有基本规范性要求。例如《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11)和《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10)对每个设计项目在方案阶段的设计说明、总平面、平面、立面和剖面表达内容及深度上均有详细要求。

1.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是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文字来简单阐述设计思路,有助于别人迅速理解设计方案的由来和过程。但很多同学把它变成图面填缝工具,不会写或者写得没有重点。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对实际设计方案说明的要求包括设计依据、设计要求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平面设计说明;建筑设计说明;建筑节能设计说明等。但由于学生阶段设计任务的特点,一般设计说明至少要包括总体构思、总平面设计说明、建筑设计说明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几部分,各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总体构思 主要描述针对设计任务要求和个人理解提出的整体设计思路或想法,实质就是简明扼要地写出设计方案的理念或者思路。

(2)总平面设计说明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总体布局的构思意图和设计特点,以及在交通组织、竖向设计、消防设计、景观绿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二是如果项目比较复杂,还要说明关于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以及原有建筑和古树名木保留、利用、改造(改建)方面的总体设想。

(3)建筑设计说明 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方案的设计构思和特点;建筑的功能布局、出入口设置、空间特点和内部交通组织;建筑防火、无障碍等设计说明;建筑立面造型、材质色彩及剖面处理;其他建筑技术应用等。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包括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及各分项建筑面积(分别列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建筑基底总面积、绿地总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位数(分室内、室外和地上、地下),以及主要建筑或核心建筑的层数、层高和总高度等项指标;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还应表述能反映工程规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住宅的套型、套数,旅馆建筑中的客房数和床位数,学校的班级规模,车站的人流量,医院建筑中的门诊人次和病床数等指标。

2.总平面表达

总平面是学生不太注意的图样之一,一般是单体方案完成后才直接把建筑放到地形里面,而不是设计总平面,同时在图样表达内容上不够完整。容易犯的问题是表达深度不足,表达信息不全和不够规范。包括外部环境表达不完整(外部环境状况、周边道路、用地及建筑红线范围)、用地和外部道路缺乏衔接、内部缺乏设计、内部交通(机动车和人行)没有区分和组织、缺乏竖向设计、建筑信息不全面(建筑名称、层数、出入口位置、地下室边界等)、图样方向颠倒、缺少图样名称、比例、指北针等内容。

(1)总平面表达原则

完整性:需要把现有环境内容和方案本身的设计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

明确性:明确建设场地与外部的环境关系、建筑在场地中的位置关系和场地内外的交通关系;明确场地内部设计是表达重点,外部环境适当弱化,而建筑又是场地内部表达的中心。

规范性:根据制图要求把各种原有信息和设计信息规范、正确表达出来。

(2)总平面表达内容 根据制图规定要求,总平面图样主要应完成以下内容:现有场地条件内容和方案设计内容(图5-3)。

1)现有场地条件内容

①场地的区域位置(可根据需要确定是否绘制)。

②场地的范围(用地和建筑物各角点的坐标或定位尺寸);各类控制线位置(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等)及名称。

978-7-111-60717-5-Chapter05-3.jpg

图5-3 总平面图表达示意

③场地及四周环境的反映(四邻原有及规划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名称、用地性质或建筑性质、层数等,场地内需保留的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地形与标高、水体、地下和空中管线、不良地质情况等)。

④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2)方案设计内容

①交通方面:场地拟设出入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停车场位置,内部道路与建筑各出入口的连接;主要道路标高;消防车道及扑救场地的设置。

②环境方面:广场、庭院、绿地、水面和其他小品设计;地形复杂时广场、庭院等处的控制点标高。

③建筑方面:建筑物(含地下建筑边界)的设计布置,主要建筑物与各类控制线、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及建筑物总尺寸;拟建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各出入口位置、层数、高度、设计标高等信息。

④图样信息方面:图样名称、比例、指北针;技术指标信息等。

3.平面图表达

平面图虽然是学生投入较多精力的图样,但在设计及表达上仍然存在大量问题。主要有内容和表现两方面:例如内容不完整、不规范(像缺少环境设计建筑结构概念体现不清晰,建筑标高表达不清,家具及卫生间没有布置、标注不全等);表达不正确(例如一些常规尺寸、门窗开启方式、楼梯类型等问题)。

(1)平面图表达原则

1)规范性。表达内容应正确、完整,符合制图规范要求内容(《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10)。

2)清晰性。把建筑与外部环境关系区分清楚,把功能构成、交通组织、结构、分隔及布置关系表达清楚。

3)层次性。首先在内容表现上应主次分明。重点强调建筑部分,环境、内部布置应烘托建筑,明确承重结构(承重墙或结构柱网等)、分隔墙体和内外布置的层次关系;强调主要空间;另外在表现上,也应有层次区别,例如在线型粗细上:剖到的墙体轮廓线是粗线,普通的门窗、楼梯、台阶、洁具、文字、尺寸线等是细线,家具等看线是最细线。

(2)平面图表达内容 根据规定要求,平面图样应至少完成下面内容。

1)主要设计内容。建筑结构受力体系(柱网、承重墙等位置);各围护、分隔墙体位置、做法;建筑内外出入口处理,走廊、楼电梯交通设施内容;门、窗、洞口等内容;各部分无障碍设计;雨棚、阳台等设计内容。

2)辅助设计内容。各主要空间地面铺装及家具布置;厨房、卫生间洁具布置;各层地面及室内外环境设计(底层平面图);中庭、内院的环境设计。

3)标注内容。各主要使用房间的名称;各层及变化处标高(一般以主要入口层地面作为0.00标高);设计总尺寸、柱网开间、进深尺寸;指北针(底层标示);剖切线位置和编号(底层标示);图样名称、比例或比例尺

4)其他注意事项。表明上层悬挑部分投影虚线;上部平面中若能看见下层屋顶、平台、阳台或雨棚,应画出其轮廓;必要时绘制主要用房的放大平面和室内布置;地形高差变化大时以标高标明具体图样名称。

4.立面图表达

立面图主要表达各方向外部造型做法,一般选择能体现建筑造型特点来绘制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立面,复杂的立面可以展开表达。为了表达上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应区分线型宽度,另外应适当加配景和阴影,但应避免配景的喧宾夺主。

1)和平面及造型对应的各向投影图。

2)各主要部位和最高点的标高或主体建筑的总高度。

3)当与相邻建筑(或原有建筑)有直接关系时,应绘制相邻或原有建筑的局部立面图。

4)立面图外轮廓和地面线为最粗线,有转折、变化的边界线条为次粗线,其他门窗、构件等轮廓、边界为细线,填充、门窗内部分隔等为最细线。

5)图样名称、比例或比例尺。

5.剖面图表达

剖面图是指三维建筑沿剖切位置加入剖切面后形成的断面投影,其投影方向就是剖切方向。主要反映平面、立面无法表达的构造做法和空间关系等内容,也是学生重视不够的图样之一。在表达上更是存在较多问题:像剖切位置选择不恰当;室内、室外关系表达不清;构造层次表达不清(例如稍微复杂墙体、屋顶等部位);建筑承重关系表达不清(梁、板、柱的相互关系)、建筑细节表达不清(例如楼梯画法、看线等)。主要原因就是对建筑各部位的构成不够熟悉。

(1)剖面图表达原则

1)剖切位置应选择恰当。位置应选在高度或者层数变化多、空间关系比较复杂的部位。

2)表达内容要准确。准确就是要把几种关系表达正确、清楚,包括建筑结构关系准确(一般砌体承重表示清楚墙体、圈梁过梁和楼板等,框架结构表达梁、板、柱的相互关系等;大空间屋面结构形式等);建筑构造层次关系准确(不同墙体构造、屋顶构造、楼地面构造、门窗构造、楼电梯构造等);建筑空间关系准确(高低、前后和室内外变化)。

3)表达层次清晰,细节要完善。强调、细化剖到部位,完善看到部位;根据图样比例增加相应细节;结合人的活动和尺度体现空间特征。

(2)剖面图表达内容 根据规定要求,剖面图样应至少完成下面几方面内容。

1)基本内容(剖到部分)。剖切线经过的所有室内外部位的表达(从剖切线起点到终点),特别是外部地面、建筑墙体、楼地面、梁、屋顶等的相互关系,并注意前述几种关系的准确性。(www.xing528.com)

2)附加内容。室内外看到部位的投影(即看线,包括踢脚线梁柱看线、吊顶女儿墙、门窗、栏杆扶手、家具、环境等);尺寸及标高标注(层间尺寸及总尺寸;各层标高及室外地面标高,建筑变化处及最高点标高);人、家具和其他装饰装修;剖面图名、比例或比例尺。

3)其他注意事项。女儿墙或檐口等应为闭合结构;剖切符号可以改变方向;楼电梯的空间构成应准确等。

(3)表达方式

1)普通类型剖面图。符合常规制图标准和深度的普通二维剖面图。

2)特殊类型剖面图。和其他图形结合的剖面图,以使人能更好理解设计意图和空间关系。例如剖面图和透视图结合,和现场照片结合,和实际做法效果相结合,或者几者的综合等。

978-7-111-60717-5-Chapter05-4.jpg

图5-4 剖透视示意

像剖透视就是融合了剖面图和透视图为一体,在建筑表现中应用广泛,特别是SU软件的截面功能,使剖透视变得较为简单。由于能够融合技术图样与视觉图像,使之成为能够在二维图样中轻松展示设计空间特性的剖面图,因而得到很多同学的青睐(图5-4)。

剖透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一是要求学生对结构、构造非常熟悉,从屋顶、楼板、墙体,到门窗、吊顶、楼地面做法;二是要求学生对模型的搭建较为细致。

6.透视图表达

(1)透视图的问题 透视图是建筑设计方案中最主要的图样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直观反映建筑的形象和做法。它的表达好坏直接影响对设计的第一感觉和理解。

学生在透视图的表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表达重点不清晰;建筑在图面的比例过大或过小,选择的角度或视线高度不当;建筑的明暗关系或阴影不明确;色彩、材质和光线设置不理想;整个图面缺乏配景或近、中、远景层次不分明等问题(图5-5)。

(2)透视图分类 从位置上主要分为室外和室内透视图两种;从视觉原理上主要分为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三种。

一点透视即透视灭点只有一个,位于图样中心,主要适合表现政府办公、纪念馆、街道景观等庄严、对称的建筑。

978-7-111-60717-5-Chapter05-5.jpg

图5-5 透视图易存在的问题

两点透视即透视灭点有两个,是应用范围最广的表达方式,适合表现几乎任何类型建筑。根据视点高度的不同,又分为正常视点透视图和鸟瞰图。正常视点透视图主要表现建筑的主次两个面和地面环境,鸟瞰图除了表现建筑的主次两个面及地面外,屋顶也成为表现重点。

三点透视即透视灭点有三个,即在两点透视基础上增加垂直方向的灭点,适合表现高层建筑和特殊效果建筑。

(3)注意事项 除了前面提到的透视图一般问题外,在透视图的表现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还有:一是画面大小和建筑在画面中的大小;二是角度和视线高度选择问题。

1)透视图大小。很多同学的透视图大小比较随意,有的占据整整一张图面,有的见缝插针,随意把图放在某一角落,这两种方式显然都不是那么恰当。第一种情况在设计院应用较多,因为为了充分表达建筑形象,需要多个角度表现建筑,另外也是为了体现工作量。但在学校最好把透视图和其他图样组合一起,建议一般最大不超过整个图面的1/2,除非真的特殊需要和图样的表现力特别强,否则整个图面容易显得空,和其他图样也不易协调。第二种情况则是对透视图的重视程度不够。因为透视图是最能直接反映建筑形象的,也是图面色彩最丰富的图样,因此除了局部透视图外,主要角度透视图应该在图面中占据最重要位置,图幅也不宜太小,建议至少占据整个图面的1/4大小。

建筑在透视图中的大小,部分同学也不太讲究,要么过小要么过大。过小则建筑不够鲜明,重点不突出;过大则显得图样过于拥挤,几乎全是近景,造成图面缺乏层次。一般来说建筑占透视图图幅1/3~1/2,且位于图面下部2/3范围,以使天大地小,画面稳定。

2)透视图角度。在角度和视线高度选择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常视点的透视图角度一般选择建筑的主要临街面、长边所在面或建筑主要出入口所在面作为对外展示的主要面。就像人需要把正面展示给别人一样,建筑也需要把主要形象展示出来,因此在角度选择上需要特别注意主次关系。另外透视图最后效果应该反映建筑的实际长宽比例关系,而避免出现主次面不分、难以区分建筑长宽比的现象,一般选择约30°和60°的视角。

在视线高度和视点位置选择方面,很多同学也缺乏推敲。特别是多层或低层建筑,要恰当选择视点位置和高度。由于建筑高度不高,如果视点过高或过远,透视灭点位于画面外的远处,这时建筑缺乏强烈的透视感和表现力度,建筑必然会显得比较平淡,不利于整体表达;而视点离建筑过近,两透视灭点都在画面内,又会使建筑透视变形严重,图面缺乏层次,但这种方式适合表达局部节点或室内效果。视距一般选择建筑物高度的三倍较为理想。

3)光线与明暗。表达建筑形体关系重要的是在明暗和光影关系表达方面。在明暗关系上一般是建筑主要面为亮面,次要面为暗面,同时不必过于受制于实际光线来源方向。光影关系则是反映形体和表皮的光影效果,光影效果越明确则建筑的形体感和层次感越强。

4)材质与色彩。由于计算机渲染技术的发达,材质表现和色彩表现越来越简单,主要应注意色彩、材质的选择不宜过多,要有主体色和材质,而不是平均用力。

7.分析图表达

分析图分析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画分析图?这个问题可以说困扰了很多同学。很多同学也简单把分析图变成一个图样填缝的内容,这就使分析图变得可有可无。

(1)目的 分析图主要解决三类问题:一类是设计前期条件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具有的现状条件;二是设计过程中的分析,主要表达设计思路形成的过程;三是设计成果的分析,呈现平、立、剖所不足以呈现的设计本身,比如流线、日照、功能构成、形体构成、结构、面积分配等。也就是说:分析图主要目的是把设计方案的思考、形成过程表达清楚,而不仅仅是最后图面填空或只为提高图面视觉效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张分析图只分析一个事,而且应有结论;应对分析内容部分加以强调(例如通过线条、色彩、圆圈等),其他部分弱化。

(2)分析图类型 分析图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从制图形式分类,也可以从技术环节分类,甚至可以从色彩方面分类。根据前述分析图的目的和对应的设计各个阶段,分析图主要包括前期设计条件分析、方案生成分析和设计结果分析。

978-7-111-60717-5-Chapter05-6.jpg

图5-7 方案生成分析

1)前期设计条件分析(图5-6)。主要对设计现有条件进行分析,例如场地、区位、气候等,场地周围和范围内建筑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现有的交通、环境、竖向等各方面条件状况。例如对建设场地的分析主要包括基地外的交通分析、外部景观、视线分析、基地竖向高差分析、基地内的要素(噪声、污染源、公共设施)分析等。

2)方案生成分析(图5-7)。主要表达清楚设计对场地分析的呼应处理和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包括概念形成、空间构成、形体构成过程等。形体生成的逻辑、空间关系、建筑结构、功能布局等。

3)设计结果分析(图5-8)。对完成方案加以阐释,主要说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清晰性,包括反映总体方案特性的分析图:场地功能分区、空间组合及景观分析、交通分析(人流及车流的组织、停车场的布置及停车泊位数量等)、消防分析、地形利用分析、绿化布置分析、日照分析、分期建设考虑等;反映平面布局的功能分区和构成分析;反映立面构成的材质分析;反映建筑总体层次构成的爆炸图等。

理清了思路,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分析图,只有知道要做什么,才能知道做什么样的。另外一定注意:分析内容才是表达重点,而其他内容作为背景呈现,这样才能突出中心,易于理解。

978-7-111-60717-5-Chapter05-7.jpg

图5-8 设计结果分析

(3)表达方式 分析图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分析图解技术包括模型、地图、分层与叠合、拆解与整合、透射、剖切或连续切片等。但针对学生来说,下面几种可能是用得较多的类型。

1)平面分析图表(图5-9)。最基本的建筑设计分析图类型,是以用地地形图或者平面图样作为底图进行分析的图样。这种分析图的优势是比例准确,用来交代场地环境条件或者平面布局关系有着绝对的优势。缺点可能就是较为常规,难出彩。

另外一种利用平面图变形叠加后形成三维性质的分析图也较为常用,例如各层功能构成分析、交通流线分析等。

2)三维分析图表。在二维平面上加上三维高度信息而做出的分析图。优点是传达数据信息更为直观,同时也能更多地交代一些信息量(高度、环境等)。

978-7-111-60717-5-Chapter05-8.jpg

图5-9 平面分析图示意

但是,这种增加一个维度信息的视觉传达注定要舍弃掉一部分二维传达的信息(精确比例、视觉盲点等)。因此,采用平面还是立体展示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978-7-111-60717-5-Chapter05-9.jpg

图5-10 分解分析图示意

3)分解分析图表(图5-10)。这种分析图原本大量用于工业设计中,用以说明各个部件间的衔接构架方式。因此,它可以用于建筑分析图中,说明部件间的相互空间关系。类似的,在景观或者规划中,应用更多的就是千层饼式的分析图表(麦克哈格以生态敏感层为底层的设计方法影响了一代景观设计)。另外把建筑整体分层、分解,例如分解为表皮、结构、构造、交通、内部分隔等层次也是常用方法。

例如爆炸图就是把整个建筑根据分析目的在三维层面进行分解,主要作用是让读者清晰理解建筑的内部层次及功能构成,信息量大,适合较为复杂的形体或者层次类型。这就需要有比较详细的模型做支撑,还需要明确分解的层次,同类型、同层次的作为同一组,一般分解为梁板柱和围护结构几部分。爆炸图除了解释结构、构造、材质构成层次外等还可以添加流线等作为功能分析图来使用。

4)阵列分析图表。利用视觉习惯特点而设计的阵列图表,适合说明每个单体之间的细微比较。因此,这种分析图在建筑分析图中具有多种应用功能。比如,可以利用每个单体间变化的逻辑关系来分析设计过程;可以利用每个单体间的形态区别来分析空间多样性;可以利用每个单体间的强调部分区别来分析空间构成等。

柱状分析图表:例如OMA的西雅图图书馆功能构成分析图表,对比常规和本设计做法的区别,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一目了然。

大数据分析图表:例如利用GIS软件将数据和地图结合起来通过色彩直观展现给用户,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等(图5-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