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生涯:学习塑造命运

学生生涯:学习塑造命运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自己是“文革”期间的初中毕业生,就是所谓的老三届。那时之所以选择华纺是为了有个学习的机会,因为第一年它的分数较低,不到340分。“文革”以后百废待兴,我们也都极为珍惜学习的机会。总之,我们常常说读书改变命运,尤其是针对农村出来的一些孩子,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对任何人都适用。换句话讲,不读书也会改变命运,其实引申开来讲,是学习改变命运。再引申开,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学习改变命运。

学生生涯:学习塑造命运

我自己是“文革”期间(1966年)的初中毕业生,就是所谓的老三届。初中毕业恰逢“文革”,从1966年到1976年整整10年停止了高考,直到1977年恢复。一段正好应该学习的时间就被耽搁了,所以我28岁才上大学。但现在回想起来,“文革”之中像我们这样的人其实是比较幸运的,抓住了“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的尾巴,所以从个人来讲,我们很感激邓小平同志。

“文革”期间我曾在奉贤一个农场待过5年,在上海待过5年,相当于应该在学校读书的这10年我都在农场务农。但那时我仍对学习很感兴趣,于是就买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这是一套可以自学高中数理化的丛书。当时农场的条件非常艰苦,我也只是在有空的时候偶尔翻一翻,并没有系统地去看这套书。倒是恢复高考以后才开始看,那时从宣布恢复高考到第一次高考只有两三个月,而这段时间里我必须要把高中的知识学完,靠的就是这几本书。好在华师大二附中是重点高中,课程安排和普通中学不一样,他们把高一的内容挪到了初三学习,这使得我复习高中内容容易了很多。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这几本书匆匆一翻后去参加考试。第一年高考考4门课,数理化和语文,满分400分我考了279分,虽然分数不算低,但我的第一志愿华师大的分数线是350分,很遗憾没能进去。到了第二年,1978年的2、3月份,我去工厂联系了工作。那时工厂还在乡下,我清楚地记得自己走在田埂上,经过农田时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广播说还要高考,当时还有5个月的时间,我就把《数理化自学丛书》,特别是物理和数学部分再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学了一遍,然后再去参加考试。这次满分500分我考了420多,在当时来讲已经算是很高了。但是我第一志愿填的是华纺,那时候叫上海纺织工学院。那时之所以选择华纺是为了有个学习的机会,因为第一年它的分数较低,不到340分。结果那年很多人报考华纺,把它的分数线抬得奇高无比,比复旦还高,和交大只差零点几分。但就这样我误打误撞地进了上海纺织工学院。

“文革”以后百废待兴,我们也都极为珍惜学习的机会。原来想要念书却没得念,现在突然有个机会大家都会拼命抓住,所以我们的学习都很刻苦努力。这就是“文革”当中的一些情况。我们那时高考录取比例低,所以我们更珍惜当时的学习环境,学习主动性很强,大家的成绩也都很好。那时候有谁考了80分以下会很难受的。我本科的学习成绩平均分在90分以上,并且有两个学期是全优。同我一起被派到德国的一个同学,从本科一年级到研究生毕业,成绩都是全优。这些都非常清楚地体现出,当时我们都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www.xing528.com)

总之,我们常常说读书改变命运,尤其是针对农村出来的一些孩子,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对任何人都适用。如果说我不读书,我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我的那些同学很多已经早早退休了,而我还在工作,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换句话讲,不读书也会改变命运,其实引申开来讲,是学习改变命运。再引申开,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学习改变命运。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进步,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不进步就会被淘汰。而要进步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学习,靠侵略、靠掠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