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文化,岁时习俗,湘风楚韵

湖南文化,岁时习俗,湘风楚韵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岁时习俗,指的是随时令节序循环出现的传统性庆祝活动。湖南属于季风性气候,季节递变非常明显,因而其岁时习俗十分重要。端午节各地普遍存在竞渡习俗,尽管有不少地方属山区环境。看来二十三日晚祀灶之俗较为后起,而二十四日则属旧俗。辰沅永靖亚区是沅澧区中岁时习俗较为典型的亚区。大端午的习俗可谓奇特。

湖南文化,岁时习俗,湘风楚韵

所谓岁时习俗,指的是随时令节序循环出现的传统性庆祝活动。湖南属于季风性气候,季节递变非常明显,因而其岁时习俗十分重要。它是民间生活的具体表现,一种独特的岁时习俗不仅包含着独特的生活内容,而且还折射出独特的生活方式

经过数千年的涵濡同化,汉族的风时习俗已大同小异,各地的共性相当之强,基本的内容都相去不远。新年的出行、贺岁,元宵放灯,二月二的春社,三月三和清明节的挂扫,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乞巧、七月半的中元祭祖,八月半的中秋赏月、九月九的重阳登高,秋社和冬至的祭祖,小年祭灶等等,各地的节庆大致雷同。这不仅仅是湖南,已是汉文化的共同特点。

因而差异也就体现在细节上面。笔者排比湖南各地的岁时资料,发现四月八、五月端午、九月重阳、小年祭灶四个节庆比较关键。据此可以发现一个区域系统,首先全省可以划分为两区:一为湘资流域,一为沅澧流域。

四月八为浴佛节,沅澧区的分布远远不如湘资区普遍,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乌饭(即青精饭),后者几乎没有。端午节在沅澧区特别发达,各地普遍存在竞渡习俗,相当多数的地方还在五月十五再过一次大端午;而湘资区只在平原河谷地带才有竞渡习俗,丘陵山区一般缺乏此项内容。九月重阳在沅澧区受到特别重视,不仅要酿造重阳酒,而且还要制作重阳糕相互馈赠,不少地方甚至还在十九日另过一次大重阳;而湘资区对此相对淡漠,一般只有登高作会而已。过小年以腊月二十四日全省相当普遍,但祭灶时间的选择则明显存在区域差异,湘资区大多数地方是在小年的当晚,仅少数是在小年的前夕或次夕;而沅澧区一般都是在二十三日晚上先期祭灶。

进一步观察,两区又可以分别划出若干亚区。为方便起见,兹先述沅澧区。该区可以划分为两个亚区,一为常澧亚区,即常德府和澧州;二为辰沅永靖亚区,即辰州、沅州、永顺三府、靖州凤凰、永绥、乾州、晃州四厅。

常澧亚区除慈利县外,普遍缺乏关于四月八浴佛节的记载,端午、重阳两节的活动不如辰沅永靖亚区隆重,小年祭灶一般是在二十三日当晚。端午节各地普遍存在竞渡习俗,尽管有不少地方属山区环境

由此可以看到两点,一是此地对于端午节、尤其竞渡内容是相当重视的;二是此地古代对此节的重视更甚,分初五和初十两次,到后来才变成只有初五一次。重阳节在本亚区的历史上也是相当隆重的。但到了清代,一般就只有登高的内容,而缺乏蒸重阳糕的记载,酿重阳酒的资料也不是十分普遍。祀灶的日期,在明代还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但到清代已有所变迁。嘉庆《常德府志》特加按语说明:“今俗例以十二月廿三日祀灶”。看来二十三日晚祀灶之俗较为后起,而二十四日则属旧俗。更改未尽,故有一些残余。

辰沅永靖亚区是沅澧区中岁时习俗较为典型的亚区。此地端午普遍地分成初五、十五两次;重阳节也异常隆重,甚至分为初九、十九两次;四月八不少地方有节庆,但不是如同湘资区中造乌饭;小年祭灶不少地方是在二十三日晚。

该地端午节,沿江都有龙舟竞渡之戏,有的从五月初十日起、有的从十三日起,至十五日止,最厉害的是从三月一直延续到八、九月,可谓相当持久。而且乡里都是以五月十五日为正节,称为大端午。也有用初十、十三日的,亲友之间往来贺节,反而不在五月五日。只有靖州的资料看不到大、小两个端午的说法,但以其上游山区的自然环境,仍有执着的竞渡内容,而且不少地方还要“为楚讴”,即举行歌会,足以显示其对端午的重视程度。

大端午的习俗可谓奇特。它出现的原因,各地都相传是从汉代马伏波开始。传说马援征五溪蛮时,进兵的日期定在五月五日,士兵贪图过节,都面带难色,马援就说:“端午这样的佳节,溪蛮肯定都会喝得烂醉,兄弟们只管前进,一定可以成功。今天只是个小端阳,胜利后我给兄弟们过大端阳”。果然因此获得了胜仗,于是在十五日大过了一个端阳,从此流传形成风俗。

这一传说很值得注意。上述信仰的内容已经表明,马援征五溪的史实给当地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里的岁时习俗竟然也有类似的影响,可见历史过程对于文化形成的重要意义。传说的确凿与否无须深究,但其来久远则勿庸置疑。宋代的资料已经记载了此地蛮乡“大十五”的竞渡;并且说竞渡预先在四月八日就要下船,可以想见当时端午节的隆重程度。

与古代相比,这一亚区的蛮俗特征显然已经有所淡化。根据上述的说法,则四月八日应该也是一个重要节日,但不过是寺院作龙华会而已,农家极少有像湘资区那样炊乌饭的。只是部分地方存在一些禁忌,如农夫及牛都要休息一日,以红纸写着“遣毛虫”几个字贴在墙上,而很多地方如靖州各县则普遍缺乏关于四月八日的记载。(www.xing528.com)

重阳节在本亚区也受到相当的重视。辰州府在九月九日要登高、饮茱萸酒,并用米粉蒸成重阳糕。此外该地乡俗又以十三日为小重阳、十九日为大重阳,龙山也是如此。尽管这分大、小两次重阳的习俗在其他地方并不普及,但酿酒、蒸糕的内容则到处皆然。

过小年本亚区是在腊月二十四,但祭灶很多地方是在其前夕,例外的只是少数。具体言之,沅州府与晃州是在二十三日晚,辰州府则是在二十四日晚,其馀地方两者兼有。

上述乃是沅澧区,兹再述湘资区。该区可以分为三个亚区:长衡岳、郴永桂、宝庆

长衡岳亚区地处湘水中下游,端午节普遍存在竞渡的习俗,但绝对没有大、小两个端午的观念。不少地方竞渡也在初五之前就已开始,但只提前到初一,到端午日就停止。

在古代,这一活动开始的时间更早。宋代的《岳阳风土记》称竞渡在四月中就择日下水,一直延续至端午才作罢。而唐人元稹曾经为此专门赋诗一首云:“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所言与前书也口径一致。后世这一活动渐趋缩短,同治巴陵县志》着重声明:“今四月无竞渡者”;标志着该节日逐步淡化。

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本亚区一般都比较关注,大多要造青精饭,只有少数地方缺乏记载。九月重阳节也较为普遍,但并不隆重,只有饮酒、登高、作会的内容。小年祭灶,本亚区绝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四日,极少例外。

接下来请看郴桂永亚区。该区端午节已基本上没有竞渡内容,其间原因非常简单:地处湘水上游丘陵山地,大多缺乏竞渡的自然条件。如兴宁(今资兴)只有近河的居民偶尔以舟竞渡,桂东则因不通舟楫故无竞渡之风。嘉禾不惟“县无舟戏”,甚至“亦少煮粽者”。这一情况与沅澧区相比,可谓相映成趣。

四月八日的节庆,本亚区分布非常普遍,几乎每县都有造乌饭和浴佛会的记载。重阳节的分布同样如此,但东西两边略有差异:郴州桂阳州,一般只有饮酒、登高等活动;西部的永州府则稍为隆重。当然以之与沅澧区、尤其是辰沅永靖亚区相比,则此地无疑都淡化了许多。

小年祭灶,该亚区大多是在腊月二十四。但也有个别地方在其他日期。永州府祭灶有的是在二十三,有的是在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都称作小年夜。何以出现如此的差异呢?原来在二十四夜祀灶的乃是本地固有习俗,而二十三晚上祭灶则是由屯垦于此地的军户所带来的习俗。这一推论可以得到方言的映证,二十三晚祭灶的习俗基本上位于官话区内,极少数例外亦与军事移民有关。至于在二十五晚祭灶的,当地有句俗话,说汉民与徭民的区别是“民先一日,徭后一日”。由此可见,以二十五日晚祭灶的必系徭人汉化所致。

现在再述宝庆亚区。其范围为资水中上游的宝庆一府。此地端午普遍存在竞渡的习俗,尤以武冈最为隆重,个别乡村还以十五日为大端午,并在此日竞渡龙舟。四月八日,一般都有乌饭的记载。九月重阳,该亚区亦较隆重,不少地方酿酒、蒸糕。小年祭灶大多是在二十四日晚,只有新宁是在“除夕前五日祭灶”,即为二十五日。

这一亚区的岁时习俗可谓奇特。从其端午、重阳两节来看,它与沅澧区有些相似;而其四月八、小年祭灶则与湘水流域相同。考虑到其端午、重阳两节日所具的沅澧区特征并不典型,故以之作为湘资区内的一个亚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