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贵君轻:中国通史中的民贵思想

民贵君轻:中国通史中的民贵思想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孟子则反其道而言之,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孟子提出来的民贵君轻思想,而且语言流畅,且善于用比喻,说理深刻,给人以剧谈雄辩之感。最后,孟子做了这样的结论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到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民贵君轻的核心是民贵。

民贵君轻:中国通史中的民贵思想

古代社会,流行于社会的观念是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因为神授,所以不可抗拒。因为至上,所以臣民应无条件拜服。而孟子则反其道而言之,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的意思是:民众是最重要的,是立国之本,社稷(国家政权)是靠民众支撑着的,民众安居乐业国基才稳,因此它是第二位的,国君比起民众来说当然要轻得多,因为,天下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而有了国家,又才需要有个国君来统治和管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孟子提出来的民贵君轻思想,而且语言流畅,且善于用比喻,说理深刻,给人以剧谈雄辩之感。齐宣王问了一个问题:“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历史上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回答说:“据查,文献史料中确有这种记载!”宣王又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这样行吗?”孟子回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孟子·梁惠王下》)由是,孟子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最后,孟子做了这样的结论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到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

民贵君轻的核心是民贵。“民为贵”,这里说的“贵”,既是说高贵,又是指尊贵。民众不只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也是国家与君权的真正支柱。最有力量的永远是民众。民众背离“独夫”商纣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促成了商王朝的垮台和周王朝的创立。当君主的只有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为民众办好事,他的统治才维持得了,孟子有句话,叫做“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其意思是说,在位的王者只要是真心实意保护民众的,他就什么都不用怕了。(www.xing528.com)

孟子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和政见。不少当政者都以“何以王天下”、“何以得天下”询问于他。他讲了很多,包括统治者要行仁政,要为民办实事,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等等,而最后归结起来的一句话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