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彝族历史:中国少数民族史学视角

彝族历史:中国少数民族史学视角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彝族世代使用的本民族文字彝文,在历史上被称为“爨文”、“韪书”、“夷经”、“婴文”、“蛾鲜文”、“倮倮文”等。当然,任何文字的产生不是一人一时的事,故而说彝族文字创始于先秦是可以成立的。这些古籍不仅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尤其是彝族史学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彝族历史:中国少数民族史学视角

一、彝族历史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人口871万(2010),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第六位。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现在四川、云南有凉山楚雄红河三个彝族自治州,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有19个彝族自治县、241个彝族乡。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方国瑜先生认为,彝族源自古羌人。四五千年前居住于祖国西北河湟地区古羌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至西南地区,与当地土著部落结合,在汉文史书中被称为僰或濮。先秦至西汉,活动于云南滇池、邛都两地的滇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战国时,僰人曾建“僰侯国”于今四川宜宾一带,后来被秦蜀郡太守李冰破灭。西汉时,“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堕,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后来,汉武帝派“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44]。爨文文献记载,东汉光武帝时,彝人建立了罗罗语称为“慕俄格”的王国。蜀汉时,慕俄格君主妥阿哲(又称“济火”)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汉晋间的汉文文献称彝族先民为濮或叟,南北朝至隋时称为爨,又泛称为夷。唐宋时期,云南彝族与白族的先民相继建立了南诏和大理政权。[45]有学者认为,彝族本属于西南夷,其主要源流是唐代滇西乌蛮中的顺蛮、南诏、磨弥、罗仵及仲牟由。在元明时期的汉文文献中,将诸多彝族支系称为“罗罗”、“倮倮”、“儸儸”等,或统称“夷”。清代以“彝”与“夷”相通混用,泛指周边族类。民国时期,夷与苗常常连用,泛指西南地区的非汉族族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民族识别工作中,经毛泽东提议,含有“米”(有粮吃)、“丝”(有衣穿)且较尊贵的礼器之“彝”才成为固定的族称。彝族支系众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传世的彝文文献。彝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区,有诺苏、聂苏、山苏、阿哲、诺苏濮、阿西濮、格濮、聂苏濮、罗武、倮倮、所都、撒苏、六米、堂郎让、希期、罗罗濮、撒尼、纳罗、罗武、阿细、里泼、葛泼、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等上百个支系。

二、彝族文字产生的研究

彝文是彝族人民世代使用的本民族文字,用于记载彝族及周边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战争、灾害、生态环境等状况。

彝族世代使用的本民族文字彝文,在历史上被称为“爨文”、“韪书”、“夷经”、“婴文”、“蛾鲜文”、“倮倮文”等。学术界对彝文创制的时间颇有异见。有学者根据民间传说,认为彝文创制于四五千年以前。据说古彝族哎哺时代布赞全奢哲就编撰有史籍,而古彝文的创造者是古彝族六祖时期的吐实楚、伊阿伍和恒本阿鲁。[46]有人认为彝文创于汉代,清代师范编撰的《滇系》称:“汉时有纳垢之后阿畸者,为马龙州人,弃职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爨字就是彝文。有人则主张彝文创始于唐代,至明代开始集各支系彝文之大成。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九称:“唐阿奇,纳垢酋之裔,有道隐居半筒山修行,有道,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字,号曰韪书,爨人至今习之,占天时人事,亦多应验。”《中国少数民族·彝族》则认为,彝文“大约形成于十三世纪”。(www.xing528.com)

但上述诸说依据资料的成书时间,都比较靠后,《华阳国志》的一条材料或许能对各种说法予以判定证实。其卷四记载:“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所谓耆老,就是彝族的酋长或宗教经师;所谓夷经,就是彝族的经典。既然夷经可以拿来引用,说明它应该是用文字固定(书写)于某种载体,如竹、木、纸上。《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约291—约361),长期生活于蜀地,任十六国之成汉的著作官,一定接触过很多彝人,并了解夷经的内容,才能做出上述记载。常璩所谓的“今”时,上距汉朝不过数十年至百余年,故而后人说创制或规范了彝文的阿畸为汉朝时人,是可以采信的。当然,任何文字的产生不是一人一时的事,故而说彝族文字创始于先秦是可以成立的。

另外,在贵州大方县发现一块彝文残碑,名为《妥阿哲记功碑》,又名《济水受寺碑》,残高55厘米,宽60厘米。碑文内容为彝族首领妥阿哲与汉丞相诸葛孔明结盟出征,取得胜利,而被封为罗甸国国王的事迹,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和水西彝族世袭首领安氏源流的重要史传。碑末写道:“到了建兴丙午年(226),封彝君国爵以表酬谢。”[47]该碑是有确切年代的已知最早的彝文文献,而且所用彝文已十分成熟,有力地推翻了彝文创制于唐代甚至更迟的判断。

彝文经历了长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从象形文字,演变到表形、表意又可表音的音节文字。古代使用的彝文,人称老彝文。民国时云南使用的彝文有一千八百四十字。现在老彝文大约一万个,最常用的基本字只有五百多个。彝族学者马黑木呷编纂《彝文规范字表》,据称是“四川彝区近万字彝文单字中选定的”。作为音节文字的彝文,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而各彝区的方言是有差别的,故而各地传世的古代彝族文献和目前云、贵、川等地彝族使用的彝文并不完全相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于1975年整理出了一套“彝文规范方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推行。虽然其他地区的彝族似乎对此不太认可,但目前规范彝文的使用及推广正在受到重视,一些地区举办了彝文培训班。

各地彝族用彝文记载了众多彝族历史文化的古籍,彝文文献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哲学文学、医药、卫生、天文、地理、语言文字、农业技术和宗教典籍等方面。最有影响的史籍是享有“彝族百科全书”之誉的《西南彝志》,轰动国内外文坛的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四川的《阿嫫尼惹》(意为“妈妈的女儿”)和云南的《吾查门查》(意为“公书母书”)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有名的碑刻,如贵州的《千岁衢碑》、云南武定的《凤昭碑》和禄劝的彝汉对照的《镌字崖》等等。这些古籍不仅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尤其是彝族史学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