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马克思主义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马克思主义依据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组织与实施,需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其中,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全面发展理论和人的本质理论等方面的理论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必须把实践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充分满足其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马克思主义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组织与实施,需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其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全面发展理论和人的本质理论等方面的理论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教学最基本的理论指导思想。不管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在形成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中的作用,尤其是实践教育对青年学生成才的意义,主张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不断实践,人们才能对事物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比较全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促使人们的认识跟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必须把实践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时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这对我们把受教育者作为积极活动的主体,通过教育者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来提升教育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列宁非常强调实践育人的作用,他认为,仅仅学习共产主义理论是不够的,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把实践活动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产主义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认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否则,“学习共产主义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小册子里的东西,那我们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2]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3],“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4]。毛泽东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又指导实践活动开展,如此循环往复,推进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特性的思想。邓小平特别注重教育的实践问题,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结合。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参与社会实践对青年成才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5]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又一重要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正式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概念,此后他们在诸多著作之中系统地对这一概念展开了分析与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人的需求、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等等。换言之,在每一个具体的人在发展过程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需求的充分满足

马克思将人的需要看作是人的本性,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各种需要实际上体现着他的内在本性;人为了满足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各种需要不断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通过实践活动在满足需要基础上产生新的、更高级的人的需要。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充分满足其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主要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自然能力与社会能力、潜在能力与现实能力等人所具有的不同类型的能力。一般来说,人的能力展示和再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本质上体现了人的内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十分重视的一个价值目标。(www.xing528.com)

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控性,比如,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活动之中,人的能力才能形成并得到体现与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发展程度。如何构建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4.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程度。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强调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个人在发展中内在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和认知、意志、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的完善与发展。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实际出发,按照自己所具有的各种特性,如禀赋、爱好、性格等,自主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指人们在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等。这种主体性使得人成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主体,不仅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非常注重强调每个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种思想,有助于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满足学生个体不同方面的需要,推动其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因此,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的根本目标与价值取向。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他认为,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是从人的社会存在来看的,既包括体现动物本能活动的自然属性,又包括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之上的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属性。而人始终是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性也是人的本质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8]同时,社会关系从整体上可被分成物质性关系、精神性关系这两大类,它们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都会随之相应地发生变化,使得人的本质呈现出变动性、阶段性等诸多特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表明,人是不能脱离实践活动而生存与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不能离开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将大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

由以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充分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实践活动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等,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