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西县志(修订本):军政人物功勋突出,恢复地方秩序

陇西县志(修订本):军政人物功勋突出,恢复地方秩序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可能减免军令,谨慎刑狱,凡遇到对人民不利的事情一概除去。璟以普通人民的身份上疏,建议皇帝省费从俭,得到人民称赞。但二人意见不合,陆贽罢后,遂当权。当时潞州值兵乱之后,民生凋敝,祕主政四年,精简节约,府库储钱70万串,粮满仓,军械精良,地方秩序恢复如初,以功调回朝廷,死在途中,时年61岁。

陇西县志(修订本):军政人物功勋突出,恢复地方秩序

廉 褒 襄武人。成帝、哀帝时为右将军。汉与羌戎在河西长期战争,人民深受战乱之苦,他以恩义结交羌戎,羌戎感其恩泽,边境得以安宁。班固说:“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汉兴,成纪李广、李蔡,上邽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姚 兴(366~416) 字子略,姚萇子,羌族,后秦君主留心政事,包容广纳,听到谁有关心国计民生的善言,都敬重以礼对待。尽可能减免军令,谨慎刑狱,凡遇到对人民不利的事情一概除去。为巩固统治,释放自卖为奴婢的平民。注重农业,提倡佛教和儒学,邀请龟兹鸠摩罗什到内地来翻译佛经,兴办学校,学生达到一万数千人。先后灭前秦、西秦、后凉,与北魏东晋相抗衡,死后称为“文桓皇帝”。

字退翁,渭州陇西人。少好学,有志行,官位至宰相。唐肃宗宝应年间,计划营造泰、建二皇帝陵墓,当时吐蕃侵犯边境,又逢天下大旱。璟以普通人民的身份上疏,建议皇帝省费从俭,得到人民称赞。初任江夏县尉,以功绩升湖南观察使。宰相李泌荐于德宗,被召到朝廷上答对,皇帝极赏识他的辩才,任给事中。德宗贞元时,咸安公主嫁给回纥,派他为副使。以往凡奉使到边地去的官吏,多私带丝织品出卖后,又买马回来谋取厚利。璟却一无所为,人皆叹服。后提拔为尚书左丞,协助处理中枢政务,勤奋奉职,选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辅的职位),与名宰相陆贽共执朝政。但二人意见不合,陆贽罢后,遂当权。精通治国之道,主张为政的关键“在于选贤能,务节俭,薄赋敛,宽刑罚。”朝夕对皇帝进言。又献《审官六议》:一、选相,主张把面放宽,广征博纳,从朝内朝外的人士中选举贤能的任用,不可求全责备。二、对普通官吏要在试用中评其优劣,取其长而略其短。三、京城主要部门的职官,必须用有才能的人,但往往人多位少,应在平时广为储备,从中选用。四、考核中央和地方官吏,一律按年限规定升降,使一般人都明白褒贬和迁调有章可循,杜绝侥幸心理。五、重视选举遗留人员,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不以偏私录用,任用后如无重大过错也不轻易免掉。六、对各地方使用不当的人才,可选拔到中央量才使用,俾能展其所长。璟辅政五年,皇帝对他的意见都认真采纳施行。

璟为人正直,不计嫌仇,曾极力申辩平反了遭人诬陷的杜黄裳、穆赞、韦武等。又对自己说过坏话的令狐垣、崔儆等提拔任用。个人生活俭朴,不置私宅田产,住室和常人一样。时人称为贤相。61岁卒。赐给“贞宪”称号。

陇西人。唐德宗贞元中,考取进士科,以华原主薄转长安尉。精通礼学,授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再升任礼仪使府判官。宪宗元和初,授湖南刺史。李錡反,苏、常、杭、睦四州刺史,有的战败,有的被拘捕,錡党认为祕是文人,轻视他。敌兵还没到,祕密召牙将丘知二选精兵数百人,候贼将动,迎击破贼众,杀掉锜部将。骚乱平息,因功赐给他金印紫绶,人皆赞祕堪为将帅。后太原范希朝讨伐王承宗,选用辛祕为司马,主办后方军务。以后连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常州(今江苏武进县)刺史、河南尹、昭义军节度及泽(今山西沁水县)、潞(今山西长治县)等州观察使。当时潞州值兵乱之后,民生凋敝,祕主政四年,精简节约,府库储钱70万串,粮满仓,军械精良,地方秩序恢复如初,以功调回朝廷,死在途中,时年61岁。病时自己先写了墓志,临终留下遗嘱,封好放在小几上。家人打开一看,为送终遵俭之意。祕久历重任,贵显一时,但他居不易宅,服不改初,人皆称赞。

李中敏 字藏之,陇西人。唐宪宗元和末年中进士,性刚侠敢言。与杜牧、李甘要好。任监察,历侍御史。文宗太和六年大旱,诏求致雨的方法。中敏上书说:宋申锡宰相正直,从不收受贿赂,被郑注诬陷含冤而死,人皆愤愤不平。请求杀郑注以顺天意!皇帝未采纳,即告病回家。后郑注被诛,为申锡雪冤。调中敏为谏议大夫,担任理匦(密告箱)使职务。原来设匦旧例,进状人投状前,先以副本呈匦使,经审查有欺诈或难以办理的,就不让投入。中敏认为密告箱早提出,晚提进,就是为了下情得以上达,不管是论时政,陈利害,都应大开通上的言路,让皇帝知道民间诬枉难伸的冤屈,若令主管人先看,定其可否,那就不符合密告申冤的原意了。建议将今后所有进状及封事,统统呈上,由朝廷核查决定处理办法。皇帝同意这样办。升中敏为给事中。宦官仇士良因开府职级请荫封后代,中敏说:“通使是宦官,哪能有子?”士良惭愧,怀恨在心。中敏因奸邪当道,乃去职。开成末年,又起用任婺(今浙江金华县)、杭二州刺史。

李 石 字中玉,陇西人。唐宪宗元和进士,官至宰相。石机警有方略,精吏术。初在李听部下,入朝奏事,应对明辨,得到文宗的赏识。当时朝廷朋党倾轧,文宗意在选拔新进,石自朝议郎加朝议大夫,以本官同平章事。“甘露之变”(835年)后,吏卒多死于乱,江西、河南两道观察使共议以120名兵额充宰相侍从。石上奏申述己见:宰相上辅佐皇帝,下领导群僚,如果忠正无私,即使遇到盗贼也无妨;若事不正当,心怀偏诈,就是有护卫,谁也可以杀你。臣等愿以赤心主持朝政,报答圣恩。此事应免议,仍依前制。后有一日巡边使回京,跑马入金光门,一个跟随的人谎言“兵至”,百官即信以为真,仓皇骇散,市人一时大噪,尘土四起。二相在中枢,郑覃说:人言可畏,暂且当外出躲避一时。石答:事势还不清楚,应坐镇希望把变乱压下去。若宰相一逃,中外就都乱了。如果乱继续下去,逃离也无处去。宰相官高任重,一举一动,耳目所向,不可随便。此时金吾大将军也坐镇宫门未动。文宗每次召见问事,多采纳其言。又奏准咸阳令韩辽请开“兴成渠”旧漕运道,以免车运之烦,解放牛力归耕,永利关中。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正月五日黎明,石自亲仁里将上朝,半途遇盗发弓,箭伤皮肤,马惊跑回,强盗已藏在坊门挥刀砍石,马尾被砍断,竟凭借马奔驰得跑回私宅。文宗听到此事甚为骇惊,派遣中使抚问,赐金疮药,并加派卫从。事后皇帝查明实因宦官仇士良所为,也未能深究,竟将石罢官调外镇了事。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加检校司空平章事,历任陇西郡开国伯、食邑700户和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等。后因兵乱派人代还。任太子少保病故。

李 蔚 字茂林,陇西人。举进士,选拔优秀授监察御史,后任尚书右丞。唐懿宗崇信佛教,靡费扰民,蔚上书恳谏不听。不久任京兆尹,又外调任宣武(今河南商丘县)节度使。后任淮南(今安徽寿县)节度使,被人代替而返回。民众上书要求留任,诏许留任一年。僖宗初,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降职为东都留守。当时河东叛乱,杀了镇帅,朝廷以蔚曾在太原有政声,受人民拥护,调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节度使。同平章事,抵任三日而殁。

王 德(?~1155年) 宋通远军熟羊砦人。以武勇应募,隶熙帅姚古部下,防守山西怀、泽。适金军侵犯,姚遣德去侦探军情,斩一金将,补进武校尉。第二次德又率16骑直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县),俘太守,杀金将百余人,其余金兵被威慑未敢抵抗。姚帅献俘于朝廷,钦宗问状,俘答道:我被俘时,只见一大汉象夜叉。于是人称德为“王夜叉”。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朝廷流亡,德与诸路兵马驰援,改属刘光世部。光世到蔡州讨李成被围困,德突围救光世回,击退李成。后二年,金军攻扬州,德率兵救援和州(今安徽和县),斩俘敌骑数以万计。建炎四年,光世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德为都统制,金兵又南下,光世打算退守丹阳,德谏言应拼死捍卫长江,分一部军力扼守险要,渡江偷袭金人。收复真、扬数郡。不久,又于扬州北参战,德临阵呵斥挥刀斩杀前锋金将,余众惊骇逃散,因率骑兵追杀万余。

绍兴元年(1131年),平定秀州(今浙江嘉兴县)邵青。初,德与邵战于崇明沙,亲执旗领兵拔寨攻入,邵军大溃。后余党又前来骚扰,侦探报知将用火牛计,德笑道:“这是古法,可一不可再。今用此计,当为我所俘。”就命令全军预先做好准备,双方一交战,万箭齐发,牛都往回奔驰,敌全部被歼。青自己捆绑听其处分。德献俘,高宗于便殿召见慰劳,特加褒赏,迁中亮大夫、同州(今陕西大荔)观察使。绍兴三年(1133年),韩世忠代光世,德率数十骑自京口迎世忠,估计将到时,步行立道旁高声说:“擅杀陈彦章,王德迎马头当死。”(陈系世忠部将,前陈拔佩刀击德,德杀陈,世忠诉其擅杀,议德处死,高宗特予赦免)世忠下马握手说:“知公好汉,向来纤介不足挂怀。”乃设酒尽欢而别。绍兴四年(1134年)春,金兵扫荡江北,破滁州,德越江袭取,追至安徽全椒桑根山,擒获金万户卢孛1人,千户10余人。六年冬,刘豫驱乡兵30万进犯,上下震恐,议定保江计划。杨沂中及德等分兵进击,大败北兵,德追至寿春,获粮船400艘。因功升武康军承宣使、相州(今河南安阳县)观察使。绍兴八年(1138年),改属张俊,他的军命名为“锐胜”。

绍兴十年(1140年),夜袭宿州(今安徽宿县),德赶马先过江,步骑跟在后边,德向金军喊降:我与金大小百战,战无不胜,所遇名王大帅,莫不闻风丧胆,你们还敢做什么!金兵相传王夜叉威不敢当,都来投降。乘胜收复亳州(今安徽亳州),功居第一,封陇西郡侯。次年,金兵渡淮河,占和州,逼临长江。张俊议分军守南岸,德力主淮为江屏障,弃淮不守,即唇亡齿寒。金既远道而来,粮道不继,若半渡而击,可以夺金军的锐气,不这样,淮河地区将非我所有。俊犹豫不决,德又说:“愿父子先越江,俟和州下,然后迎宣抚北渡。”俊便同意德由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北)渡江,大军随其后,德夜克和州,晨迎俊入城。金兵退昭关,又紧迫到柘皋(今安徽巢县西北)。当此紧要关头,宋诸将皆集合,惟张俊后至,统制田师中欲稍待,德大怒说:“军事唯在机会,等待什么!”独自上马前进。兀术以铁骑10余万夹道摆开阵势,右阵最坚,德率军攻入右翼,射杀金将,纵横驰击,宋兵持长斧破拐子马,大败金军。南宋名将刘錡对德说:“昔闻你威略如神,今天果然亲眼看到了,我愿呼你为兄!”此即宋史上有名的柘皋之战。召拜清远军节度使,建康府驻扎前诸军都统制。后历任浙东、福建总管,荆南副都统制。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病殁,赠检校少傅。二十六年(1156年)葬于南京中央门外下庙青果寺东侧邱家山,墓前有石碑、石马、石虎、石刻花纹等。陇西首阳镇与董家堡之间的王将军墓当为衣冠冢。《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列为中国历代著名军事人物。

汪世显(1195~1243) 字仲明,巩昌盐川人,家出旺古族。起初在金朝做官,以战功任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总帅。宋理宗端平元年,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国灭亡,北方诸郡皆降蒙古。世显练兵自卫,粮械精足,坚守不降。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皇太子阔端率兵取四川,驻兵巩昌城下,世显率绅老送牛羊酒银等礼物,开城欢迎。阔端问:我到哪里都投降,你为什么还坚守?世显镇静对答说:我不敢卖国求荣啊。又问:金亡已久,你不降究为谁?世显答:大军纷扰,无所适从,今太子讲仁武,不滥杀,我想必能保全全城的军民,所以竭诚迎降。阔端大喜,约束部下秋毫无犯,巩昌一路人民得以平安。同时面谕世显官任原职,即从军南下。世显率部进川后,多立战功,乘胜定资州,通过嘉定,问道到川东万州。宋军大溃,追至夔峡,越过巫山,遇到宋援军被阻而还攻重庆。这时正值天热,乃罢兵退守。世显被召至和林(今蒙古国库伦西南),晋见了太宗,赐金虎符,当面加以褒奖。

乃马真后二年(1243年),太子论功行赏,任世显便宜总帅,主持秦、巩等20余州事,赐给虎符、锦衣、玉带。世显先已染病,此时更加严重,太子派御医治疗,以不治而殁。年49岁。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追封陇西公,赐给“义武”称号。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加封陇右王。子7人均任高官。

李忽兰吉 一名庭玉,陇西人。初隶皇子阔端。从征四川,以功为管军总领。辅佐汪德臣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地界)建制。领兵3万取合江(涪江与嘉陵江汇合处,今合川)大获山,宋刘都统谋烧利州、沙市,忽兰吉以伏兵取胜,升本帅府经历。元宪宗蒙哥南征,忽兰吉掌管桥道交通及粮饷军务,有功。大获山守将杨大渊先纳款投降,接着又逃归,宪宗怒,将下令屠城,众将茫然,不知该怎么办。元帅汪德臣吩咐忽兰吉:“大渊去,事颇难测,赶快追他。”忽兰吉单骑追入城,握大渊手说:“主上将宣谕赏赐,何不稍待?”大渊感激他诚意,遂同来,全军欢腾。宪宗问忽兰吉前后情况说:“你不怕吗?”忽兰吉答:“我当时只怕上劳主上,下苦诸将,又担心一郡生灵的性命,所以把个人性命置之度外。”宪宗大喜,赐忽兰吉葡萄酒。不久,德臣病死在军中,命忽兰吉率军为后卫,宋军水陆昼夜进击,皆被击败。世祖中统初年,从宗王哈必赤与汪良臣平息六盘山叛乱,力战杀浑都海,授予巩昌后元帅。后又从汪维正平定五溪洞战乱,先后立功实多。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晋见皇帝,以病老要求回巩昌。官授资善大夫,陕西等处行尚书省左丞,参议本省公事。死后,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赐给“襄敏”称号。

完 泽 先祖土别燕氏,为蒙古部长,后世定居陇西。相貌甚雄伟,度量宽宏而办事周敏。在元成宗、武宗、仁宗三朝任职,官至中书平章政事,主张兴革,清除弊政,选拔僚佐甚严格,不急求功利,因此吏民守职乐业。朝廷赐给泽高级住宅一所,后来他听到原为同僚的故居,因罪被没收而赏给他,于是感叹坚辞。管房建的机构又为他另筑新房,仍不受;赏赐宝钞50万贯,也不受。平时取与分明,坚守原则,当时称为贤相,追封巩昌王。县东40里垭儿峡曾有“元太师巩昌安懿王完泽神道碑”。

贵拜柱 完泽长孙。年少时求学交往的人皆贤师名士,文清秀而意蕴精深。20岁朝廷面试时,陈明君臣之大本,论述经世之急务,文思焕发,立时完成万字的长文,以第一名登科第。惠宗赐姓贵氏,当时皆称贵状元。任嘉议大夫,陕西汉中道副使。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占四川,部将明玉珍攻汉中,拜柱在城拒守,力尽而死,追赠资德大夫,陕西行中书省右丞。县东40里沙湾曾立有状元贵拜柱神道碑。

汪 庸 旧名灵真保,世显五世孙。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军徐达西征,命冯胜取巩昌,庸坚守不降。徐达怒,命部下将城外汪庸先祖墓碑推倒,围攻更紧张,庸遂在烽火台(乔家坪)约定投降,要求保护全城军民。事上报朝廷,授昭勇大将军,仍任巩昌等路便宜都总帅,后改授安远将军指挥同知,钦赐金筒诰命,折奉公田24处,异姓家人72户,准其家世代相继承受。

戴 浩 浙江鄞县人,永乐举人。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正当明朝“土木之变”(1449年)后,国家战乱,盗贼蜂起的时期,浩调升为巩昌府知府。他看到地方十分混乱,民不聊生,针对现状,首先抓治安,集合群众,训练习武,加强保卫,地方赖以安宁。不久又逢年荒,饥民遍地哀号,浩未经报准,即拨发仓储粮三万余石赈济。主管要依法论罪,他上疏待罪说:“我愿以一人之命,换千万人之命。”朝廷免予深究,指示叫借户即时照数偿还。于是有的上司就督促交粮,他说:开仓原为救燃眉之急,如果眼前就要粮,那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请宽限三年陆续交还。第二年又旱,陇关盗贼到处骚扰,浩千方百计缉捕盗匪党羽,一面安抚饥民,匪患遂息。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以年老请辞。老百姓请求留任,朝廷不准,临走时争着为他送行。

杨仕敏 字克勤,巩昌陇西人,明永乐举人。任监察御史,在御史台13年,考绩最上,德威感人,当时称为真御史。英宗正统初,出任太平(今安徽当涂县)知府,振兴学校,广为储蓄,整修城池,凡应兴应办的事都一一上了轨道,郡属大治。正统六年调河南按察副使,太平县人民呈报朝廷:自杨公到郡,民不知无衣无食,不知有吏与卒,像这样的清廉官应久于其任,给地方多办些好事。经特准加三品俸,仍管府事。代宗景泰初年,调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景泰五年因病告归。后英宗又派使者来请他复职,仍以病辞不就。皇帝敬重他的品节,加俸,令地方官员逢年节日慰问,给米10石。仕敏回家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陇西筑北关城,自愿担任督工监修等繁重工作,平时从不至公庭,也不关说是非,巩人服其德望,皆尊为杨父,殁后入祀乡贤。

宋 琮 字廷用,巩昌陇西人。少贫穷,刻苦读书,明宪宗成化年间中进士,任户部给事中。后调吏部,升都给事中。当时宦官汪直当权,琮首先弹劾罢西厂,言人所不敢言,遇事侃侃而谈,多所建白:罢安南、辽东的征役;救直臣马文升;弹劾佞倖李孜省,逐走妖僧继晓等。凡关国家治乱大事,不怕沥血披胆,就是身受杖责,还是据理力争,直至达到目的才罢休,因此声誉极高。时又有假冒太后兄的人,朝廷无人敢议,琮抗议特辨真伪而惩办了那个大骗子。山西某御史贪酷,屡派人查报,总是得不到真情实况,命琮往立即查明,山西道路称为“搏虎手”。皇帝赐银四镒(每镒为二十两),升太仆少卿。正气愈烈,有人劝他稍加变通,仍坚执不渝,后提升正卿。年64卒。皇帝赐祭葬,让一子承袭。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六月入祀乡贤祠。

范 镛 字鸣远,巩昌卫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任湖广道(今湖北武昌县)代理监察御史,巡察五城,豪强敛迹。不久,实授御史,奉命按察云中(今湖北安陆县)马政,凡牧地被权门侵占者,亲自稽核查实归公,事毕后因陈马政十三事。任浙江按察司佥事时,萧山县令邹鲁以私忿陷害当地御史何敬于死,当道莫能申冤,镛明察暗访,掌握了真情,依法判鲁抵罪,处以死刑,人皆佩服他明察果断。海宁(今浙江海宁)亢旱,都御史王璟来主办赈务,先决定由诸分司主持其事,百姓以不公平上告,陈明要求范镛来主持,璟犹虑范镛不能济事。等到办赈完毕,饥民均实受其惠,称范青天,璟乃赞服。提升四川按察副使、建昌(今四川昌县)备兵,贵族豪门闻风有所收敛。他把原来借开矿为名而坑害各卫戍卒的弊端如实呈报,请准罢开矿事。后任南京都御史,督察江淮的守兵,沿江士兵以前多为冒名顶替的苦力,镛按册点名稽核,弹劾撤换了怀宁侯,其他部将皆心怀恐惧而警惕起来。巡抚云南,铲奸除弊,平赋均徭,云南人民感戴其德。刘瑾当权,他的党羽触犯法律,瑾挟恨嗾使兵部反诬判镛死罪,借故百般勒索。镛正色拒绝说:死就死,决不干毁节败行的事来求苟免。百官也主张正义,极力声援。改判贬为平民,舆论还是反对。再改判除官籍,仍群情激愤,压抑不下去。最后降职三等,贬为湖广布政司参议,第二年到任卒,61岁。世宗时,吏部为范镛请恤昭雪。皇帝赐给葬谕,迫赠通议大夫,给予“恭惠”称号,准一子入宦籍。入祀乡贤。

李维桢 号翼轩,湖广京山(今属湖北)人。明朝进士。久读朝廷秘藏书籍,以史官为本职。但自信有雄才,愿从事实际工作,不愿干笔墨生涯。后以编修调任陕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陇右道。在任期间,注重实务,一日检查陇西城防,见北关居民比大城多一倍,城墙又低又薄,疏于防守。便对僚属说:“陇西为边冲要地,城防这样,实在令人担忧。”于是筹备财力,请准兴工补修,亲自督工,严行赏罚,一年即竣工。二年后改任粤中道。陇西人称为“李小翁”,每遇到政治腐败时常思念他。

张 鹏 山西沁州人。进士,任按察院侍御。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春按察陇西。当时城中尚无水井,靠引河水入城掘池饮用,杯水星灶,饮水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张鹏到陇后,关心民间疾苦,询问地方利弊,知道这件事后,即普遍征求官属的意见。并深入民间实地考察,认为井在必开。决定由懂地理水脉的人勘定地段,令指挥使阎清督办其事。劳力利用犯人,采取以力赎罪的办法,再不扰民。在司仪门右边凿井,深10丈多,果然有水,水质又甜又清,水源也旺盛。依次在城中凿了15眼井,皆有水。井初凿得水后,全城老幼喜之不尽,奔走相告,像一桩大喜事来庆祝。工竣后,地方绅老列举凿井的好处说:“引水以饮,其利小;凿井以饮,其利大。引水以蓄,其力勤;凿井以汲,其力暇。引水以生,其泽近;凿井以生,其泽远。”

岳万阶 山东朝城人。明神宗万历年间进士,官任分守陇右道。万阶到陇西时,城中居民饮水,只靠西、南河水,水量小,每遇早年断流之际,城内即发生水荒,倘遇非常变乱,就更困难了。他一听到这种情况,就说:饮水是大事,关系人民生活,哪能计较劳费而置之不理呢!立时同知府刘涌(河南商城人,进士)、知县张信民(河南渑池人,举人)去城西20里实地查勘了科羊河地形,往返数回,测定从南山麓开渠引水,外筑大堤,势便工省,费用亦廉,科羊河涨就让大水入渭,水少就让全流入渠。到近城处再分小渠进水。这样,既满足城内需水,又可灌溉沿流土地。指划既定,自出俸银20两,令府属负责办理这件事,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六月动工,三月渠成。命名永济渠。后渠道淤塞,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分守道朱燮元又寻迹修浚,改名永利渠。朱燮元,浙江山阴(今绍兴县)人,进士。

畅 华 字子实,号西渭,陇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任常州无锡知县。世宗嘉靖初,调刑部主事。审理狱案,明断公允,升员外郎。审理京城南畿的狱案,多平反,升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河东冀、宁间,捕岢岚县(属山西)巨盗,盗平,胁从者均予释放,朝廷赏赐他金币。又巡按河东道,正遇连年凶荒,他主张肃清贼盗,安抚良民,对随和白莲教的人,一律召集来,讲清祸福大义的道理,令其退教安居生产,那些人听了感激得泣下。后邻近猗氏县有参与此教者,多被株连杀戮,人们才明白,并称道华“曲突徙薪”的深意和恩德。任佥事三年后退休还家,59岁逝世。(武功康海撰墓志铭)

王朝用 字行甫,陇西人。明正德年间进士,任怀宁(今安徽潜山县)知县。时盗贼蜂起,又值夷濠兵变之余,朝用抚民祛弊,庶政有所兴革,四境安定,怀宁士民都怀念他,以政绩卓著,升监察御史。权贵请在临、巩设官织绒,他以灾情呈准作罢。按察两淮,盐政久已废弛,影响人民生活,陈明利弊,请复旧额,盐商称便,盐运因而畅通。接着按察山右,主张清理太行巨盗狱案。明察顽固盗首,有卓越的裁判能力和风度,无偏私冤屈。

刘应熊 字得阳,别号抑轩,巩昌陇西人。明嘉靖进士。任嵩县令。有个邑人王臣,是严嵩的门客,他的侄儿王承芳横行乡里,应熊查出杀人事,立即拘来法办。监司某也是嵩党,受意反陷应熊于狱,巡按御史许某查明实情,给他平了反。最后以政绩卓异升广东道监察御史。正逢皇宫西苑举行道场,命廷臣都黄冠道服,应熊在御史台非议此事,不着黄冠道袍,而穿朝服。世宗因此怀恨在心,以后因星变罢免诸御史。当时应熊不在京城,正历巡泽、潞地区,夕闻报,朝即整装回家,太原且留有他的行李,但不愿多逗留一刻,弃置不理。50岁卒,从祀乡贤。

王尚质 字冲渊,陇西人。20岁考取明世宗嘉靖年间举人,任涿州知州。州踞要区,神宗车驾多次巡游,夫马支应浩繁,人民不堪其苦。那时适补葺涿州南城工程告竣,在石刻上题联为:“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烦难第一州”。后来皇帝又驾临涿州,问明白了城墙上所刻联对的含意,就下令尽免其夫役,于是实现了他用古名臣暗喻旁敲的方式来达到谏言的意愿。提升为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同知,涿州人感德,崇祀名宦。因不曲阿权贵被贬谪,归里后读书终身。

雷 龙 字云从,明巩昌卫人。自幼武艺超群,神气谐和洒脱象儒生。起初充任卫使,历任游击参将,提升建昌(今河北迁安县境)副总兵,协镇燕河(今河北卢龙县),不久以谗言罢归。治兵使者举荐给宁夏俞总督,任用他掌管中军。沙湃之役,敌兵蜂拥而至,官兵少,俞总督在前线,敌情紧急,龙率精兵2000分向两翼冲击,斩获敌4000余级,著名塞外。俞总督甚为赏识,荐升庄浪(今永登县)参将,在河西屡立战功。晋升凉州副总兵,挂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肩负地方安危,以后佩戴平羌将军印。出镇甘肃,河西清平。

杜和春 字还朴,陇西人。明神宗万历进士。性朴直。历任涞水(属河北省)、莱阳(属山东省)、鲁山(属河南省)、孤竹(今河北昌平县)等县县令,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在任内判案或处理民间事务,坚决拒绝请客行贿,托人说情,境内人民无冤屈,升任刑部主事。官场中少交往,遇事有主见,不随风倒,孤僻倔强,因而孤立,与诸权要不合。被外贬山西当幕僚,毫不介意,更加清廉自持。指挥使令和春考核某镇兵额,主事者因怕兵额不实受处分,夜贿梨3000颗,藏金于内,和春拒不接受,按实情上报,依法惩办。提升为卫辉(今河南汲县)知府。再调主持刑部事,伸张正气,冤案多被平反,特立独行,总与当权的人意见不合,便请病假还里。在家闲居20年,专以研究学问为事。所著有《中庸秘旨》。人称为“先正坊表,后学津梁”。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巡抚中丞齐世武报请为乡贤来祭祀。(www.xing528.com)

杨于庭 字子忠,陇西人。明神宗万历间拔贡生第一。任山西灵石县令,正遇发生灾害,于庭亲自下乡村,随地设粥厂。当时主办赈灾的人主张叫老百姓移食他处,这样路途远,耗费大,又无济于事。他便写了解决问题的五条办法,请求将当地改收的赋款在邻近收成较好之县购粮来赈济,活人以万计。提升太原府通判,分管代州(今山西代县)。雁门一向称为重镇,平时疏于防守,他条陈八款,详载“雁门要策”。后来以考绩提拔为忻州(今山西忻县)知州,州南有牧马河,冲毁城池,于庭筑堤障水,水患解除。又逢榆林叛兵过代州,邻郡惶惶不安,于庭督率士民严守,贼望风而逃。调楚府知州,退休归里。二子恒考取举人,任咸宁县(陕西长安县)教谕,训士有方,关中学者,都称为老师,病残后西安在名宦祠祭祀。

何士玮 字焉瑕,巩昌陇西人。父母早逝,在寒苦中读书,明神宗万历中举人。任深州(今河北漆县)知州,升四川保宁府(四川汶水县)知府,到处有政声。后任贵阳知府,以卓异政绩升贵州按察司副使、毕乌永赤兵备道。适逢苗地有乱,蔓延3000余里,士玮披甲驱兵,平定了变乱。接着又会同查处四川宣抚使奢寅与贵州宣慰使妻奢社辉争地仇杀案,士玮查得实情,秉公调处,而魏忠贤党吴某按察四川时,又翻案上奏罢免士玮。不久督府评议剿平叛乱中文武官的功罪,士玮功居第一,褒扬称:“合两省特殊功勋宜受上赏”。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兵部审议具奏,赐士玮白银50两,升湖广按察使,未赴任。

关永杰 字人孟,别号岳华,明思宗崇祯进士。他的祖先是河北固安人,明初以世袭管军百户,定居巩昌。性沉着刚毅,不苟言笑交游。文章以奇警名世,升河南开封府推官、护郡符。因逢母丧返里,服满补绍兴府推官,三两句话便解决争执,多按实情平反,浙人甚感其德。三年考绩升兵部武选司主事,督师杨嗣昌荐永杰可以当一方之任,升河南按察使司佥事、睢陈兵备道。抵陈州(今淮阳县)时,正值地方遭灾,煌虫为害,疫疾流行,人吃人,数百里饿殍载道,永杰将详细情况呈报主管上司,多方赈济,民赖以生存。崇祯十五年二月(1642年3月)死于陈州。诗才俊逸,诗中多描写祖国山河的美丽可爱及反映人民的困苦生活,前者有《南郊别业》、《西风吹雨湿黄花》等律诗,后者有《柳》、《除夕》等绝句,文集有《岳华集》(亦名《晴云亭诗草》)(抄本)。

郭 充 原名九围,字函九,又字损庵,陇西县城油盘巷人。明思宗崇祯进士。任山西太原府推官,断狱持平,分校省闱考试,持正无私,称为得人。期满以卓异廷试,升刑部给事中,弹劾权要,劝时政提出建议,名震一时。奉令督催江南漕运,军食供应充足,所过的地方坚决不受馈赠。事毕回京,转兵部,仍管刑部事。李自成起义军破北京,充出郊欢迎,后清军入关,遂还乡。清起用遗老被征召已起程,又因故辞归。著有《疑思录》。卒祀乡贤。

孟家栋 字良材,陇西人。明思宗崇祯贡生。清朝起用,派山东莱州府(今山东掖县)通判。赴任刚入境,夜宿新兴镇,山东巨寇沙达茂聚集乌合之众数百骑兵,直逼近镇所。居民四散逃避,家栋独自留住店中,若无其事。不一会贼众拥入店门,家栋从容对贼众说:“我是你们的地方官,奉命来管府事,正要招抚你们,现跟你们说明,如果愿另谋生业,我替你们想办法,让你们各有出路。”贼众感激涕零,要求归正。等到任后,贼众果相率投诚,家栋对司法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司法部门也同意这样做,遂各自安置了生活。从此莱州境内无盗贼发生。后英王南征,军需紧急,家栋奉令主办军务,调剂缓急,民不受累,军用也供应不缺,上级甚为倚重。任职二年,升河南开封府同知。汴梁自兵乱后,居民聚山寨中,经常互相劫掠,告状、打官司的事不断发生。家栋向主管上级请示,人口给还本主,其余一切再不细究。因而讼争停息。政府方面也多方救助,加以扶持,这个地区就渐有复苏气象。开封府人民祝愿“万家生佛”。当时又遇到黄河在金龙决口,按察的官员举荐他,他食住在工地,与工役同劳动,工程限期完工。升河间(今河北河间县)知府,革除积弊,调剂驻兵防地,清兵和百姓相安如一家,修葺学校,抚育孤苦,卓有政绩。退职时,地方士民依依不舍。乡居30年,平易正直,举乡饮宾14年,86岁殁。

宋朝楠(1655~1705) 字于蕃,号拙庵,陇西县城东街人。明太仆宋琮的后代,清康熙进士。选翰林庶吉士,由检讨转广西道御史,再内调任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正卿、佥都御史等职。性格内向温和,深藏若虚,对义所勇为的事,力求实践,忘不可夺。一生求学勤奋,中翰林后,仍闭门读书如少年时。居官谨慎廉洁,刚正不阿。起初任御史时受命刚月余,就对楚、粤三省驻军纵放流寇事提出弹劾,认为应都归罪于督抚提镇管理不严,一时封疆大吏,无不俯首服罪。后巡察京城,彻底革除市集一切积弊陋规。京都中城本为全国货物聚散之地,地方官府,每月却向商贩索取种种苛捐杂税,饱入私囊,酷吏土豪上下其手,朋比为奸,以前谁也不敢过问。宋御史一一查究,明令取缔。对执法部门徇情枉法的人也坚持以法绳治,不少宽贷。遭母丧服满后补江西道监察御史,掌江南道及京畿道事,条陈治河的意见,切实可行,皇帝皆为采纳。退职后回家。所撰著碑文、序文,散见于志集中,对邑人学者杨宪伯的嘉言善行提倡宣扬,公之于世。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55岁病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提学修撰王云锦报请为乡贤来祭祀。

吕高培 字柏庭,江苏无锡人,贡生。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任陇西知县,连两任(清制知县任期三年,清官可连任)。才高学博,慷慨好义。任期内勤察民间疾苦,如果了解到老百姓有了痛苦,就感觉如同身受,坐卧不安。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天大旱,陇西饥民逃荒四散,高培看到这情况就含泪劝谕说:“百姓们暂且待在家里,不可外流。”饥民说:“你十分爱怜我们,可是一家人饿死咋办?”他又说:“我知道的,一定就想办法赈济。”接着有人苦诉说:“天高皇帝远,官仓的粮,啥时候才能吃到口里呀!”高培肯定答复:“要等批下来,那人就都饿死了,我不怕替老百姓受累,只要救了万人的命,犯法也心甘。”于是马上散发常平仓粮,先赈没饭吃的人,老百姓赖以存活了。事后果然受到处分,责令赔粮。陇民要求留任未得许可,都高兴踊跃地还了粮。东下回家时,百姓夹道攀辕,不忍离去,一片号哭之声。

冯尽善 字虞操,陇西县城仓门街人。清圣祖康熙举人。任陕西蒲城县教谕,凡经他奖拔引导的学士,都一个个学有所成。历任福建松溪、台湾诸罗、陕西朝邑等县知县。在松溪时,剔除积弊,注重农耕蚕桑,学士奋起,庭无滞狱,为总宪所赏识,因才识超人调诸罗。诸罗为台湾新设县,政令推行困难,尽善惟以身作则,因势利导,不一年,风俗大变。后来岛上人骚动,人心惶恐,尽善既晓以大义,又严加守御,会集营兵,亲率乡勇,据隘救应。对运调供输的劳役,以计划周到,民不知劳。后因公过离职。各司查明为官清廉,有保城安民之功,复奏准补朝邑知县。到县后益加勤慎,事必躬亲。朝邑河边地亩,常被淹没,公文往返,前任县令均敷衍不能治,尽善亲自察勘河水冲毁地亩,向上呈请永免赋额银2000余两。圣祖康熙十六年(1677年)六月黄河暴涨,冲坏村民住宅300余家,立即详陈情由请予赈恤。当时有邻县借领河南米船,道经朝邑安昌村,崖崩百余丈,压坏12只米船,他抱病勘视督救,住在河边,10余天以积劳致病而卒。子辈等扶柩归里,封文林郎。长于章草,汇古今名家书论,著《书法要诀》刊行于世,爱好书法者多珍藏之。

唐树义 字子方,贵州遵义人。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宣宗道光六年(1826年)大考名列一等,以知县分发。历任湖北天门、监利、江夏等县知县,后升汉阳同知,于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调任巩昌府知府。到任后,首先惩治奸恶,选进贤良,着手兴革,整顿吏治,当时政风大有好转。对地方百业亦多有建树,举其大者:一、鉴于南安书院渐已废坠,集资银1500两,命人修葺一新,余款助秋试费用,不惜以重金栽培寒俊,从而陇西文风大变,人才辈出。二、城中威远楼风雨剥蚀,倾圮不堪,树义慨然提议兴修,募捐3000余串恢复旧观。文峰塔故址多年湮没无存,便亲自相度地势,择定于东二十里南山麓平台地重建砖塔,保存古迹。三、西河从西南沟出绕西关而北入于渭,东面堤坝年久残缺,附近沿河庐舍及西北关城墙有被冲毁之虞,树义引以为忧,乃督促命令属吏率地方人士增筑堤防,引水归流。四、整修折桥沟路道及重建永济桥(据《唐郡伯树义重建永济桥碑》载:倡议兴办各事共集银万余两,除上述各事用费外,余银千两供修桥用),便利北区与城关的交通。其他如缉捕盗贼,安定地方;荒年平粜、赈救灾民以及清理狱案,简刑平讼等,都是任期内所做有益于人民的大事,而且对巩属其他各县也有各种善政。树义为官清正,自奉俭约,所到之处都有政声,曾亲题联语自励:“穷秀才做官,不必十分受用;大丈夫做事,只求一点精诚。”逾年又调洮岷观察,陇人感戴其德,张敏行进士撰文,立了遗爱碑。

张敏行 字勉斋,原名拱辰,陇西大城人。清宣宗道光进士。以知县即用,告近分发四川隆昌知县,大堂上悬铁器,诉冤人一击响,就升堂讯究,原告、被告、证人等一律命令取保,不多管押,怕给双方当事人增加拖累,给吏役造成勒索的机会。隆昌人民称颂他廉洁明察。后在汉川书院主讲10余年,文风大变。82岁终于蜀。著作有《必有斋》文集。

武尚仁 字静山,别号莲峰,陇西人。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点翰林,任四川岳池知县。政绩卓著,人民乐业。不久升广安知府。待下属宽厚,断案不徇私情,严防吏役勒索人民,简化政令手续。性孝友,言语和悦,文章超逸,尤长古诗,考试名冠榜首。后来每逢秋考时,便给陇西举子以经济上的资助,解决贫寒后学的困难。重视乡贤遗文诗稿,辑关永杰、王予望、刘甲科、陈长复、吴之珽、马荣朝等人诗文,名为《搜珠集》并校刊范钟的《松冈诗稿》,刻存李朝栋的《也园书谱》。著述有《陇西抉微集》、《静山遗书》等。

汤聘珍 字幼庵,湖南善化(今湘潭)人。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调任巩昌知府。他到任时,距同治五年陇西失城己3年多了,但土地仍多荒芜,逃散人口尚未安抚就绪。而零散盗贼又不时扰乱,这些问题急待解决,前任见势万难,苦于应付,束手无策。聘珍审度事理,分清缓急,首先整顿治安,严缉盗贼,招抚流散,奠定安居的局面。然后积极兴复商市,调运粮食,设立官钱局,活跃市面。对于久荒土地,动员劳力开垦、从事生产。西河堤坝多年倾圮,就提倡捐款修复,群众以切身利害关系也乐予资助,集资千余串,经年竣工。凡有关人民生活的大事,都次第恢复正常秩序,从而城乡逐渐有了复苏的气象。紧接着他又整修学宫,提倡兴学。正当他任职三年事业未竟之际,因父丧回籍,陇人都扳住车辕挽留,依依不忍离去。立去思碑以志其事。

周文翔 字瑞亭,湖南湘阴人。官至提督。清穆宗同治初年,随左宗棠来甘肃。穆宗同治五年(1866年)陇西城陷,当时陇西是大军军粮重地,他奉命代理巩昌营游击,兼办前敌粮台,节制各军。各军擅自强拉民夫背负运粮,劫后余生,痛苦不堪,他巡查加以制止。同治九年(1870年)汤聘珍调任巩昌府知府,其时他卸去巩昌营游击,带兵驻防陇西,即协助汤办理善后。他先后在陇长达10数年,凡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都竭力举办。用兵堑法开凿东乡水渠,自红山头南岸开渠口至枲麻(洗马)沟止长10公里,共灌田6000亩有奇,名为“周公渠”。另外捐俸集资先后修昭忠祠,万寿宫、仁寿古寺、紫霄观,并修道路、城垛口、城上更房及广武佛儿桥等。立有去思碑。

吴本烈 字子骏,湖北钟祥人。知府汤聘珍卸任之日,本烈调来继任陇西知县,历时4年。他热心地方善后工作,凡汤所未尽之事,本烈都竭尽全力完成。尤致力于教育事业,恢复贡院(同治五年被焚毁),兴办义学。本苦于经费无着,正好本县姓祁的人得族中富户窑藏白银数千两报案,即断然处理,将白银中的1250两办义学,拟定章程,发商生息,息金供优等学生奖学金。从此文风蒸蒸日上,后学受惠实多。陇人感德,立碑纪念。

颜士璋 字聘卿,山东曲阜人。进士,任巩昌府知府。他到任时,陇西满目疮痍,官署、书院及文庙等还未恢复旧观,百废待举,他除勤恤民隐,兴利除弊外,即首先致力于文教方面的复兴工作。府文庙为陇西首要文物单位,人心所向,观瞻所系,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年),他具情请准阁帅左宗棠在旧址动工建修,所规划的建筑物及设备,仿照山东孔庙的规模形式,建筑雄伟,甚为壮观。南安书院兵火后荡然无存,经费又无着落,士璋以书院有名无实,考课不可久废,便积极筹措经费,向属县共捐钱3000串发商生息,又请准在伏羌(今甘谷)厘金行佣内每年提4成拨充常年经费。同时延请名师在书院担任主讲,并按时亲自督察讲课,定为制度。从此陇西人文蔚起,科第蝉联,先后连中了进士刘炳青、举人张经、贡生原鸿仪等多人。士璋两次来陇,德惠在民,立有德教碑。附录《留别书院生童》诗“骊山歌一唱又长征,两度周旋共晦明;风气渐开文体健,琢磨既久笔锋精;德同圭璧体贻玷,战胜棘闱在砺兵;别后相思何处是,深秋良夜月三更。”

李寿芝 字荇仙,湖南长沙人。庠生,因军功荐拔花翎同知衔知县。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年)秋调任陇西知县。陇西因同治五年失城,元气大伤,且多年办理善后,但文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襄武书院,前任知县吴本烈筹措基金,对地址问题却没得到解决。生童既无固定住处,月课又只一次,得不到主讲教师的辅导,影响学业。寿芝到县,首先抓这个问题,跟地方人士研究合并两义学经费,延请原浃为山长,将报国寺(现一小)旧址作为书院,并捐俸集资于当年冬即动工改建,第二年春竣工。书院建成后面貌一新,月课辅导规定为十一二次,寿芝于官课外,又规定亲自讲课两次。又向江南做知县的祁兆庚捐钱1000串,向四川做知州的张继捐银500两,均发商生息,扩充书院资金,奖励后学。另外县文庙于同治失城后被毁,只存大成殿,因年久倾圮,寿芝以事关振兴文风,不可久废,于到任第二年也兴工补修,翻盖了大成殿,添建了南北庑及棂星门牌楼、泮池、围墙、宫墙等。所需经费均系捐俸集资,未动用民力。立碑记其事。

周景曾 字式如,浙江人,进士。清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刑部调巩昌府知府,到任即毅然以兴复地方为己任,先尽力彻底解决了南安书院的地址问题。当时南安书院所拨原姓宅地,长期为游击署占用,生员考课就暂在贡院举行。生员住宿不固定,有时月课便等于虚设。适学使蔡金台来陇考察学政,景曾详陈书院始末,蔡学使也表赞同。呈请杨督宪拨专款另建游击署,从此书院才有了固定地方。但营房改书院,体制多有不符,遗留问题尚多。景曾乃以全力筹款改修,新修了宿舍三院,讲堂、奎文楼各一栋,并增购了经史子集大量图书,设备更新,面貌改观,奠定了南安书院的基础。章程规则,对贫寒品学兼优的生员实行优予奖励的办法。每月考课亲临检查,谆谆训诲如子弟。从此十属县后学也闻风来陇求学,时陇西文风大振。周原任职刑部,熟习狱案,主张治理应注重安民简政,以不扰民为是。处理争论必体贴民情,对枝节问题概不查究,以息事宁人,因而无积案,政治清廉。对垦荒、商市、水利、治安方面也处理得井井有条。禁止种鸦片,提倡栽树,注重人民医疗和救济,善政多端,实惠在民。他擅长书法,留字画甚多。陇西人立了“善后郡伯周式如夫子德教碑”。

张 继 字少斋,敏行第三子。清德宗光绪进士,授翰林编修。历任四川垫江(今忠县)、华阳知县,后署理汉州(今四川广汉县)知州,重视地方治安,严加缉捕,匪徒敛迹。惟性嗜杀,中瞻有事,派他前往招抚,未做好说服藏民群众工作,竟一意孤行,强欲“改土归流”。藏区首领反对,上告朝廷,以办理不善落职。他关心桑梓文化教育,李寿芝知县为襄武书院筹集基金,慨捐白银500两。著有《友竹山房饮花吟社诗选》。

马如鉴 字月麓,陇西县城县门街人。清德宗光绪进士。湖北即用知县。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甘肃举人李于锴草拟了有名的“公车上书”《请废马关条约》呈文,他是参加签名运动76人之一,伸张了反对卖国条约的正义。光绪三十二年(1897年)前后陇西知县祁永膺(字百福,广西博白人)、王建(字卓亭,陕西蒲城人)奉令续修县志,他在家闲居,参与集体纂修《续采陇西县志草》工作。

阎士璘(1879~1934) 字简斋,一字玉彬,陇西县城东街游击巷人。幼勤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点翰林院编修,并任国史馆协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甘总督升允选派他和杨思等甘肃籍学生5人赴日本法政大学学习(为甘肃最早的留学生)。他当年冬天即返国。以后致力于甘肃新文化教育的改革,以提倡科学,振兴教育为己任。民国1年(1912年)选为陇西议事会议长,第二年甘肃省议会成立,选为议长。11月北京政府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第一届省议会国民党员资格。甘肃省议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停会。民国5年(1916年)甘肃创设公立图书馆,任馆长。翌年任甘肃教育厅厅长,着手改变甘肃教育的旧面貌,对增设师范、发展中小学,筹措留学生经费,不遗余力。当时青海、宁夏地区还在甘肃辖境内,因地处偏远,文化教育落后,在他关心扶持下也渐有起色。遂有“阎公长教厅,陇上桃李遍地生”之誉。民国10~11年(1921~1922年)任安肃道尹、泾原道尹,任期内关心减轻人民负担,廉洁自持,平凉立有德政碑。民国14年(1925年)甘肃政局混乱,便归里家居,55岁卒。诗文未问世,民间多存有字画墨迹。兰州五泉山高山仰止门上的对联“萃圣贤豪杰于百尺峰峦,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高入云霄垂德远;荐馨香俎豆者万家子弟,为名儒,为名相,为名将,近从桑梓得师多”,即为他的遗作。

王天柱(1890~1920) 原名毗,又字任之,陇西县城东巷人。思想新颖,擅长辩才,16岁中秀才。当时变法维新,兰州已成立了新学堂,地方人都以久习科举,视新学为洋务,避而远之,惟天柱毅然上兰州进入文高等学堂,是陇西第一个进新学校求新学的人。他每年假期回到家乡传播新思想,抵掌高谈“法之不能不变,学之不可以已”的道理,一时思想保守的人竞目为狂妄。毕业后曾约同王海 在紫霄观文昌楼潜心读书,订《辅仁录》互记功过,质疑辩难,议论古今。天柱喜姚江言,手抄王守仁《传习录》,批注殆遍。清宣统元年(1909年)选拔贡。旋在兰州从事教育,当两湖学堂教员,受到学使俞明震的赏识,调委为学务公所科员。辛亥革命起曾任甘肃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后又任教育厅第三科及省长公署第三科科长,创办《通俗日报》,提倡普及白话,以改进甘肃教育为己任。民国8年9月(1919年11月)甘肃派天柱与水梓(榆中人)两人赴欧、美考察教育,经过上海时见了上海知名人士张謇、黄炎培、沈信卿等人,一见皆称为奇才。途中先至日本考察,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生产蒸蒸日上的气象极为赞赏。再经檀香山作短期停留,接触到美国各方面的情况,顺便又考察了华侨的教育,以后在报告中特别提出对华侨教育应予扶持的意见,敦促国内当局注意,有念念不忘于“十数万心怀祖国之侨民,因怨望而渐离心”的深虑。述及沿途观感,慷慨陈词。“此次考察,不啻入短期之讲习所,聆名人之议论,观异国之习俗,受自由空气之涤荡,共和精神之浸输,觉思想上发生绝大变化……”处处深切流露出爱祖国、爱事业的热情。民国9年2月(1920年4月)由美考察毕渡欧,4月25日由爱丁堡回伦敦已染病,每日下午体发热。然天柱不自以为病,日间仍强起。29日参观剑桥大学,距离54英里,火车往返,晨出晚归,同行者劝阻不听。5月1日参观伦敦大学,又想一同前往,但病已不支,强阻乃止。据医生嘱须住医院静养,即住入医院,伦敦留学监督处工作人员日往照看。5月10日病加剧,诊 断为盲肠炎,剖治时盲肠巳腐蚀,肠结核菌延及肠腑,不能除去,附近之肠又腐烂,无从缝结,创口只可暂留不封。于是6月11日又进行第二次手术,至24日病势转危逝于伦敦。天柱抱负至大,中年志愿未遂而殁。兰州开会追悼,仪式隆重,备极哀荣。民国10年(1921年)灵柩运至陇西,葬于南门外一斗金,政府特予优恤。

牟风呜(1889~1935) 字仲阳,陇西县城塔寺巷人。民国2年(1913年)甘肃省立第一师范毕业,任南安小学校长。后又得亲友帮助,考入保定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曾赴江、浙一带考察教育,于民国11年(1922年)返省,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监教员、校长。向学生积极灌输爱国思想,鼓舞爱国精神,在教育界颇负声誉。次年调为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长,经营4载,成绩卓著。又鉴于陇西无中学,一般贫寒有志的青年升学有困难,即在陇西师范内成立了附设初级中学,共4年,毕业了2班(民国17年奉令停办)。并创办了天柱小学(今师范附小地址)。办学事迹在省内8个师范学校中遥遥领先,教育厅传令嘉奖,颁给一等金质奖章。民国15年(1926年)北伐军兴,奋志从戎,曾任陇南镇守使佟麟阁秘书长,随着东下京、津、沪、汉各城市考察政治。历任郑州市政府科长,转第十五路军三十五师工作。“九•一八事变”发生,十五路军驻防河套,凤鸣随军至宁夏,先后任宁夏省立第一中学、第一师范校长,教育厅、公安局科长及军部军法处长等职。民国24年(1935年)代理宁朔县长。当时日本侵华日急,冀察特殊化,凤鸣愤慨国难,向民众宣传明耻教战,抗敌御侮的爱国主义教育。但国事日非,思想上受到强烈的刺激,于这年6月25日投入宁朔县惠农渠中,幸被救出,经省、地各界慰问劝导,送往家中调养。同时宁朔全县人民派代表进省慰问并请求主持县政,在沿途群众夹道欢呼声中回县。不意到县后于7月2日上午10时又跳入黄河,以身殉国难。留有绝命词:“日侵华北,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凤鸣不忍视吾黄帝子孙沦为他人之奴隶牛马,甘愿投河殉国,唤醒国人:宁为刀头死,毋做亡国奴,庶有力图挽救收复山河之一日。”

赵子功(1895~1936) 又名树雄,陇西菜子乡乔家坡人。1913年考入平凉讲武学堂,毕业后当兰州陆洪涛部李长青的排、连长,后又在邓宝珊将军警卫连当连副,因不满现实告退还乡生产。1936年红军长征过陇西前,曾与王教五、柴宗孔、彭金良等人在一起秘密活动,开展抗日反蒋工作。红四方面军进驻陇西后,子功被选为陇西“渭南苏维埃人民政府”委员,为建政反霸,协助办理红军粮草做了大量工作。“中国抗日救国军第三路军”在菜子河成立后,任司令员。以与邓有旧,曾被红军派去兰州邓宝珊将军处联络,工作毕安全返陇。不久,红军转进北上,子功受命到莲峰办理善后,事毕带领30余人出发寻找红军,当路过漳县车场沟时,突然被鲁大昌漆三部包围,受伤后身被砍为数段,壮烈牺牲。

王 霖(1879~1951) 原名志霖,字仲阳,陇西县城东街人。清德宗光绪秀才,因家贫寒,后再未参加考试,苦读不辍。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年少时,曾与巩昌府知府荣凯的儿子一起读书,品学为荣所赏识,后荣凯转荐于鱼将军。光绪末年,鱼先在凉州(今武威),后又转四川成都,他跟随左右当幕僚,少年老成,处理文案及来往函件迅速妥切,因此鱼每外出必带他随行,参与决策,甚得信任和倚重。不久辛亥革命成功,退职回家。民国1年(1912年)34岁时,陇西成立临时议事会,选为议员,因袁世凯解散国会而无效,在家闲居四五年。后经友人推荐去兰州禁烟善后局当科长,约4年离职去北京,路过宁夏,由同乡刘禹门荐于马鸿宾部,历任参谋长、宁朔县长等职。民国17年(1928年)因父病故奔丧返里。后注意地方实业,曾倡议重开松涛坡(现渭源界)煤矿,因矿层勘测不清楚,技术差,并以煤质不佳,经费不济等原因而停办。民国21年(1932年)县上筹划将整修永济渠余款白银1000元开凿仁寿渠,推他主持其事。新渠西接永济渠,自西河引水绕泰山庙(现二中)之南循仁寿山麓经南部至东郊张家塄一带,全长5公里,灌田1600多亩(此渠后又加以延伸和扩展)。民国33年(1944年)陇西成立临时参议会,他被甘肃省政府圈定为议长。第二年9月5日成立县参议会,选举为议长,至民国36年(1947年)第二届改选止。1949年8月陇西解放,他是和陇右地下党谈判代表人之一。1951年10月15日逝世。

马元鹗(1912~1977) 字剑鸣,化名啸萍,陇西文峰镇人。幼聪颖,有志气,发愤读书,192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五师范,后转兰州一中,民国24年(1935年)转南京钟南中学插班,于1937年毕业。其间正直“一二•九”学运爆发,他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曾参加南京各大、中学学生队伍上街游行示威,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后,离开南京,到西安考入东北大学历史地理系。此时他有进步的要求,经同学介绍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阅读了进步书刊,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深入陕西渭南、临潼等县农村宣传抗战。1938年随东大迁校到四川,经光华大学学生艾尔达介绍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同年10月又转入西南联合大学,由于环境变化,与组织失去联系。在西南联大毕业后,1942年返回甘肃,加入了国民党。任过国民党兰州市政府秘书、陇西中学教务主任、第八战区政治部秘书、西北行辕政治部秘书 及甘肃省政府秘书处秘书等职。民国37年(1948年)任金塔县代理县长。任职期间,惩治恶霸吴国鼎和西坝土豪李凤栖,将李凤栖贿银200元归公,用于修建 中学礼堂;积极革除积弊,征粮征兵先征富豪大户,任何人不得规避;严惩盗匪,查禁赌博及帮会活动,维持地方治安;抗拒国民党第八补给区摊派军差,减轻民众负担。事事深得民心,受到金塔人民的感戴。1949年解放大军西进,元鹗先是动摇不定,后武威、张掖相继解放,他深感国民党日落西山,大势已去。于是转变态度,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布置警戒,规定一切照常,不得进行破坏,对粮仓和鸳鸯池水库特别配备力量加强保护工作等。1949年9月25日解放军一野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部队到达酒泉,元鹗即于当日通电起义。并及时召开治安会议,商讨治安问题,要求机关员工继续坚守岗位;由商会通知全城大小商人照常营业,不得擅自停业;并责成自卫队、警察局联合组织巡查队,轮流巡究不肖分子,稳定人心。同时亲自写信派人到酒泉接洽,三军政治部接待后,三军军长黄新亭、政委朱辉照复函,于28日派七团二营九连到金塔驻守。元鹗事先动员群众预备茶水,征集慰劳品,解放军一到县,全城挂红结彩,热烈欢迎进城。接收人员到县后,就积极进行移交、支前工作。金塔和平解放,秩序井然,深受部队首长的赞许,于是将他留任为副县长,继续工作。元鹗衷心铭感,工作更为奋勉。1950年10月调革大学习,1952年,参加临夏地区土改工作。土改结束后调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厅中教科任副科长。1958年错划为右派,1965年遣送回家。继续研究中医学,在家乡看病,有时还给有困难的人资助药费,受到群众尊敬。文学禀赋高,诗词文章为同辈所赞赏。

秦友才(1922~1977) 原名有才,世居武都。1931年父亲维国因避国民党抓兵,携他兄弟三人逃来陇西雪山乡核桃坪村落户,住在两口土窑中,给富户张凤鸣家当长工,友才年小当“牛倌”。这一年底,将他母亲和妹妹也都接来,生活在一起。1936年8月红军第四方面军三十军长征经过陇西,14岁的友才在不多几天里早晚和红军相处,亲如一家人,感觉到和他往常亲身经受过的压迫生活有天壤之别,幼小的心灵里,便萌发了报仇雪恨当红军的念头。9月11日他隐瞒家中亲人,借放牛之机投奔到莲峰镇三十军后勤部驻地,被破例接收当“小兵”,为后勤部勤务员。9月30日他随红军撤离陇西,于10月上旬进入会宁城。会师后,又随军到达靖远县的虎豹口,冒着枪林弹雨渡过黄河天险,踏上向河西进军的征途。在甘、青、宁敌军的围击下,他和指战员一起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山丹战役不久,在倪家营子突围血战中,身负重伤,后又继续战斗于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辗转于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吃草根、树皮、冰块和淘洗马家军马粪便中的粮食充饥,终于突出了重围,于1937年4月在新疆猩猩峡盼望到了党中央派来接他们的陈云等领导同志,后回到延安。

到延安后,先后当延安后勤政治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勤务员。1938年经郭文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当警卫员。1941年转入地方工作,在吉林省图们建华公司第四仓库、图们口岸办事处秘书科、满洲里口岸办事处业务科当主任、科长。1950~1977年任过满洲里口岸管理局粮食公司、中国粮食公司满洲里分公司副经里、满洲里口岸管理局出口科、东北局百货公司秘书科、中国对外贸易公司满洲里陆运公司三科、满洲里外运公司业务科科长及中国对外贸易公司满洲里分公司副经理、革委会副主任、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党委副书记、行政副经理等职。1977年7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5岁。

友才一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不争名,以工作为重的品质始终如一。常说:“战争年代我是普通战士,建设年代我仍然是普通战士。”

戴志魁(1905~1985) 甘肃省正宁县西城村人。出身农民,家境贫寒,小时读过私塾。1936年1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投身革命,搞粮食收购、支前工作。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新正县二区、六区任粮食仓库主任、二区区长、二科科长。1950年参加陇东分区的土改工作,1951年调任甘肃省榆中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任甘肃省渭源县副县长兼公安局长。1959年5月起任中共陇西县委常委、副县长。志魁一生生活俭朴,布衣步行,随身只带一个旱烟锅;忠诚老实,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生活,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1985年病逝于陇西,年8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