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熙帝柔远海隅,慕天颜出使台湾

康熙帝柔远海隅,慕天颜出使台湾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静宁,康熙重臣慕天颜有个昵称,叫作“慕总漕”。明珠等人经会商,决定派使者渡海赴台,招抚郑经归顺。康熙帝给郑经御书诏书,这是以往历次招抚中所没有的,足见清廷对和平统一台湾的重视。7月初,慕天颜一行捧皇帝敕书及明珠给郑经的信件到达台湾安平镇王城。为了打破僵局,足智多谋的慕天颜提出将见面地点改在泉州文庙相见。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条件成熟,明珠又力荐施琅担任攻台主帅。

康熙帝柔远海隅,慕天颜出使台湾

静宁康熙重臣慕天颜有个昵称,叫作“慕总漕”。他一生建树颇多,为后代众多官员、史家所推崇。林则徐的《慕中丞疏稿序》称他“先后抚吴黔,而功德及民者,在吴尤盛。条举其要曰:治淮盐也,疏水利也,请蠲贷也,减浮粮也,除荒蚺也,宽涸田也,均田役也,停捐例也……于是二府一州十数县,民始得休息生聚,从事东畴南亩间。”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的翰林院编修尤侗,在《恭贺慕大中丞寿序》中说他“辅江南,为国施仁,为民祈福,善政彰彰,更仆难数”;又云“以一人之身,上应朝廷之缓急,下系疆场之安危,非具大过之才,恶能建非常之功乎?”

应该说,尤侗的评价确非套语谀辞,慕公的大过之才,在他“专制节度”的每一处坐标上,都熠熠生辉,闪亮夺目。1669年奉诏出使台湾,招抚郑经回归祖国之行,就充分显示了他既把握坚持原则,又能通达权变,折冲樽俎的非凡智慧和超人能力。

清政府与台湾郑氏政权两岸对峙,打打谈谈,和和打打,长期处于胶着状态。康熙六年(1667)初夏,福建总兵孔元章渡海到台湾,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则提出“台湾远在海外,除非如先前所议,许照朝鲜例,以外国之礼见待,互市通好,各不相犯”的自成独立的要求。孔元章当即拒绝,不果而返。两年后,康熙帝清除了权臣鳌拜,亲自主持朝政,令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荣至福州,与福建军政长官会商招抚郑经办法。

明珠等人经会商,决定派使者渡海赴台,招抚郑经归顺。在福建各地考察期间,明珠发现时任兴化(今福建莆田)知府的慕天颜机警善辩,胆识兼具,可堪出使大任,于是奏请朝廷,加天颜以太常寺卿(正三品)衔,与都督佥事季佺等赍诏入台。康熙帝给郑经御书诏书,这是以往历次招抚中所没有的,足见清廷对和平统一台湾的重视。

7月初,慕天颜一行捧皇帝敕书及明珠给郑经的信件到达台湾安平镇王城。郑经表面上很客气,以礼接见,但当慕天颜要他接诏书时,他以“今日台湾,于版图之外另辟乾坤,并非清廷臣下”拒绝。对于明珠的信,郑经接受了,并当场开拆阅览。明珠在信中,对郑经转达了康熙皇帝的良苦用心,悉心开导:“阁下浮沉海外,聊且一时,不令有识之士为惋惜耶?圣天子恻然,念海滨之民漂流海屿,近者十余年,远者二十余载,骨肉多残,生死茫然,均在覆载之中,孰非光复之责?闽之黄童白叟,大都阁下桑梓之父老子弟,而忍其长期相离散耶?切盼阁下诚能幡然归命,使海隅变乐土,流离复其故乡……”郑经看完,答复说:“两岸息兵已有三四载,长此下去,相得益彰,何必深求相逼?”慕天颜的规劝柔中有刚:“朝廷频频招抚,为求海内外一统,两相化干戈为玉帛,使天下炎黄子孙共享安宁。阁下削发归顺后,自当封藩,为国柱石,但勿以为朝廷少楼船兵甲。”郑经哪里听得进,哂笑道:“本王岂不能战?因念及生灵涂炭,故远居海上,前后招抚,只差‘削发’两字,先王遗志,不可更改!”十余天谈判,未有进展,双方商定,台湾派人去福建,与明珠直接会谈。郑经于是指派刑官柯平、礼官叶亨,随慕天颜同去泉州。(www.xing528.com)

到得泉州,客主双方首先议定会见礼仪程序。此时,双方又发生了严重的争执。慕天颜提出,明珠和蔡毓荣两人是钦差大臣,“虽公、督、抚、提见之,皆由角门而入,偏坐。汝二位报使,亦然”。郑氏使者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们认为“国有大小,使实一体”,拒绝使用地方官员拜见钦差大臣的礼仪,而要求以客使的礼仪拜会明珠等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为了打破僵局,足智多谋的慕天颜提出将见面地点改在泉州文庙相见。文庙是供奉儒家文化鼻祖孔子的地方,孔子是清、郑双方共同尊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对于清廷做出的这种安排,郑氏使者无理由反对,只好同意。谈判之日,按照朝孔习俗,代表皇帝的钦差大臣明珠、蔡毓荣堂堂正正,从大门而进,而属于普通官阶的柯平、叶亨只能遵礼由角门而入,就座于大成殿偏座。一场可能导致谈判未谈先折的危机得以顺利化解,令在座诸大员深为佩服,明珠更为自己差拟伯乐而沾沾自喜。

泉州会谈,仍以台方坚执“不肯薙发”而告吹。为做到仁至义尽,明珠让天颜、季佺带上他与督抚提臣联名写成的信件二次入台,劝郑经见机速断,早归王化。郑经毫无妥协余地,严词拒绝:“若欲削发,至死不易!”明珠等知郑氏恃波涛之险,未可招抚,遂同蔡毓荣回京复命。

虽然,康熙八年(1669)的清廷与台湾割据政权的谈判没有成功,却是清政权和郑氏之间历次谈判中,代表层级最高,彼此提出的条件最为接近的一次,产生了较大影响,加快了统一进程,在历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静宁籍名宦慕天颜作为朝廷专使,历经了谈判的全过程,竭忠尽智,维护了大清国的国格尊严,表现非凡。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他利用两次渡海机会,对途经岛屿、扼塞险易及海风洋流详细记录,手绘地图,上奏朝廷,并对兵力部署和进兵方略提出可行建议,为后来可能实施的军事行动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条件成熟,明珠又力荐施琅担任攻台主帅。施琅不负众望,顺利拿下澎湖,郑氏继任者交印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